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滿憂慮的童年會破壞一生追求幸福的能力

如果孩子沒有無憂無慮,那麼他們的生活必定有所缺乏。

 

文|Luara Ferracioli

 

  有些人很幸運,可以滿懷深情地回想沒有什麼壓力和焦慮的童年時光,他們可能想起那時無憂無慮地玩耍,或毫無顧忌地追求興趣和人際關係。這些愉快的記憶經常與成年後的生活形成鮮明對比,因為成年生活似乎總是充滿壓力與焦慮。

 

  許多人在成年以後努力保持無憂無慮,這就引出了「無憂無慮與美好生活之間關聯」的問題:無憂無慮的童年有什麼好處嗎?它是一種賦予孩子生命意義的東西,但卻不適用於成年人?還是說為了幸福生活,成年人必須無憂無慮得像孩子呢?最重要的是,為什麼無憂無慮是幸福生活的必要前提?

 

  雪梨大學政治哲學資深講師盧拉‧費拉喬利(Luara Ferracioli)最近注意到這些問題:對孩子來說,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有何意義?考量到父母的愛和教育的益處後,他意識到無憂無慮是一種特別的東西,它是美好童年的必要組成。然而,如果把對象換作成人,他發現不一定要無憂無慮也能過著精彩有意義的生活。

 

  費拉喬利寫道:「童年和成年之間的不對等是因為兒童和成人是截然不同的生物。孩子與成人不同,如果他們對生活中有價值的事物缺乏積極情緒,那麼他就沒有理由去認同這些東西。這意味著,如果一個孩子正經歷壓力和焦慮,他就缺乏積極情緒必須的心理空間,來看待有價值的事物和人際關係。因此,孩子將置身於一種境地:這些有價值的事物和關係不被視為基本的東西。」

 

愉快的童年記憶經常與成年後的生活形成鮮明對比,因為成年生活似乎總是充滿壓力與焦慮。

 

  如果孩子沒有無憂無慮,那麼他們的生活必定有所缺乏,而成年人的情況則不是這樣,首先我們需要弄清楚定義:誰算是孩子?無憂無慮的定義?兒童是一種逐漸開始培養推理能力的生物,但還沒有發展到足以承擔成年人的某些權利與責任。童年是人生的一個階段,在嬰兒期之後,在青春期以前結束。費拉喬利認為,無憂無慮是一種不感到壓力與焦慮的狀態,即使人生總有一天終究得面對負面情緒的存在。因此,無憂無慮的人不會因為心理狀態與個人環境,而頻繁覺得壓力和焦慮。

 

  無憂無慮對於美好童年是必要的,那對於美好的成年生活是必要嗎?

 

  先從成年人說起。成年人與兒童不同,他們即使缺乏積極情緒,也能欣賞生活中有價值的事物與人際關係。這是因為成年人有理由認同自己生活的許多方面,原因在於他們知道有價值生活的整體概念。一個作家或許覺得寫小說的過程很痛苦,但他依然可以在壓力和焦慮之下進行創作,因為他清楚消極情緒可能讓作品比原本更深刻感人。腦外科醫生在處理棘手的手術時,他明白自己的工作風險很大,不可能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但他願意以此換取醫學成就。

 

  事實上,我們可以評估那些沒有無憂無慮的成年人生活,因為我們知道成年人擁有更複雜的評估能力(例如自我反省;獲取相關的道德知識;適當的時間觀念;預測某些行為帶來的可預見成本、風險和機會等等),這種能力讓成年人即使缺乏積極情緒,也能認同有價值的事物和關係。

 

成年人與兒童不同,他們即使缺乏積極情緒,也能欣賞生活中有價值的事物與人際關係。

 

  但孩子就不一樣了。雖然他們也需要認同生活中有價值的事物和關係,但只有當孩子對這些事物和關係具有積極情緒時,認同才會出現。孩子缺乏必要的評估能力,以至於無法因為某些情況符合整體計畫,就去認同有價值的事物和關係。

 

  假設一個孩子自願每天花幾個小時照顧罹患老年癡呆症的親戚,若他感到壓力就沒有理由去認同這個事情。他們不像作家或醫生能夠退一步思考,評估壓力是否符合他對幸福生活的整體概念,然後去認同它們,孩子的評估能力還不夠成熟,他無法做到同樣的事情。

 

  因此,他沒有足夠的自知之明、對現實競爭的各種選擇、足夠的道德知識,以及理解所涉及的成本、風險和機會來評估照顧病人的任務。這就是為什麼他可能會為了取悅家人扛起不合理的負擔,或者在道德上犯錯。他可能沒有意識到所涉及的機會成本,也沒有意識到照顧親戚佔用了寶貴時間,去做其他既有價值又愉快的事情。這些錯誤是不可避免的,但這就是孩子這種生物所導致的直接結果——他們還沒有能力應對壓力和焦慮的事物,因為還有更多有利於他們的事物。

 

充滿憂慮的童年將導致兒童難以變成健全的成人,並失去日後面對生活困境的能力。

 

  還有一個問題是:一個不是無憂無慮的孩子,還能對有價值的事物和關係擁有積極情緒嗎?伊利諾伊大學名譽教授艾德‧迪納(Ed Diener)等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在任何特定時間點都並非相互獨立,意味著這些情緒往往彼此壓抑,而當孩子感受到的壓力和焦慮越多時,他的心裡空間就越小,也就越不可能發展出積極情緒面對有價值的事物與關係。

 

  因此,兒童應該無憂無慮,不應該時時揣測大人的臉色,不應該懷疑自己是否被愛。這不只是道德問題(成人有責任給兒童友善的環境),更是心理健康問題。充滿憂慮的童年將導致兒童難以變成健全的成人,並失去日後面對生活困境的能力。

 

  如果我們想讓孩子透過感知快樂、愉悅、樂趣和高興來認同玩耍、教育、友誼和家庭關係——從而讓他們像孩子一樣過著幸福的生活——那我們最好為孩子創造出適當的條件與環境,不僅讓他們得到這些東西,而且還要讓他們覺得無憂無慮。

 

 

原文出處:Aeon

 

既然您在這裡… 您知道MPlus這些年來一直都是非營利網站嗎?我們秉持「思想自由」與「價值共享」的信念,希望打造一個不受商業操控、專注在讀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認同我們正在努力呈現的觀點,請您點擊以下的贊助連結。只要新台幣50元,您就可以支持我們,而且只需要您一分鐘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