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樣的雨天:圍繞是枝裕和的《真實》二三事

《真實》為是枝裕和首度離開日本的海外拍攝作品,與凱薩琳丹妮芙及茱麗葉畢諾許合作。

 

  我們太習慣於電影是個整體名詞,是一段完美被包裹在兩三個小時內的圓滑時光,但是實際上,它可以再度細膩拆解成無數部分,包括開頭所見的海報要如何拍攝、主視覺如何決定、拍攝鏡位是如何移動、如何找到適宜的場景……甚至倒轉回到最初那一刻,這部電影的概念是如何開始,深藏在導演腦海中的構想是如何發展至今、投射到觀眾的心中?這段我們俗稱為幕後的旅程往往被人忽略,但它的精采程度實不比螢幕中的情節遜色。

 

  本書為是枝裕和在籌備《真實》時所寫下的紀錄,內容包括電影開始的關鍵、勘景所遇到的麻煩、和演員、製片和拍攝等協商相處的過程。乍聽之下可能會有些無趣,但實際閱讀起來,會發現每個環節都是一段可延伸的超連結,舉凡其他歷史上知名的導演如柏格曼、楚浮,編輯很貼心的在設計版面時留下註解,按圖索驥,便可以清楚發現導演靈感的軌跡。那些電影主體未曾演出的人情世故、觀察夥伴們的細微心得,也都藉由是枝導演樸實簡潔的筆法帶出,甚至連自己誤觸飯店警報而道歉的糗事也寫盡書裡。有些幽默、有些可愛,字裡行間,你會感到是枝裕和不只是個影展名字或電影風格,他就是個紮實溫煦的導演。

 

  《在這樣的雨天》為是枝裕和在2003年未創作完成的舞台劇劇本,場景聚焦在休息室,描述一個演藝生涯已步入遲暮的女演員,在舞台劇上台前後的心路歷程。劇名便來自於她在開演前的憂思低喃,「在這樣的雨天,會有人來看戲嗎?……」後來因故未完成的戲劇構思,在2011年有了重生契機。那時法國影星茱麗葉.畢諾許(Juliette Binoche)去訪日本,與是枝裕和有段會晤,畢諾許便說「我們能不能一起合作個什麼作品呢?」,當年塵封在筆記頁中的想法,於焉逐步蛻變成電影《真實》的雛型。

 

  熟悉是枝裕和作品的影迷都理解,他鏡頭所關注的主題大多圍繞在家庭,無論是《橫山家之味》中爸媽對媳婦的隱然排擠、《海街日記》接納么女鈴的和煦包容,或是《小偷家族》毫無血緣卻緊密的繫連,是枝裕和持續從正反面去探究家庭存在的意義,就像是棉絮中的針,家庭有它溫柔美好的面向,同時也蘊藏著銳利暴力的成分,在互相傷害之中彼此撫慰著──《真實》也是如此,儘管場景從日本移到了秋日巴黎,內在仍然有是枝裕和對於對於家庭的細膩關照。

 

  《真實》敘述了一位演藝資歷豐富、卻疏於照顧女兒的電影女星,在她的自傳將要出版之時,從美國返法的女兒赫然發現裏頭寫童年的溫馨情節都是虛構的,因而開展出兩位母女間的矛盾關係。這是一個大主題,但要如何臻至飽滿,一切都關乎於製作細節,包括服裝設計如何取信於觀眾、台詞與場景間緊密的走位關係、以及克服法日之間的文化差異。譬若在法國,七歲的小朋友不太會跟父母一同睡覺,在日本被視為幸福家庭的川字睡圖,在法國卻會被懷疑是否家庭出了狀況。相異文化一同共事難免有些摩擦,但在這種環境仍向著同一個目標前進,也是是枝裕和認為充滿醍醐味的事。

 

  在這些製作細節之中,最重要的核心概念是演員如何詮釋角色,如何理解法比安做為母親的脆弱、如何發現露米爾最初想要回來的意圖……所以是枝裕和花了很長篇幅去訪談飾演主角的凱撒琳.丹尼芙(Catherine Deneuve),挖掘她喜歡什麼導演、對於電影的理解是什麼?以此基礎,導演不斷和她與畢諾許思考討論,這時候她應該會說這樣的話嗎?會不會說太多了呢?這時的氣憤是理性的還是感性的呢?……

 

  片中卡司都是實力派演員,丹尼芙、畢諾許或伊森‧霍克(Ethan Hawke) 他們各自對於表演都有自己的哲學,是枝裕和在與他們討論的過程中,就像在雕刻情感、修飾想法,漸漸趨近於角色的真實。而這也像是《真實》片中所探究的內涵,到底什麼樣的情感才是真實的呢?漫漶在虛構和現實之間,最後主角在戲中戲對女兒所說的話,雖然僅是劇本台詞,卻何嘗不是她內在真正的脆弱與不捨呢?

 

  迂迴前進,逐步揣摩,我認為這是書中、也是電影藝術中最迷人的時刻之一:演員和角色之間交相建構、拆解彼此,必須要深入到另一個名字的極深處,卻也要時刻抽離於劇本中的虛構故事,去理解到底表演是什麼?我們要如何透過演技,深刻地將角色情感精準的表達出來?角色必須在屢次討論之後,才能擁有自己的生命,也是因為如此,電影才會散發著光芒。

 

  在本書中段有篇文章,是由製片福間美由紀所寫的〈陪跑〉,從旁紀錄了是枝裕和在籌備過程中的身影,提供了另外一個視角去觀察導演,更為詳細的交代了如資金審查、場景勘測的拍片日誌。原本以為這個陪是夥伴的陪,「然而,奔馳中回首,浮現的卻是無論何時,電影本身都有如朋友般陪在導演身邊、守護他、提出疑問、拯救他,不離不棄一路陪跑的光景。」

 

  讀完整本書,你非常能夠理解他所說的陪跑,在導演寫給劇組的每一封信裡、在劇本生長出的更多段落裡、在那些看來樸拙可愛的分鏡圖裡,是枝裕和說這是以「作品為核心、充滿生命力地發展出平面的橫向連結,而不是屬於上下、垂直領導的關係」,換句話說,電影早已經醞釀出自己的生命,他緊緊抓牢了這些因他而存在的人們。

 

  拍攝電影是一項大工程,觀眾往往只參與到尾段,我想,不只限於是枝裕和的粉絲,這本書適宜推薦給所有電影觀眾,我們都能在這樣誠懇的工作日誌中一窺電影的誕生,也找到了更多熱愛電影的理由。

 

 

《在這樣的雨天:圍繞是枝裕和的〈真實〉二三事》中文版書封。

 

 

書籍資訊

書名:在這樣的雨天:圍繞是枝裕和的《真實》二三事 こんな雨の日に 映画「真実」をめぐるいくつかのこと
作者:是枝裕和
出版:尖端
日期:2020

[TAAZE] [博客來]

既然您在這裡… 您知道MPlus這些年來一直都是非營利網站嗎?我們秉持「思想自由」與「價值共享」的信念,希望打造一個不受商業操控、專注在讀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認同我們正在努力呈現的觀點,請您點擊以下的贊助連結。只要新台幣50元,您就可以支持我們,而且只需要您一分鐘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