哈莉特‧馬丁瑙:小小的聾女孩如何成為經濟學家

哈莉特‧馬丁瑙畫像。

 

  1855年,52歲的英國社會理論家、記者和政治作家哈莉特‧馬丁瑙(Harriet Martineau)被醫生診斷出心臟病,急忙為死亡做好準備,她迅速地完成自傳,並在任職的報社《每日新聞》(The Daily News)寫好自己的訃告。儘管如此,她過世時已經是21年後的1876年,而她也沒有在死後出版的自傳更動過任何一個字。

 

  雖然隨著時間過去她的名氣越來越小,與她同時代的女演員芬妮‧肯布林(Fanny Kemble)在1874年提到:「我完全不知道她還活著,更別說還在《每日新聞》持續貢獻。」然而, 1832年馬丁瑙第一次成名的時候,幾乎每個人都知道她的名字,大法官亨利‧布魯厄姆(Henry Brougham)稱其為「來自諾里奇的小小聾女孩」。

 

  哈莉特‧馬丁瑙於1802年出生在諾里奇虔誠信仰一位論派的中產家庭,在家中排行第六,父親為紡織品製造商湯瑪斯‧馬丁瑙(Thomas Martineau),母親為伊莉莎白‧蘭金(Elizabeth Rankin)。1826年父親去世,家族事業也在三年後倒閉,馬丁瑙不得不找出養活自己的方法。由於耳聾的關係,她無法擔任家庭教師的工作,但她熱衷於教育公眾,於是投身至嚴謹的新聞業。

 

哈莉特‧馬丁瑙畫像。

 

  早從1822年起,馬丁瑙就默默將宗教主題的文章投稿到《一位論派月刊》(Unitarian Monthly Repository),但很快就把注意力轉移到明顯受「男性主導」的政治經濟學領域,她發現經濟學的教科書讓非專業人士望而卻步,因此她想透過一系列短篇故事向民眾解釋經濟制度的運作方式。每個故事都涉及不同的理論觀點,主要包括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的《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詹姆斯‧彌爾(James Mill)的《政治經濟的元素》(Elements of political economy)、托瑪斯‧馬爾薩斯(Thomas Malthus)和大衛‧李嘉圖(David Ricardo)的理論。

 

  《圖解政治經濟學》(Illustrations of Political Economy)是一部共25冊的系列叢書,受到珍‧瑪西特(Jane Marcet)把經濟理論連結人們現實生活的《政治經濟學的對話》(Conversations on Political Economy)一書的啟發,馬丁瑙在自傳回憶當她讀到瑪西特的書說:「一群人物從書頁浮現,一連串行動在辯論中悄然展開,彷彿在書裡看見了亞當•史密斯和其他經濟學家。」

 

  現代讀者可能很難理解《圖解政治經濟學》為什麼在當時英國社會產生如此巨大的迴響,就連十幾歲的維多利亞公主也喜歡讀它。馬丁瑙所做的方式其實就是創造出讀者能夠感同身受的人物與場景,將經濟理論擬人化。她在短短幾頁的篇幅中建立一套背景環境,講述與故事角色環環相扣的因果關係,然後在每幅插圖的結尾寫下一個「原則摘要」,確保讀者在閱讀故事的同時,記住她所傳達的重要資訊。

 

  再加上1830年代初期的英國社會不僅缺乏富有想像力的文學作品,國家還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原因包括社會動盪、1832年的《改革法案》、工業化、曼徹斯特等迅速發展的城市貧窮問題,以及不斷爆發的霍亂疫情。馬丁瑙在倫敦四處奔走遊說出版商出版作品時,卻一再被出版商拒絕,因為人們成天喊著「改革法案和解決霍亂」,出版商認為「公眾心智的混亂狀態,並非出版新書的好時機」。

 

  當出版商查爾斯‧福克斯(Charles Fox)不情願地接受時,也不認為這本書能夠賣出多少,一開始只印刷了1500本。然而,《圖解政治經濟學》所講述的內容正巧與正在發生的許多社會問題相同,包括工廠罷工、薪資分配、貧窮問題和濟貧法案,於是很快熱賣成為暢銷書,甚至超越許多同時代的文學作品,據估計該系列每一冊的銷量平均為一萬本。

 

哈莉特‧馬丁瑙畫像。

 

  這還不是故事的結束,馬丁瑙接著因為一件又一件的事情而出名。如果說1832年她為大眾普及了政治經濟學的基本理論,那1838年則是在美國反奴隸制運動中表達作為廢奴主義者的立場,並公開反對美國憲法的不平等之處。身為一個在「女權主義」一詞出現以前的早期女權主義者,馬丁瑙直率但謹慎地寫了許多為女性發聲的文章,她旅行時敏銳地觀察每個地方的婦女情況,她在文章裡表示:「旅行者所到之處發現,女性都被視為下等群體。即使是法國、英國和美國等民主發達的國家,女性也只能接受基礎教育,而且被禁止從事多種行業。」

 

  她在著作提到,雖然美國女性能透過傳統途徑如教學、縫紉、工廠等方式賺錢,但對於接受女性當店主、專業會計師乃至報社編輯的就業機會方面,法國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儘管她欣賞美國人對待女性的態度,但她認為美國人給女性的待遇堪比奴隸,1837年她發表一篇題為〈政治上不存在女性〉(Political Non-Existence of Women)的文章表明,女性的地位與奴隸沒兩樣,都被迫遵守她們從未同意的法律規定,更別說能夠協助制定法律。

 

  馬丁瑙關於女性就業最重要的敘述出現在1859年發表在《愛丁堡評論》(The Edinburgh Review)的論文《女性工業》(Female Industry)。她提到社會開放太少職業給女性,而且這些職業(例如常見的幫傭)也很難讓女性賺取足夠的金錢供晚年退休使用。馬丁瑙提到的解決方案直接明瞭:終結男性壟斷,所有產業與職業(無論是製作手錶或醫療衛生)都應該開放給符合資格的女性任職。

 

晚年的哈莉特‧馬丁瑙。

 

  馬丁瑙在活躍時期的最後幾年遊歷了中東、愛爾蘭和伯明罕的工業中心,她定期寫作,而且不僅為《每日新聞》寫,也為《愛丁堡評論》、《西敏市評論》(The Westminster Review)和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的雜誌《家喻戶曉》(Household Words)等維多利亞時代的重量級主流期刊撰文。除此之外,她還抽空撰寫了《英國三十年和平時期的歷史,1816年至1846年》(A History of the Thirty Years' Peace, A.D. 1816-1846),並定期在插圖文學週刊《每週一次》(Once A Week)上投稿。

 

  晚年的馬丁瑙也沒有閒著,60多歲時她與南丁格爾(Florence Nightingale)共同發起護理改革運動;1863年,她運用《每日新聞》的平台支持約瑟芬‧巴特勒(Josephine Butler)發起的廢除《傳染病法》(The Diseases Act)運動。她在湖區過著退休生活,組織成立了當地的建築協會,並向勞工階層的鄰居傳授各種「衛生問題」知識。

 

  馬丁瑙透過女性視角用平易近人的方式書寫關於政治和經濟的書籍與文章,突破學術理論與普羅大眾之間的巨大鴻溝,藉由有趣的故事讓更多讀者能夠理解複雜的思想理論。此外,她完全透過寫作收入來養活自己,對於維多利亞時代的女性來說無疑也是一項罕見的壯舉。

 

 

參考報導:Aeon

 

既然您在這裡… 您知道MPlus這些年來一直都是非營利網站嗎?我們秉持「思想自由」與「價值共享」的信念,希望打造一個不受商業操控、專注在讀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認同我們正在努力呈現的觀點,請您點擊以下的贊助連結。只要新台幣50元,您就可以支持我們,而且只需要您一分鐘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