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績最好的學生對學校毫無熱情

在大多數國家,成績優秀的學生並不在乎或重視學校。

 

  許多人深信成功者必須具備熱情,熱情不但讓挑戰變有趣,還賦予超越他人所需的毅力。但研究表明,熱情似乎不是成功的必要因素,其中一個反例是學業成績。我們可能以為成績好的學生應該對學校教育充滿熱情,進而用熱情來片面解釋為何有些學生成績好,有些學生成績差──但這是錯的。新南威爾斯大學副教授李知炫(Jihyun Lee)的研究發現,學生的課業成績表現其實跟他們對學校教育的態度毫無關聯,即使學生對學校毫無熱情也能有好成績。

 

  這項研究分析基於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PISA)的大型跨國數據庫,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每隔三年更新一次,讓研究者以寬廣的視角瞭解全世界學生對學校教育的態度。在最新的2015年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中,共有72個國家與經濟體提供數據,採用各國15歲左右的學生作為樣本,其中包括閱讀、數學和科學成績,以及關於態度、信仰、讀書習慣等方面的問卷調查。在先前的問卷中,數據庫用四個選項衡量學生對學校的態度:

  (A)離開學校後,學校對我的成年生活沒有太多幫助。

  (B)上學是在浪費時間。

  (C)學校幫助我擁有自信做決定。

  (D)學校教導我在工作上實用的技能。

 

  結果顯示,學生的學業成績與他們對學校的態度之間的相關性幾乎為零,而且這並非異常現象,因為趨近於零的結果在2003年、2009年和2012年的數據庫中也是如此。學生的社經背景沒有關聯,性別也沒有影響,無論發展中或已發展國家皆是如此。這意味著在大多數國家,成績優秀的學生並不在乎或重視學校;同樣地,成績較差的學生也不一定討厭學校──因為根本就沒有關聯性。這也衍伸出一個耐人尋味的動機問題:如果成績和態度沒有直接關聯,那是什麼原因激勵學生得到好成績?當然,答案絕對不是對學校的熱情。

 

整體來說,學生對自己解決問題能力的自信心,遠比他們對學校的看法還更重要。

 

  答案是發自於內心,其他基於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數據庫的研究指出,學生成績好壞的區別在於他們「對自身優點和缺點的自我肯定」。自我效能、焦慮感和學習樂趣等個體心理變量能解釋15%至25%學生的成績差異。整體來說,學生對自己解決問題能力的自信心,遠比他們對學校的看法還更重要。

 

  這會是個社會問題,李知炫說:「學生對學校的態度應該要很重要,原因有許多。如果學生很難看到上學的直接益處,如果他們認為學校沒有達到內心期望,如果他們覺得專業技能能在學校之外學到,這些都可能影響他們日後生活對正式制度的態度。事實上,很多人對正式制度所扮演的角色抱持消極看法——這種看法很可能源於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學校經歷。正式制度塑造了公民的生活,它們需要被維護、改進和強化——而不是被完全拋棄。因此,學生應該被教導投身正式制度,而不是排斥或不參與其中。」

 

  我們能做些什麼呢?李知炫建議說:「主導學校教育的成年人必須瞭解到學校經歷對學生態度與信念的長期影響,必須更注重參與式的團體活動,模仿他們畢業後可能在生活會做的事情。學生能否在學校看見現在與未來之間的聯繫,可能會對社會產生重大影響。」

 

 

原文出處:Aeon

 

既然您在這裡… 您知道MPlus這些年來一直都是非營利網站嗎?我們秉持「思想自由」與「價值共享」的信念,希望打造一個不受商業操控、專注在讀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認同我們正在努力呈現的觀點,請您點擊以下的贊助連結。只要新台幣50元,您就可以支持我們,而且只需要您一分鐘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