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動畫的乾坤一擊:《重甲機神:神降臨》

《重甲機神Baryon》是台灣第一部科幻動畫長片。

 

  如果說今年台灣動畫有什麼淹沒在海潮下的大泡泡,那就是《重甲機神Baryon》。這部台灣第一部科幻動畫長片總算要在11月8日正式上電影院,這近乎不可能的任務(你能想像台灣拍科幻片,還是機器人題材,還是燒錢如流水的動畫?),被這群如瘋子的製作團隊完成了。

 

  開場二十分鐘絕對是本片最糟糕的部份,不只是因為是2D動畫最多的部份,還是因為劇本台詞的尷尬讓我很難入戲。雖然其中一位導演有說該團隊受日本影響很深,這所承繼的不只是日式畫風,連角色台詞的誇張化也是日式動畫式的,尤其前二十分鐘幾乎都在讓角色出場,一出場不是展現其能力,而是只講尷尬台詞的角色尤其最傷,因為我們還不太清楚這個角色有什麼本事,卻要開始進行其台詞的解碼。此外,因為角色並非是3D製作、2D上色,比如《哥吉拉:怪獸惑星》或是《犬屋敷》,而是純粹2D,品質的好壞就由資金來決定,於是就導致大螢幕看角色的立體感與比例有時候會出問題,尤其是在角色做出誇張3D運動的時候,因為銀幕放大的關係觀眾特別容易看到弱處,比如線條或陰影的細緻程度的受限。

 

  既然講到大螢幕,就必須談到人物與畫面比的問題,《重甲機神Baryon》在大螢幕與小螢幕間,似乎比較偏向小螢幕(比如演唱會就連人群都省略而放紫色螢光棒了)因為2D的部份明顯是硬傷,當其與3D的物件在一起的時候,其突兀感便特別強,特別是本片的3D又作的特別優秀,可以說直追日本動畫水平,你說是日本人代工的我也會信,於是當鏡頭轉到3D物件比如艦隊、機器人、怪物的時候,畫面的質感就直線上升,更別說他們動起來的時候。而當兩者共存,比如有一幕一個哥哥與妹妹在一起在機庫裡吃便當時,落差就特別明顯。

 

  再來可以談談故事,其實故事很簡單,就是有一天全球一線國家都被外星人消滅,而台灣的一個挖礦海底城(畢竟台灣離第三世界本來就很近)鸚鵡螺市幸運的逃過第一波攻擊,同一時間美國的艦隊正用核動力艦艇載運著一個人工智慧,要來鸚鵡螺市維護人工智慧,他們也因此在到來的路上遭到了第二波攻擊,章魚似的觸手攻擊了他們,而撿到女主歌姬(機器人與歌姬的超時空要塞式設定)的礦工主角則受命去拯救他們,同時一個名為「Plan B」的計畫正在鸚鵡螺市醞釀……

 

故事很簡單,世界半毀了,礦工男主角撿到偶像歌手女主角,一起拯救世界。

 

  這個Plan B是什麼呢?其實就是重甲機神Baryon,於是因為這太好猜,大家本來也都是抱著看巨大機器人進場的,所以怪博士的神祕兮兮也就沒什麼意義,也讓我等的不太耐煩,而且本片前頭的艦戰真的不好看,就是艦船對著天空的大洞(外星人洞)不斷開砲而已,但是當海怪全貌現形,中段工兵隊全體海底出動迎擊,或者是完結前十幾分鐘重甲機神登場時就值得一看了,這歸功於本片達一線水平的機設與技術,就算是最小台的機器人,也設計的非常可愛,而鑽礦工兵機則非常有工業的實用氣質,至於尾聲登場的重甲機神則是建立在工業氣質之上,又具有一種與眾不同的非凡氣質,這三種機器人當然是會給我一些聯想,比如最小台的機器人讓我想到《鋼彈0079》的亞凱,鑽礦工兵機則想到機動戰士《鋼彈00》的鐵人系列,而最大只的重甲機神則會想到超級機器人大戰的古鐵,當然這些只是第一印象上的相近,細節上可以說差之甚遠,值得一提的是本片有顧慮到不同機體大小運動的重量感,而這使得其在運動上也自然多了

 

  接下來談談劇本與台詞,可以說本片的劇本野心相當大,在一部九十多分鐘的作品裡,就想交代出眾多人物及其性格,又試圖強調「孤島」(即便這孤島在海底)雖名為鸚鵡螺市(《海底兩萬里》的梗)的國際關係及如何自保的周旋(比如與美國看似盟友實則不對等的合作關係),以及一種孤島人民的自嘲,因為弱小,反而逃過外星人的第一波攻擊(當然很可惜的,我們看不到鸚鵡螺市的更具體內部情形,看的到的反而比較多的是指揮中心及其周遭設施的機構,於是對我們而言鸚鵡螺市實質上只是一個外殼,故當其面臨危險,觀眾也不太會有危機感,倒像是一艘艦船遭遇怪物,而非最後的倖存者們遭遇怪物)。這或許是因為本片原本是要做成長篇電視動畫(原規劃要做二十幾集)的緣故,所以比起專心用事件形塑特定角色,在這一部作品裡,設定必須拼命的給,眾多角色必須拼命的出場,而這不免就讓人覺得有些船過水無痕,特別是有些角色並沒什麼幫助而只是出來划個水而已,而這些都會影響到觀眾對於角色們的情感關注。當然你可以在角色的外型上看到製作小組的用心,不過指揮中心裡的人許多都穿著便服似乎也太有個性了(就算穿著制服也可以有個人風格,比如烏龍派出所裡頭角色雖然都穿制服,但顏色的不同顯現出了角色的差異)。

 

  如果不是作為首集,而是只作為單一作品的話,這樣老實說是很危險的,所幸在優秀聲優們的努力之下,情感上我們還是能認同這些角色,聲音的部份可以說是本片各部件之冠了,無論是配音或者是配樂,又或者是形塑真實感的音效,只能說求助於該領域專業人士還有角川那邊的協助,確實有助其水平可以說碾壓市面上的台灣動畫(當然台灣動畫作為商品在市場上本來就很稀少),以各國語言如美、日、中來共組一個多元的語言環境相當有趣,而台語、國語交雜(可惜沒有客家話跟各原民語)也很符合台灣的語言多元現象,當然新住民缺席的部份也是一憾,不過這或許就有點要求太嚴格了。

 

在優秀聲優們的努力之下,情感上我們還是能認同這些角色。

 

  可以特別提一下的是本片副標題「神降臨」,這神其實指的是希臘戲劇裡的機械神「Deus ex machina」。然而本片用了一種後設的角度來看「天外救星」,將其扭轉過來,認為這些機械神終究是出自人手的,也就是說人藉由自己之手,一個齒輪扣緊一個齒輪製造出機械神來作自我拯救。這當然也呼應著台灣人長期以來的恐懼以及自我縮限的心理,因為敵人過於強大,台灣人習慣於仰賴其他的強大力量,並從各式各樣的宗教信仰或其他國際大國中試圖借用力量,並在這過程裡失去主體性。片中還提及了當年台灣曾嘗試自製核彈引發美國憤怒的往事。而這當然與片中怪博士利用美軍資源開發自己的大機器人相互呼應,從後設觀點來看,乾坤一擊公司利用國內外各種資源,試圖造出台灣自己的機器人動畫,也可以說符合了片中這個機械神的概念,至於成功不成功,就要看觀眾的回應了。在我看來這確實刷新了台灣動畫的上限,如同本片其中一位導演黃瀛州所說:「我們知道這部絕對不可能跟《天氣之子》相提並論,但我們希望的是本片能夠成為之後台灣動畫的最低標準。」

 

  最後負能量爆發一下:我不知道金馬最佳動畫長片寧願從缺也不選這片是在幹嘛,就算不頒獎給本片,入圍即肯定,卻連這樣的肯定也不願意給,這樣大家都去拍短片就好,不用拍長片;講到長片,我們還是只能繼續提《魔法阿嬤》,或者近幾年的《幸福路上》,然後台灣動畫長片繼續荒漠化,大家繼續等哪天又有腦袋壞去的團隊來做長片,就像一個小島不斷發明輪子,因為發明輪子的掛了,後面的人又要重新發明輪子。

 

  當然往反方向找,你還是可以找到《靠岸》這種台北物語級神作啦。

 

  以上不是要搞情感綁架,因為我自己也很討厭情感綁架,對於那種片子沒有一點亮點,還在那邊要台灣人挺的電影,我深感厭惡。但是看到一只這樣拆開來可以去各行各業發大財的團隊,為了搞一個機器人動畫長片(而這個事實上是台灣人沒要求過的,當然台灣人也沒有要求要一部充滿台灣景點與從台灣觀點出發的動畫片)聚集在一起沒日沒夜,甚至特映會文宣還是當天匆忙弄出來的,你就能夠感受到那種窘迫感,在一個大市場要求你不要強調「台灣」或最好讓台灣「收聲」的潮流,一個團隊堅持台灣動畫的主體性是多麼重要。

 

 

電影資訊

重甲機神:神降臨》(Deus Ex Baryon)-紀敦智、黃瀛洲,2019

既然您在這裡… 您知道MPlus這些年來一直都是非營利網站嗎?我們秉持「思想自由」與「價值共享」的信念,希望打造一個不受商業操控、專注在讀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認同我們正在努力呈現的觀點,請您點擊以下的贊助連結。只要新台幣50元,您就可以支持我們,而且只需要您一分鐘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