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噁心的感覺」讓我們更想追尋聖潔的宗教

人類演化出噁心的感覺,是因為它能保護我們免受傷害,例如攜帶病菌的物質。

 

  即使是最世俗的人和社會,其行為也經常受宗教影響。宗教規定了是非善惡,進而影響行為規範,它也影響了對權威和對性的態度,以及如何對待那些不遵守規範的人。

 

  今天,就連信奉社會自由主義的人,也經常用傳統宗教的權力工具來羞辱與排斥那些他們不認同的人。雖然目標改變了,但基本原理和方法還是差不多,因此瞭解宗教如何引導人們以某種方式行事確實重要。

 

  究竟是什麼驅使人們以宗教的方式行事,這個問題數千年來困擾著哲學家。對許多擁有宗教信仰的人來說,對神(或諸神)的恐懼足以使他們循規蹈矩。同樣地,對罪(違反神律法的行為)的恐懼則驅使了某些行為。

 

  這些形式的宗教禁忌——對神的恐懼和對罪的恐懼——受到廣泛的社會和心理因素影響。但最近的行為研究強調了另一個非常重要且基本的動機,或許就隱藏在這兩種恐懼之下:噁心的感覺。

 

宗教禁忌可能是受到噁心敏感性驅使,但矛盾的是人們對普通的不道德行為卻沒有這種感覺。

 

  噁心經常跟味道難聞的食物、腐爛的物質或疾病傳播有關。噁心體驗的核心是一種保護過程,人類演化出噁心的感覺,是因為它能保護我們免受傷害,例如攜帶病菌的物質。

 

  噁心的臉部表情通常包括緊繃的上唇與皺起的鼻子,這就形成一道物理屏障,阻止身體攝入潛在的污染物。當我們吃下腐爛的食物或想到噁心的東西時,隨後的嘔吐反應即為一種預備反應,使身體更容易排除潛在的有害物質。

 

  此外,對某些行為的噁心並不能保護我們遠離病菌,但能防止心理受到污染。想像自己吃下蟑螂或躺在前一晚有人過世的床上,雖然不太可能對身體造成危害,但可能會讓你某種程度上感到被侵犯,彷彿吞下或碰觸不該接近的東西那樣。

 

  這種形式的噁心不會保護身體,但它能保護人們免於心理傷害,而這種道德敏感性是行為的重要調節因素。事實上,噁心敏感性還會影響我們對別人行為的反應。當其他人違反自己的道德規範時,例如尋求我們不認同的性行為方式時,我們也會感到噁心。

 

  研究表明,噁心敏感性可能是導致特定宗教行為的關鍵,宗教禁忌可能是受到噁心敏感性所驅使,尤其是對病菌和性行為的噁心感。但矛盾的是,人們對普通的不道德行為卻沒有這種感覺。

 

  研究者進行了兩項線上研究。第一項研究的對象是美國一所大學523名心理學系學生,探究噁心與宗教禁忌之間的關係。這項研究表明,對病菌特別反感的人更可能表現出對神的恐懼,而對性行為方式感到噁心的人可能更懼怕罪。

 

  結果表明,噁心敏感性與宗教思想和感受之間確實有關,但還不知道兩者之間的因果關係。噁心可能會影響宗教禁忌的發展,反之亦然也可能兩者兼而有之。

 

看完與病菌相關的圖片的參與者表現出更強烈的噁心感,並且陳述自己對罪有更極端的恐懼,但不是對神。

 

  為了進一步探討這個問題,研究者繼續對165名參與者進行第二項研究。這次研究涉及一些參與者感到噁心的事物,讓受試者瀏覽與病菌和疾病相關的圖片,例如嘔吐物、糞便和潰瘍等。

 

  研究者將他們對神和對罪的恐懼,與其他沒有感到噁心的參與者進行比較(這些參與者看得是椅子、蘑菇或樹木等圖片)發現,看完與病菌相關的圖片的參與者表現出更強烈的噁心感,並且陳述自己對罪有更極端的恐懼,但不是對神。

 

  該研究是第一批指出噁心的情緒可能驅動宗教思想和感受的研究之一。研究結果表明,基本的情緒過程的存在獨立於宗教教義之外,大部分不受意識控制,很可能是基於信仰理念和行為影響。

 

  毫無疑問,宗教理念和行為受到信仰和教條的影響,而且往往根植於幾個世紀的宗教慣例。同時,宗教上對神和對罪的恐懼也可能被用來為極端信仰的有害行為辯護,例如歧視或暴力。瞭解噁心的基本情緒在驅動極端宗教信仰和行為方面的作用,有助於人們解決極端宗教信仰和行為所造成的社會危害。

 

  雖然研究有了新的突破,但顯然還需要進一步探索和釐清噁心情緒對宗教原教旨主義的影響,以及噁心感對普通人和社會的威脅。

 

 

原文出處:Conversation

 

既然您在這裡… 您知道MPlus這些年來一直都是非營利網站嗎?我們秉持「思想自由」與「價值共享」的信念,希望打造一個不受商業操控、專注在讀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認同我們正在努力呈現的觀點,請您點擊以下的贊助連結。只要新台幣50元,您就可以支持我們,而且只需要您一分鐘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