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傷垂釣:在社群媒體上一再分享情緒深刻的貼文可能暗示深層心理問題

「我們很多人偶爾會難過悲傷,這沒什麼大不了的。尋求關注是完全正常的事情,想被注意不是錯。」

 

  雖然「悲傷垂釣」(sadfishing)這個詞近期才出現──作家麗蓓嘉‧里德(Rebecca Reid)於2019年初創造──但很多人對這種在網路尋求他人同情的行為或許已經司空見慣,無論是看見別人這麼做,還是自己偶爾也這樣。里德對「悲傷垂釣」的定義是在網路上發表敏感、情緒化的私人內容,希望博得社群同情或關注,里德在推特寫道:「我們很多人偶爾會難過悲傷,這沒什麼大不了的。尋求關注是完全正常的事情,想被注意不是錯。」

 

  里德的原文並沒有譴責意味,但悲傷垂釣一詞卻逐漸變成一種貶義詞,經常被用來指責尋求關注的行為,或是批評和貶損別人的文章內容。舉例來說,當小賈斯汀(Justin Bieber)發表詳述其心理健康狀況的貼文後收到了各式各樣的回覆,其中就包括指責他在悲傷垂釣的回應。但是,我們幾乎不可能知道一個人是不是有意地做出這些事。

 

  悲傷垂釣的概念相對較新,意味著目前還沒有太多研究調查這種行為。然而,悲傷垂釣與常見的「尋求關注」(attention seeking)行為具有許多相似之處:尋求關注是一個人藉由行動博取他人關注、同情或肯定,這種行為與低自尊、孤獨、自戀或馬基維利特質(操控他人的欲望)具有關聯性。

 

  不過,單純閱讀社交媒體的貼文很難清楚知道發文者的動機。在這種情況下,所謂的悲傷垂釣貼文也可能是真情流露,傳達重要或敏感的心理問題,例如憂鬱或焦慮。每個人都可能因悲傷垂釣而感到自責,但網路使用者更常藉此指責名人,尤其是當他們分享自己經歷過的困難時。這些指控通常充滿敵意或惡意,許多名人也因此淪為網路霸凌的受害者。

 

悲傷垂釣一詞逐漸變成一種貶義詞,經常被用來指責尋求關注的行為,或是批評和貶損別人的文章內容。

 

  悲傷垂釣與網路霸凌的旁觀者有何關聯?最近的研究讓參與者閱讀一系列名人貼文,其中包括一些帶有負面情緒的貼文,隨後讓參與者判斷這些名人是否該為他們受到的批評負責。研究發現,一個人看待網路霸凌的嚴重性取決於其個人表現出的自戀、馬基維利特質和精神變態程度──即所謂的「黑暗性格三元素」(dark triad)人格特徵。結果顯示,表現出較高黑暗人格特徵的人,普遍對名人的同情心更低。

 

  換句話說,如果一個人表現出越多「黑暗性格三元素」的人格特徵,他們就更可能認為這類貼文很虛假,或是惡意的悲傷垂釣。然而,這些特徵也可能與一個人自己是否為悲傷垂釣者有關。研究發現,自戀和馬基維利特質分數較高的人更容易做出尋求關注行為,代表他們自己也很容易成為悲傷垂釣者。

 

  但就像現實世界的尋求關注行為那樣,悲傷垂釣或許暗示更深層次的心理問題,比如人格障礙。邊緣型人格障礙的特徵即為高度需要他人關注,始於成年之初,他們極度需要別人認同,並做出戲劇化、誇張與渴望被欣賞的舉動。

 

當一個人真誠地需要幫助而不是尋求關注時,錯誤地指責將對他人的心理健康產生巨大影響。

 

  旁人可能很難辨別出悲傷垂釣的真偽,除非他們自己公開坦承。儘管公開發表敏感或私密資訊可能被指責是悲傷垂釣,但這些指控也可能誤判。當一個人真誠地需要幫助而不是尋求關注時,錯誤地指責將對他人的心理健康產生巨大影響,使他們承受自尊受挫、焦慮和羞愧的負面影響,並且更不願意從家人、朋友、夥伴或輔導者那邊尋求幫助。

 

  但那些惡意做出悲傷垂釣的人,也應該知道自己的行為可能會影響觀者。在網路上發表極度情緒化的內容(例如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也可能使觀者感到焦慮、身體或精神上的壓力。儘管社群媒體提供了一個討論心理健康或其他健康問題的平台,但重要的是必須知道不真誠的情緒貼文只有害處。

 

  社群使用者應該謹慎思考自己分享的資訊,以及與誰分享。私下與親近的人接觸可能對那些真正需要支持的人會更好,因為這些人才是真正能提供支援或分擔痛苦的幫助者。此外,聯繫醫療服務和專業輔導團體等機構也同等重要。

 

 

參考報導:

The Conversation

既然您在這裡… 您知道MPlus這些年來一直都是非營利網站嗎?我們秉持「思想自由」與「價值共享」的信念,希望打造一個不受商業操控、專注在讀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認同我們正在努力呈現的觀點,請您點擊以下的贊助連結。只要新台幣50元,您就可以支持我們,而且只需要您一分鐘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