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魚住在海裡,所以沒有眼淚:《光年紀事:臺北─哥本哈根》

如果夢想的材料的確建築在現實的技術之上,科技又會如何顛覆人們的夢境呢?(攝影:王鴻駿) 

 

       根據一種著名的說法,影像技術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夢境。在黑白電視的時代,人們做著沒有顏色的夢;彩色電視普及以後,夢境也開始出現色彩。如此主張的科學家認為,童年時期是做夢能力成形的階段,此時耳濡目染的電視影像將會形塑我們的夢中世界。於是被黑白影像餵養長大的世代,成年以後的夢境仍然只有灰階;而那些從小被電子螢幕包圍、生長在影像爆炸時代的孩子,自然夢想著加倍華麗的景象。

 

        但如果夢想的材料的確建築在現實的技術之上,科技又會如何顛覆人們的夢境呢?設想一個孩子成長在科幻電影成真的未來,身邊環繞著虛擬實境、全息投影、機械義眼──這一切技術景觀將會塑造出如何瑰麗奇詭的美夢或惡夢?又或者,過度的輻射刺激只是造成失眠?

 

        狠劇場近期重演的《光年紀事:臺北─哥本哈根》,正是一則由尖端科技打造的床邊童話。這齣戲劇引進了來自丹麥的4D BOX影像裝置,結合3D眼鏡、浮空投影、即時攝影等多項技術,將眩目的夢中場景搬上現實舞台;眨眼間,台上便能召喚出燦爛星空或蔚藍深海,海浪的泡沫彷彿就要拍打到觀眾席邊。但繁複的光影包藏著一個單純的故事核心,一切前衛的科技只為了重建童年的時光。本劇以安徒生的《小美人魚》作為敘事線索,講述這則丹麥童話如何連結臺北與哥本哈根兩地,串聯起兩名陌生青年的童年與夢境。《光年紀事》利用先進的技術翻新經典的童話,回到夢境尚未定型的幼年時期,重新開啟人們對於未來的想像。

 

        儘管《光年紀事》調度了高度複雜的光影效果,這齣劇的本質卻可以說是極簡的貧窮劇場:幾乎沒有(實體)道具佈景、只有兩名演員、全劇一幕到底。劇中,魏雋展出生在潮濕陰暗的基隆港邊,卡士柏則是來自人人稱羨的北歐國度。兩人的出身背景天差地遠,每到夜晚卻不可思議地在夢境裡相會,在夢中傾訴自己的心事。他們頻頻夢見兒時的生活場景,看見那些童年回憶再度化做夢魘。他們在黑暗中獨白,娓娓道出各自的家庭如何破碎,曾經偉大的父親何以走向傾頹。而彼此也互相對話,觀看對方的心靈風景,嘗試解開心中的結。雖然打著高科技的旗號,但本劇依然考驗著演員的實力,而非流於數位影像的炫技。

 

雖然打著高科技的旗號,但本劇依然考驗演員的實力。(攝影:Carl Emil Carlsen)

 

       不過,《光年紀事》倒是採用了「人工淚液」的輔助技術,只因劇中角色喪失了表達悲傷的能力。一如安徒生筆下的美人魚,主角魏俊展長久無法流下眼淚。在魏雋展從小收聽的《小美人魚》錄音帶中,有一個段落提到「小美人魚無法哭泣,因此更加悲傷」。魏雋展的父親向他解釋道,那是因為人魚已經生活在水裡,就算流下淚水也無從得知。為了在父親面前表現男子氣概,「無法流淚」的悲哀日後也加諸在魏雋展的身上,最終卻令他無法面對父親腦死的傷痛。夜復一夜,他的夢境逐漸被難以排遣的淚水淹沒。立體投影的海水也彷彿將演員團團包圍,營造出沈鬱寂寞的深海景象。

 

        一如科幻電影《全面啟動》利用造夢技術探索角色的記憶底層,《光年紀事》也透過影像裝置投射出演員的回憶、心像,在夢境中重現那些被壓抑的情感。這種透過技術承載記憶與感情的作法,在劇中凝鍊為一個詩意的象徵:「儲淚瓶」。據說古羅馬人以「儲淚瓶」哀悼死者,將傷逝的淚水蒐集在一個小瓶子裡,與死去的親友一同陪葬。而「儲淚瓶」也在《光年紀事》裡成為寄託思念的道具,代表著演員對於親人的不捨。廣義地說,「儲淚瓶」正是人類科技(尤其是影像技術)的隱喻。影像的技術是一門記憶的技術,其功用總是在捕捉逝者:每當拍下一張照片,便意味著照片中的風景已經永遠消逝、不再重來,唯獨保留在這幅影像之中。

 

《光年紀事》也透過影像裝置投射出演員的回憶、心像,在夢境中重現那些被壓抑的情感。(攝影:Carl Emil Carlsen)

 

        關於記憶的封印與召喚,《光年紀事》無疑走得更遠,做得更徹底。劇團利用全息攝影加以紀錄魏雋展本人的基隆老家,在舞台上等比例投影出來,成功將時間彼方的海市蜃樓化作近在眼前的立體場景。以往常見的平面影像不過是時間的斷片,如同一扇封閉的窗戶,拒絕觀者更進一步靠近;但《光年紀事》採用的4D裝置卻可以打造出完整的記憶宮殿,甚至利用感應偵測加以回應演員的動作,讓虛幻的影像頓時變得伸手可觸。「儲淚瓶」的名稱似乎也暗示了這樣的「沈浸感」。於是,回憶的片段侵蝕著當下,夢境和現實難以區別。觀眾也分不清楚,台上的兩名演員究竟是誰夢見誰。

 

        不過說到底,《光年紀事》的立體投影全都是採取藍色調,帶有工程藍圖或數位物件的視覺風格;比起以假亂真的現實感,整體設計更注重科技藝術的陌生感。整齣劇的影像局限在單一顏色,或許也是因為技術的限制?否則的話,彩色的投影會是什麼樣的效果,其實也挺令人好奇。但是多少可以想像,全彩投影的椅子看起來或許跟真實的椅子沒有差別,反而會因此喪失科幻的視覺效果。某種程度上,稍微「落後」一兩步的科技想像毋寧更有未來感,就像科幻電影裡面的立體投影總是故意弄得畫質不清、雜訊不斷。事實上,這齣劇中的投影也往往調低畫素,呈現一顆顆光粒子聚集而成的量子形象,藉以彰顯數位特效的成果。

 

        有趣的是,這種單色、朦朧的立體投影反倒像是回到黑白影像的時代,再度喚回過往色彩貧乏的夢境。彷彿繞了一圈,人們又重新做起沒有顏色的夢。但對於審美疲乏的當代觀眾來說,這可能才是令人耳目一新的經歷。正當發展中的新技術仍在童年階段,《光年紀事》提供給觀眾的或許是相較樸實、純真的體驗,令人重溫懷舊電影那顆粒分明、光影搖曳的夢幻感。

 

 

演出資訊

2020 NTT-TIFA 狠劇場《光年紀事:臺北─哥本哈根》

演出時間|
4/17(五)19:30

4/18(六)14:30、19:30

4/19(日)14:30

演出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中劇院

更多資訊介紹►http://www.npac-ntt.org/npacnttprogram?uid=14&pid=1092

既然您在這裡… 您知道MPlus這些年來一直都是非營利網站嗎?我們秉持「思想自由」與「價值共享」的信念,希望打造一個不受商業操控、專注在讀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認同我們正在努力呈現的觀點,請您點擊以下的贊助連結。只要新台幣50元,您就可以支持我們,而且只需要您一分鐘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