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中有戲的後設傳統戲:《月夜情愁》

《月夜情愁》是邱坤良老師接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委託,做為第一屆臺灣戲曲藝術節旗艦計畫而創作的台語舞台劇。(照片提供:唐美雲歌仔戲團)

 

  東北部的月亮有時非常的亮,好奇是否每個人都曾經歷過這樣的月夜,當人造燈火全都熄滅,在連路燈都沒有的稻田之間,小孩會因為月光過於滿溢、蟲聲過於明亮而無法入睡。

 

  《月夜情愁》是邱坤良老師接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委託,做為第一屆臺灣戲曲藝術節旗艦計畫而創作的台語舞台劇。《月夜情愁》與富有盛名的唐美雲歌仔戲劇團合作,但究其本質並不僅僅是單純的歌仔戲,而是「舞台劇中含有歌仔戲」。此外非常有趣的是,這同時也是「用歌仔戲探討歌仔戲文化、歷史」的一部作品。因此,我們或許可以說,《月夜情愁》是一部「後設歌仔戲」。

 

  劇本設定臺灣東北部,在荖寮溪畔兩個小村莊「山腳」、「後庄」,他們信奉不同神明、戲曲流派不同,而且感情不睦,彼此敵對,常有械鬥。荖寮溪是確實存在的一條河流,位置約莫在福隆一帶,但山腳跟後庄則是虛構的地名,荖寮溪也未必是針對地理上的荖寮溪。

 

圖說:本劇導演與編劇邱坤良老師。

 

  邱坤良老師表示,其實正確來說他的時代是設想在1930到1950之間,1930年代時歌仔戲文化已經很豐富,又還沒走到二戰前夕政治氛圍轉為肅殺,戲曲主題受到箝制的時代。不過因為戲曲精確程度的考證問題,譬如考量到都馬調引入的時間點,最後並沒有特別標示確切年代。劇中村莊的仕紳頭人有的穿日式西裝,有的穿漢人大掛,就連歌仔戲女角也有西式男裝的造型,卻一點也沒有違合感,反而點出了當下時空的歷史感,以及命中註定必須多元的臺灣文化。

 

  看戲的人一時不查,可能會覺得山腳跟後庄兩個村莊真的存在,因為山腳與後庄是臺灣常見的漢人屯墾地名,從北到南到處充斥著相當多同名的村莊,即使在福隆那裏真的有這樣的地名也毫不奇怪。這組虛構的地名本身具備著普遍性,對於不同地方出身的人都有親切感。它既是真的同時又是假的,或者應該說,它的虛構性只會令其更顯真實。

 

陳竹昇演出因為擔心下雨,所以總是穿著簑衣,到處惹事生非的羅漢腳「三聖士」之一。(照片提供:唐美雲歌仔戲團)

 

  山腳與後庄基於什麼理由而彼此敵視呢?他們是因為藝術流派與信仰戲神不同而彼此看不順眼。山腳為福路派,信奉西秦王爺,後庄為西皮派,信奉田都元帥,在東北部歷史上確實曾發生不同戲曲流派互相械鬥的事情,無論是福路或者西皮,分類上都屬北管,在臺灣其他地方的北管子弟團雖彼此也相互競爭,但西皮、福路兼備,鮮少發生真正的衝突。

 

  劇中有兩位來自對立家族的留學生戀人嚴一朗和林娟娟,他們返抵臺灣,但苦於兩方家族無法和睦相處。他們的煩惱映襯在熱鬧的廟會歌仔戲表演中,而讓兩人顯得像是臺灣版的羅密歐與茱麗葉,羅密歐與茱麗葉正是在一場舞會上相遇。正因為廟會是地方重要的慶典,兩個村莊同時延請了高水準的劇團「双雲陞」前來鬥戲,双雲陞裡兩位歌仔戲演員貴雲與雲嬌的情感糾葛也同樣是故事重要的看點,貴雲與雲嬌都是女性,卻有著不足為外人道的情愫,兩人的情感默默地透過由清代李漁戲曲《憐香伴》改編的戲中戲劇碼《憐香惜玉》烘托出來。

 

《月夜情愁》卡司相當驚人,除了歌仔戲界名演員唐美雲、小咪之外,還包括蔡振南、羅北安、柯一正等同時活躍於電視電影與舞台劇的跨界演員。(照片提供:唐美雲歌仔戲團)

 

  一朗和娟娟,貴雲與雲嬌這兩條交錯的感情線讓《月夜情愁》除了表現舞台與歌仔戲・北管本身的藝術美感之外,還多了一些溫柔跟討喜的情緒。清朝戲曲《憐香伴》的故事化用為歌仔戲《憐香惜玉》,則相當有意思。

 

《憐香惜玉》中一幕,唐美雲飾演歌仔戲演員雲嬌。(照片提供:唐美雲歌仔戲團)

 

演出歌仔戲之外,貴雲(小咪飾演)與雲嬌在河畔吐露心聲,確認彼此心意。(照片提供:唐美雲歌仔戲團)

 

  問邱坤良老師,在《月夜情愁》中描寫女同志情愛是否算是前衛?他露出一臉覺得這問題莫名其妙的表情:「啊?在十年前可能勉強算前衛吧?現在2019年了喔!」

 

  多年以來,女同志經常是看不見的,就像有隱形披風一樣。因為社會本來就允許女性擁有親密友誼,而傾向於不去想像那可能並不只是友誼。這一方面或許保護了她們不受外界更深的侵害,但也讓她們難以被正確認識與真正接納。

 

西皮派、與福路派在兩台北管戲的「拚臺」與「拼陣頭」場景。(照片提供:唐美雲歌仔戲團)

 

  《月夜情愁》中的劇團「双雲陞」表演的是當時非常精緻時髦的「連鎖劇」。所謂連鎖劇,就是在傳統舞台表演中加入電影影像元素,有時主角也會忽然現身打破第四面牆說明劇情。這樣的表演模式當然是透過學習日本與西洋戲劇而來的,邱坤良老師表示,歌仔戲從來都不只包括一般人印象中免費野台演出的模式,從前還有劇迷買票入場的內台表演,劇團可以靠售票生存。

 

  或許應該說,臺灣曾經有個時期,看歌仔戲也是很摩登的消遣。就跟古代歐洲人去看歌劇會買票、有錢人還會包下二樓包廂用小望遠鏡欣賞一樣,所有的傳統戲劇能夠存活下來,靠的都是觀眾的支持以及表演本身不斷的改進與深化。

 

劇中劇《魂歸離恨天》。(照片提供:唐美雲歌仔戲團)

 

  《月夜情愁》的舞台色彩整體來說有一種濃艷與寒冷,濃艷的是胭紅水綠的戲服與扮妝,寒冷的是背景藍色月夜跟無所不在的影子。不穿戲服的人們衣著大多是大地色系,謙遜像是土壤的顏色,穿了戲服的人們明艷得不像真人,像是戲偶,像是紙娃娃,以誇張的色調嵌合在背景中。最終角色們唱出了歌曲〈港邊惜別〉,原歌詞是「戀愛夢/被人來拆破/送君離別」,但劇本中更動為「戀愛夢/被人來拆破/共君離別」。邱坤良老師說,劇本寫完了,戲才正要開始。直到觀眾入座之前,故事都還沒展開。

 

 

 

影劇資訊
2019 NTT遇見巨人─ 唐美雲歌仔戲團《月夜情愁》
語言與字幕|臺語發音,中、英文字幕
演出長度|全長約170分鐘,含中場休息20分鐘
演出地點|臺中歌劇院 大劇院
演出時間|12/21(六) 14:30、12/22(日) 14:30
更多資訊介紹► http://www.npac-ntt.org/npacnttprogram?uid=14&pid=942

既然您在這裡… 您知道MPlus這些年來一直都是非營利網站嗎?我們秉持「思想自由」與「價值共享」的信念,希望打造一個不受商業操控、專注在讀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認同我們正在努力呈現的觀點,請您點擊以下的贊助連結。只要新台幣50元,您就可以支持我們,而且只需要您一分鐘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