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注意力更像是濾鏡,而非聚光燈

注意力更像是濾鏡,而非聚光燈。

 

  我們可以在嘈雜的房間裡彼此交談,或是從雜亂無章的雜物中找到鑰匙。儘管周圍有其他大量的資訊刺激感官,但我們仍能專注於眼前重要的事物。

 

  神經科學家過去認為注意力就像舞台上的聚光燈,沒有照到的地方陰暗,而照到的地方明亮顯眼,幾十年來他們一直想找出控制「聚光燈」的機制,因此把研究焦點圍繞在大腦皮層上:大腦皮層為大腦外部的分層結構,通常與智商和高階認知有關,而大腦皮層的神經活動能透過增強特定感覺來強調特定資訊。

 

  但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剛好相反,大腦其實是用「過濾」的方式先批次篩選掉不重要的事物,使我們注意到重要的事物。也就是說,大腦是在「抑制資訊」而非「增強資訊」。更重要的是,科學家發現這個過程涉及到大腦深處更古老的區域,而我們通常不認為它與注意力有關聯。

 

  由於注意力似乎與意識和其他複雜的認知功能密切相關,因此科學家長久以來斷定它是一種皮層現象。1984年,研究DNA結構聞名的法蘭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提出,注意力聚光燈是由大腦深處名為「丘腦」的區域所控制,丘腦的一部分接收來自感覺區域的輸入,並將資訊回傳至大腦皮層。他的理論認為感覺丘腦不僅是中繼站(橋梁),而且還兼任看門人(過濾器)阻擋部分資訊的流動,從而建立一定程度的注意力。

 

大腦並沒有照亮特定的刺激,而是降低(過濾)其他刺激的亮度。

 

  幾十年過去了,科學家並沒有找到一個確切的實際機制,最主要是因為動物注意力的實驗方法不容易設計。但這沒有阻止麻省理工學院麥戈文大腦研究所的神經科學家邁克‧哈拉薩(Michael Halassa)繼續嘗試。他想釐清資訊到達大腦皮層以前的感官輸入如何被過濾,並且找出克里克預測的過濾器。

 

  他被一層名為丘腦網狀核(TRN)的抑制性神經元所吸引,它像殼般包覆著丘腦的其餘部分。當哈拉薩還是博士後研究員的時候,他已經在這塊區域發現一個大概的門控等級:丘腦網狀核似乎能在動物清醒時,讓感覺輸入通過來留意周遭環境,並在動物睡著時抑制感覺輸入。

 

  2015年,哈拉薩和同事發現了另一種更精細的門控等級,進一步證明了丘腦網狀核正是克里克所尋找的—部分回路。研究團隊在實驗中使用現有技術來開關實驗鼠不同大腦區域的活動,以觀察哪個大腦區域干擾了動物行為。結果發現,向大腦其他部分發出高階指令的前額葉皮層至關重要:如果前額葉皮層認定一種感覺為干擾,那丘腦網狀核就會去抑制它。舉例來說,如果實驗鼠需要優先處理聽覺,前額葉皮層就會告訴視覺丘腦網狀核「增強運作以抑制丘腦的視覺活動,因為我們不需要不重要的視覺數據」。

 

  因此,注意力聚光燈的比喻正好相反:因為大腦並沒有照亮特定的刺激,而是降低(過濾)其他刺激的亮度。

 

當無關的視覺資訊從眼睛傳遞到視丘時,它幾乎可以立即被攔截。

 

  儘管研究取得成效,但研究團隊發現了另一個問題。他們雖然證實了克里克的推測,即「前額葉皮層為控制丘腦感覺輸入資訊的過濾器」,但前額葉皮層與丘腦網狀核的感知部分並沒有任何的直接連結,也就是說回路路徑上缺少了一段。

 

  直到最近,哈拉薩和同事才終於找到消失的部分,其結果為注意力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

 

  研究團隊採用與2015年研究類似的實驗方法,並著重在各個大腦區域對彼此功能的影響,以及它們之間的神經元連結。結果發現,整個回路是從前額葉皮層出發到達更深層的「基底核」(通常與運動控制和其他功能相關),然後才到丘腦網狀核和丘腦,最後再回到更高的皮層區域。因此,當無關的視覺資訊從眼睛傳遞到視丘時,它幾乎可以立即被攔截:基底核能按照前額葉皮層的指令介入,並啟動丘腦網狀核來過濾多餘的外部刺激。

 

  未參與研究的國家眼科研究所(National Eye Institute)神經學家理查‧克勞茲利斯(Richard Krauzlis)說:「這是一個耐人尋味的回路過程,我認為過去從沒有人如此描繪。」

 

  此外,他們還發現這種機制不只是過濾掉單一感覺資訊,以提高其他感覺的注意力:它還會在單一感覺資訊內繼續過濾。當實驗鼠被提示要注意某種聲音時,丘腦網狀核會抑制聽覺資訊內不相關的背景噪音。羅徹斯特大學神經學家杜傑‧塔丁(Duje Tadin)表示:「這樣對感覺處理的影響,比純粹抑制某種感官的整個丘腦區域還更精確。我們經常忽略了大腦擺脫不重要東西的方式,但我認為這是更有效的處理資訊方式。假設你在吵鬧的環境裡,除了選擇提高音量讓別人聽見,更好的方法或許是消除噪音來源。」

 

注意力聚光燈大約每秒會變弱四次,或許就是為了防止動物過度注意單一位置或刺激。

 

  哈拉薩的發現表明,大腦比預期更早地拋棄了無關的感知。普林斯頓大學認知神經學家伊恩‧菲貝爾科恩(Ian Fiebelkorn)說:「有趣的是,在資訊到達視覺皮層以前,就已經開始進行過濾了。」

 

  然而,大腦以這種方式拋棄感官資訊存在一個明顯弱點:假如被拋棄的感知資訊其實出乎意料地重要,那又該怎麼辦?菲貝爾科恩的研究表明,大腦有辦法避免這種風險發生。他說:「當人們想像注意力聚光燈時,他們覺得應該是一束穩定、不間斷的光線,為動物照亮應該投入認知資源的位置,但我的研究表明事實並非如此。相反地,這是一盞不斷閃爍的聚光燈。」

 

  根據菲貝爾科恩的發現,注意力聚光燈大約每秒會變弱四次,或許就是為了防止動物過度注意單一位置或刺激。這種對重要事物的短暫抑制間接地增強周圍其他刺激,讓大腦有機會在必要時把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物上,他說:「大腦似乎週期性地分散注意力。」

 

  這些研究代表一個關鍵的轉變:注意力曾經被認為是大腦皮層單獨控制的區域,但在過去五年中,科學家逐漸發現大腦皮層之下也存在不少重要的活動。」

 

 

參考報導:Quanta

既然您在這裡… 您知道MPlus這些年來一直都是非營利網站嗎?我們秉持「思想自由」與「價值共享」的信念,希望打造一個不受商業操控、專注在讀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認同我們正在努力呈現的觀點,請您點擊以下的贊助連結。只要新台幣50元,您就可以支持我們,而且只需要您一分鐘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