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橙、豌豆和玫瑰:《設計做為藝術》

布魯諾.莫那利,1907-1998。

 

文|布魯諾‧莫那利(Bruno Munari)

譯|吳煒聲

 

  能否指出設計師創造的物件和大自然造物的類似之處?某些大自然造物的確和設計師巧手設計的產品具有共通點。水果的外皮或外殼若不是「包裝」,又是什麼呢?椰子和香蕉之類的水果會以不同的方式包裝。如果將設計術語套用到一些大自然造物,或許會得到某些有趣的發現……

 

柳橙幾乎是完美的,連顏色都正確無誤。

 

  柳橙

 

  這個物件由一系列模組化容器組成,這些容器可謂柳橙的瓢瓣,圍繞著垂直軸排列成圓形。每個容器或瓢瓣直的那一邊與軸齊平,彎曲側則是向外拱,整合起來便形成一個概略的球體。

 

  這些瓢瓣全部裝在一個容器中,該容器的材料和顏色都非常具有特色。它的外表相當堅硬,但內部襯裡卻很柔軟,可做為外層和內部填充瓢瓣之間的襯墊。容器的材料起初都是同一類型,但可以根據功能來適當區分。

 

  每個瓢瓣或容器都有類似塑膠的包膜,包膜夠大,足以容納果汁,而且在拆解整個球狀體時很容易處理。這些瓢瓣利用一種非常脆弱卻強度足夠的黏合劑彼此連接。隨著當今日漸明顯的趨勢,它的外部或包裝容器無法退貨,並且可能會被丟棄。

 

  每個瓢瓣的形狀恰好遵循人類牙齒的排列方式,所以一旦從外部容器取出某個瓢瓣之後,還可以將它放回齒列的瓢瓣之間,而且輕壓便足以讓包膜破裂來提取果汁。除了果汁,這些瓢瓣通常還包含同一株植物能結果的細小種子。這是生產公司免費提供給客戶的小禮物,讓客戶可以自行生產這些物件。請各位注意:雖然這個禮物不會讓生產公司蒙受經濟損失,它卻能在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產生重要的心理紐帶:消費者幾乎不會去種植橘子樹,但這種完全的利他讓步(altruistic concession,只要你願意,就可以去做)會讓消費者擺脫閹割情結(castration complex),從而建立相互信任的關係。

 

  因此,柳橙幾乎是完美的,因為它有完全協調一致的形式、功能和消耗方式,連顏色都正確無誤。如果柳橙是藍色的,那將錯到離譜。

 

  可以這樣說,唯一尋求裝飾效果的外部容器竟然是高度精密的材料,其處理方式應該是要營造「橙色皮膚」的效果。也許這樣做是為了提醒消費者這個塑膠容器內有多汁的果肉。無論如何,必須要有最低程度的裝飾,柳橙尤其應該如此。

 

 

數千年以來,這個物件一直向消費者提供這款商品,而消費者幾乎沒有提出任何異議。

 

 

  豌豆

 

  這些是直徑不同的食品,裝在雙片外殼裡面,形式、顏色和材料都非常精美。外殼是半透明的,輕易便能打開。

 

  產品本身、所用外殼以及包裝時使用的黏合劑都來自同一個生產來源。因此,豌豆不是用不同的材料去進行不同的操作,最後經由組裝過程所生產的,而是透過精確的計畫,可以說是團隊合作的結晶。

 

  這個物件是單色的,但顏色有明顯的層次,所以它有稍顯精緻的外觀,對於那些最不了解現代文化的消費者而言,確實具有吸引力。它的顏色其實是綠色,而且是眾所周知的一種綠色,通稱為「豆綠」(pea green)。挑選這種顏色非常合理:剛開始生產時就導入這種顏色,直到今天,這個物件還在用這種顏色與所有的競爭對手抗衡。在一九二○年到一九三○年代之間,它深切影響民眾的品味,時尚界和家具界尤其如此。

 

  雙片外殼裡面球形物的形式始終不變,不過人們還是大費周章去改變球形物的直徑。這個產品真正的獨創性,也就是本質簡單的概念,就是外殼包裝。外殼由兩個相等且對稱的組件構成⸺如今非常普遍,為了節省生產成本。這兩個組件具足夠的凹陷,得以容納數個球形物,它們的形狀、數量和位置都被壓進外殼內且清晰可見。這兩個組件非常精確地結合在一起,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它們得經常暴露在雨水中,並且利用一種黏合劑固定在一起,黏合劑有雙重功能:在外殼的外緣或較長側,它是一種黏合劑,而在較短的一側,它則是彈簧鉸鏈。將食指和拇指彎曲,像夾子一樣捏住外殼,施加最小的壓力足以讓外殼彈開,露出根據大小排成一行的球形物。

 

  這個產品的其中一個特點,就是每個系列有不同數量的球形物(或「豌豆」)。這就會造成一個問題,而全球的設計師開會時都會討論這個問題。只要產品的特性不變,樣式愈多,通常都愈能刺激銷售。就豌豆生產而言,樣式實在太多。市場上可以買到裝有數十個球形物的產品,還有十個、八個或七個的產品……包含兩個的也有,有的甚至只有一個球狀物。

 

  其實, 樣式這麼多就是某種程度的浪費。誰會去買只有一個豌豆的產品,或者誰會去要求經銷商提供裡頭只有一個豌豆的容器?然而,數千年以來,這個物件一直向消費者提供這款商品,而消費者幾乎沒有提出任何異議。然而,有這麼多種的樣式,可能是最初進行市場研究時犯了錯誤。這類錯誤肯定發生在決定進行大規模生產之前,此後礙於官僚主義作祟,便一直存在到今日。

 

 

不了解自己心思的消費者又該如何欣賞這個物件呢?玫瑰為什麼會有刺呢?

 

  玫瑰

 

  提出合理的工業設計概念時,要拒絕常見的、根本無法造福人類的物件生產。這些物件不是出於好的理由而生產的,它們只有在最平庸的層面上有用處:當作裝飾品。它們有時候會有某種協調的形式,卻毫無用處,沒有存在的必要。然而,大家普遍認為,就算物件有協調的形式,也不能沒有事先分析銷路就去量產。

 

  這樣的物件不少,其中之一就是玫瑰。

 

  這個物件被大量生產,但在根本沒有認真研究生產效益的情況下,生產情況經常變得非常混亂。它有協調的形式,而且色彩迷人,有各種顏色,全都暖目溫心。汁液的分配通道設計精良且布局精密;其實,在它看不見的部位,通道分布更是如此。彎曲的花瓣優雅迷人,令人聯想起經典的義大利賓尼法利納(Pininfarina)跑車。花萼更是讓人想到1935 年的義大利玻璃工藝品牌威尼尼(Venini)商品。鋸齒狀的葉片帶有明顯的葉脈,雖然沒有對稱排列,卻顯得高貴典雅。

 

  不了解自己心思的消費者又該如何欣賞這個物件呢?玫瑰為什麼會有刺呢?長刺是否要讓人心生恐懼?或者想要讓芬芳的氣味和植物爪牙形成對比?如果是這樣,這種對比非常粗糙。對於那些在價廉商店和低價地下商場購物的廣大消費者來說,這點毫無吸引力。

 

Copyright ©1966, Gius. Laterza & Figli, All rights reserved。來源:《設計作為藝術》,由臉譜出版提供。

 

  因此,玫瑰對人類毫無用處。它沒有任何用途,只能供人欣賞,最多讓人聞聞氣味,某些生產商甚至推出了沒有香味的玫瑰。這個物件毫無生產價值,也可能會讓工人衍生徒勞無功的想法。我追根究柢之後,認為玫瑰甚至是傷風敗俗的東西。

 

 

(本文為《設計做為藝術:當代藝術大師布魯諾‧莫那利,半世紀不墜的設計論經典》部分書摘)

 

 

《設計做為藝術:當代藝術大師布魯諾‧莫那利,半世紀不墜的設計論經典》中文版書封。 

 

 

書籍資訊

書名:《設計做為藝術:當代藝術大師布魯諾‧莫那利,半世紀不墜的設計論經典》 Arte come mestiere

作者:布魯諾‧莫那利(Bruno Munari)
出版:臉譜
日期:2020

[TAAZE] [博客來]

既然您在這裡… 您知道MPlus這些年來一直都是非營利網站嗎?我們秉持「思想自由」與「價值共享」的信念,希望打造一個不受商業操控、專注在讀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認同我們正在努力呈現的觀點,請您點擊以下的贊助連結。只要新台幣50元,您就可以支持我們,而且只需要您一分鐘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