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育兒也成了軍備競賽:《你教育孩子?還是孩子教育你?》

養兒育女是存在已久的事,為何處於資訊爆炸、方法論唾手可得的年代裡,父母仍如此焦躁不堪? 

 

  坊間多如毛牛的教養書,無不講述成人對孩子的影響如何巨大,也因此可以透過教養來「塑造」一個小孩:教出OO孩子、提升孩子的OO力、培養OO的頭腦、如何讓孩子擁有OO力.......只要花點時間站在育兒/教養的書櫃前,就可以看見成人多麼想要塑型小孩。

 

  然而,養兒育女是存在已久的事,為何處於資訊爆炸、方法論唾手可得的年代裡,父母仍如此焦躁不堪?

 

  或許我們該回頭看看孩子對成人的影響,而《你教育孩子?還是孩子教育你?》就是講述成人世界出現小小孩開始後,生命如何被翻天覆地的一本書。

 

  對成人來說,孩子的出生對本身的自主權和伴侶之間的關係影響甚鉅。嬰幼兒的誕生不只是生命中的一個重大事件,更是場無法結束的游擊戰:每場時間都不長,但讓人覺得沒完沒了。嬰幼兒時期的孩子可說主導著大人的生活規律,照顧嬰幼兒必定是生活規律大挑戰,從睡眠不足、呼應嬰幼兒生理和心理上永無止境的需求、家事雜事激增,時間和精神上的壓迫、進而造成自身專注力下降都是對成人自主權的破壞,而這樣的破壞(甚至是喪失),不論再怎麼樣有心理準備,其強度都還是會給人始料未及的感受。

 

  表面上,拜現代科技所賜,父母看似可以兼顧家庭、事業、親子關係和婚姻關係,但實際上卻是深陷無時無刻不工作的窘境(無論是家庭工作還是職場工作),反而增添了無時無刻不罪惡的感受。這種看似自由的假象深刻反而反映了父母完全沒有自主權的現實。

 

  伴侶關係是另一個成人世界中需要磨合、甚至妥協的部分。2009年的一項心理研究中指出,比起金錢、工作、婆媳問題、性生活等,孩子是最容易讓夫妻之間起爭執的議題,其中針對兩個人投入在孩子及家事勞務上的時間分配更是許多分歧的導火線。對雙方來說,所謂的「平均分工」總是有差異性存在,時間上的公平並不是真正的公平,總是有一方是以孩子優先,一方比較珍惜自己的時間;也因為如此,父母間的時間協調有可能會造成雙方的不悅,且不見得每次都成功。家事雜務還算是簡單的,畢竟碗盤不會回嘴、也不會有心理創傷啊!照顧孩子造成的壓迫感和孤立感是難以單純以時間分配來衡量的。

 

  離開了嬰幼兒時期,雙親馬上要面對栽培孩子的規劃及和孩子相處互動所建立的親子關係。孩子脫離嬰幼兒時期後,就開始行程滿檔,而父母親才是背後那個忙得團團轉的人。奇特的是:這些剝奪孩子發呆和隨興玩耍的行程,不都是父母安排的嗎?有多少孩子真正有機會表達他們對滿滿行程的感受或喜好呢?我曾聽過一個全職媽媽說過,她辭去全職工作就是為了可以在家好好地陪伴孩子,但最後發現她和孩子奔波於安親班及才藝班的路上,「我們根本就不在家!」她說。

 

  父母過度安排孩子的生活,源自於一種焦慮、對未來的不安全感。父母或許有個迷思,認為孩子要「臻於完美並精益求精」才能在未來的世界存活下去,所以弱點要加強,強項要更強。只是這樣無頭蒼蠅般地生活不但違背身而為人的天性,可能反而製造出更多混亂。

 

  另一方面想,擔任「父母」這麼重要的職責時,我們是否其實根本不知道它真正的意義在哪?這個角色確切的重點在哪?投入大量的金錢和時間去幫孩子做出看似完整、齊全且有用的「軍備競賽」,不只造就了壓力沉重的父母,也造就了整天疲於奔命、疲累不堪的孩子。這樣的結果,很不幸地,也可說是無心之過,就是孩子無法體驗無聊、亦無法忍受無聊,最後只好再靠父母幫他們解決無聊。小孩失去為自己找事做的經驗,在安排自己的時間上變得被動,進一步地惡性循環下,會讓人越來越難獨立和成長,只能更依賴父母。

 

  「在你初為父母時,一定沒有人告訴你,好戲在後頭。」要談論青春期的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關係,這句出自《家族歷史》中的話多少能讓人窺見一二。為什麼青春期的孩子影響力遠大於七歲小孩呢?他們不該是較成熟、較接近成人的嗎?最大的原因可能是因為這時期的孩子最能夠凸顯現教養的矛盾之處。

 

  青少年渴望獨立自主,該不該繼續照顧、繼續保護他們,恐怕連父母之間都難達共識,何況是父母與孩子之間。這個時期的父母開始得退居幕後,但又得適時地出面為孩子踩剎車,這分寸很難拿捏,畢竟踩剎車和放手讓孩子犯錯並因此習得經驗,在學會自制能力這門痛苦的藝術上,同等重要。

 

  生命是無法掌握的,現代父母那麼「用力」地教養小孩,到底是為了自己的快樂,還是孩子的快樂?叫小孩快樂是件不公平的事,同理,叫父母養出快樂幸福的小孩也不公平。

 

  本書的最終章提及:在親子之間,令人愉快並感到幸福的事都是水到渠成的,許多父母回顧自己的經驗時發現,談快樂實在太沉重了,但養兒育女的過程中,令人驚喜的喜樂(Joy)是無法估算的。情感上的羈絆和生命中失去自由、失去自我都是育兒路上必然的部分,這些很難與快樂扯上邊,但許多父母也在這過程中看見自我不同於以往的選擇和改變。有一說法是這樣的:孩子在某種層面上是成人的超我,讓成人在做決定時思考更多面向,就像孩子正在一旁看著自己。

 

  最後,如果可以把親職這件全世界最複雜的事簡單化,我想可以這麼說:父母就是在照顧生命,而就這個立足點上,永永遠遠地看見孩子是個活生生的生命應該可以成為擔任親職最高,也最基本的指導原則了。

 

《你教育孩子?還是孩子教育你?》中文版書封。

 

 

書籍資訊

書名:《你教育孩子?還是孩子教育你?》 All Joy and No Fun: The Paradox of Modern Parenthood
作者:珍妮佛‧希尼爾(Jennifer Senior)
出版:行路
日期:2017

[TAAZE] [博客來]

 

圖片credit:Jay [email protected]

既然您在這裡… 您知道MPlus這些年來一直都是非營利網站嗎?我們秉持「思想自由」與「價值共享」的信念,希望打造一個不受商業操控、專注在讀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認同我們正在努力呈現的觀點,請您點擊以下的贊助連結。只要新台幣50元,您就可以支持我們,而且只需要您一分鐘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