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鍵盤笑一下吧!觀表情符號如見真人

微笑符號的發明者富爾曼與:)合影。

 

編譯|Gerda

 

  這是人類社會發展改變大腦的另一個例子,科學家最近發現笑臉符號「:)」在儲存在人腦中的位置跟真正的面部表情類似。當然,這是練習之後的結果,對於嬰兒來說,:)沒什麼意義。

 

  自從1982年一位卡內基美隆大學的教授首度使用標點符號組合出笑容之後,:) 跟:-)就廣泛的被用在電子郵件、簡訊、網路文章等等地方。如今研究者認為,人腦為了能夠順利將表情符號認知成真正的笑臉,而自動有了一些調整。實驗發現,人類看到表情符號時產生的腦部反應,跟看到一張真實的人類笑臉一樣。

 

  邱吉斯博士(Owen Churches)指出,嬰兒出生時可沒有配備能辨認文字表情符號的神經反應機制。「而在1982年之前,人類看到『:)』也不會啟動腦中的面部辨識區域,我們現在之所以產生這些改變,是經過學習而得的。」

 

  邱吉斯之所以開始研究表情符號,是因為經常接到學生寫來的電子郵件,每當他們有所求時,信裡頭總是使用笑臉符號。

 

  這項研究由澳洲福林德斯大學(Flinders University)心理系所進行,分析二十位受試者看見真實人臉、微笑表情符號以及一串隨機字母時的反應。當受試者看到反過來的笑臉時,並沒有產生如同看到人臉的反應。但他們看到微笑表情符號時,則跟看到真的人類笑臉反應相同。「表情符號是我們製造的新語言,為了解譯這種語言,大腦則創建了新的活動。」邱吉斯解釋道。

 

  科學家運用電生理學(electrophysiology)來辨識凝視不同刺激物時,腦部的反應模式。同時他們也測試當人們看見顛倒的影像時的反應。「如果表情符號文字串是從左到右由冒號、破折號跟左括號組成(也就是這樣:-(),人類的面部認知機制無法將這些當做真正的臉來處理。」

 

  因此,研究者相信表情符號正在「塑型大腦」,當看到真正的微笑時才會亮起來的腦部特定區域,在讀到笑臉符號時也絲毫不差的亮起來了。「這是純然文化造就的神經反應,」邱吉斯說,「確實很驚人。」

 

  當年開始表情符號風潮的那位卡內基美隆大學教授富爾曼(Scott Fahlman)對於微笑表情風行一事曾表示:「想當初我只是隨手亂丟的訊息,居然成為全球性的現象,還有這麼多下文,真是太神奇了。」他還說:「我常在想,這世界上到底有幾百萬人打著微笑符號,又有多少人歪著頭去讀這個符號呢?而這不過是最近25年的事情罷了。」

 

 

研究出處:Emoticons in mind: An event-related potential studySocial Neuroscience

 

圖片credit:Gene J. Puskar/AP

既然您在這裡… 您知道MPlus這些年來一直都是非營利網站嗎?我們秉持「思想自由」與「價值共享」的信念,希望打造一個不受商業操控、專注在讀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認同我們正在努力呈現的觀點,請您點擊以下的贊助連結。只要新台幣50元,您就可以支持我們,而且只需要您一分鐘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