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莎瑪》:對不起,在這個破碎的國家裡生下了你

敘利亞女導演瓦黛卡提波以《親愛的莎瑪》獲得2019坎城影展最佳紀錄片。 

 

  《親愛的莎瑪》被指為敘利亞導演瓦黛卡提波寫給初生女兒的一封情書,片中的時空背景是正值內戰的敘利亞首都阿勒坡,裡頭身為一個母親的呢喃讓愛女之心如此清晰,而她對於故鄉阿勒坡的愛也在破敗的城中閃亮。這讓我想起了許多電影號稱為給某座城市的情書,例如:《巴黎我愛你》、《紐約我愛你》及《柏林我愛你》等系列作品,以幾段故事訴說對於一座城市的愛。

 

  然而,《親愛的莎瑪》一片不輕易說愛,甚至我們能感覺到導演對於女兒滿懷的歉疚,或許也有人會想,瀰漫恐懼的戰地有何可「愛」?但在本片,我們卻能從導演一家對於城市的期盼中,感受到他們心裡的拉扯與疼痛,而這一切都源於他們愛這個城市,即便今日榮光不再,他們依舊要凝視殘破、銘刻於心。

 

  過去人們用筆書寫歷史,今日人們以影像紀錄。導演瓦黛深知阿勒坡的慘況需被世界知道,身為記者的她拿起攝影機,紀錄包圍著她與家人的炸彈聲與哭聲,她同時也紀錄著莎瑪的成長。莎瑪的眼睛總是咕嚕嚕地瞅著周遭,在還未明白戰爭是什麼以前,她已身在其中。瓦黛的丈夫是積極參與社運的醫生,他經常與媒體連線向世界求援,但在片中我們可以看到,新聞台並沒有等他把話講完就打斷他並且切斷連線。

 

「阿勒坡在這裡,正義在哪裡?」

 

  這是身在戰地的悲哀,國際媒體從來都只是想利用這些戰地人們的悲慘搏取目光。在中東地區,當地政府與軍人是國際強權的棋子,而人民是被棋子踩在腳下的棋盤,只有列強是下棋的人。

 

  小國的生死掌握在大國領導人的一念之間,大國在他人的家園大肆掠奪,再以人權美名互相指責,而理應監督政府的媒體嗜血地二次傷害他們。在許多直視戰地的紀錄片中都可以發現,當地的意見領袖盡可能地參與國際會議,或與國際媒體及名人聯絡,並一再傳述當地的悲慘遭遇,即便這些悲劇早為人熟知,即便他們明白自己只是被利用而已,這終究是他們唯一的機會,期盼世人的關注能為當地帶來改變。

 

  這樣的矛盾就如同瓦黛一邊保護女兒逃避戰火,卻又不放下任何拍攝的機會,理智上知道該送女兒遠離家鄉,感性上又捨不得與她分離,種種矛盾只因為在這裡他們從來都沒有選擇機會,是生是死,是離開還是留下來,始終掌握在他人手裡。瓦黛用斑斑血淚寫下給女兒的情書,也是一幀幀的回憶,他們的記憶很不一般,他們的童年故事不是來自安徒生,也不是來自迪士尼,而是來自飛彈與坦克。

 

瓦黛的鏡頭直視死亡,在這裡死亡不是虛無的空白,而是鮮血的紅與爛泥巴的棕。

 

  本片最令人心悸之處在於,人間的至美與至惡全凝縮在一個小小的畫面裡。瓦黛的鏡頭直視死亡,在這裡死亡不是虛無的空白,而是鮮血的紅與爛泥巴的棕。片中有不同年紀的孩子,他們都以生命在紀錄這場戰爭,他們或許不懂為什麼要戰爭、什麼是戰爭,但逝去的生命與失去的親友都曾真實的存在著,而在這片土地生長不過幾年的他們,早已將自己的骨血刻入其中,他們對於家園的熱愛大過任何一個在這裡掠奪的權貴。死亡在這裡如此平常,而最為堅毅的生命也在此誕生和綻放。

 

  在這部片中,瓦黛不忌諱拍攝自己,也不忌諱在片中發聲,甚至將自己對於女兒的心疼、對自己的懷疑、對城市的探問都拍攝下來。這絕對是一部主觀的紀錄片,因為她就身在其中,而戰火從來都不會遠遠地爆發,它一直徘徊在這裡。這是一部最為私密的紀錄片,卻也是一個劇變時代的見證。

 

 

電影資訊

親愛的莎瑪》(For Sama)- Waad Al-KateabEdward Watts,2019

既然您在這裡… 您知道MPlus這些年來一直都是非營利網站嗎?我們秉持「思想自由」與「價值共享」的信念,希望打造一個不受商業操控、專注在讀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認同我們正在努力呈現的觀點,請您點擊以下的贊助連結。只要新台幣50元,您就可以支持我們,而且只需要您一分鐘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