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大勒索案:海地從法國獨立的贖金

1825年7月11日,隨著戰爭威脅的迫近,布瓦耶只好接受查理十世承認海地獨立的命令,簽下不合理的賠償條款。

 

  19世紀初期,法國同意讓海地獨立,但要求天價賠償。從現在的觀點,殖民者不道歉,反而要求殖民地付錢「彌補損失」是不可思議的事情,然而在19世紀這並不算奇怪。影響所及,海地從此陷入長期貧窮。

 

  17世紀時,法國在海地建立了奴隸制,但在18世紀末,被奴役的海地人終於起身反抗革命。但不知為何,19世紀的觀點反過來認為法國失去了奴隸及經濟來源,所以需要被殖民地賠償。

 

  海地於1804年正式脫離法國統治,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1806年10月,海地分裂為兩個政權,南方由亞歷山大‧佩蒂翁(Alexandre Petion)統治,北方則由亨利‧克里斯托夫(Henry Christophe)統治。儘管這兩位統治者都是海地革命時的老將,擁有豐富的軍事經驗,但此時的法國也沒有完全放棄重新征服海地的可能性。

 

  1814年,剛推翻拿破崙復辟的路易十八派遣三名使者前往海地,打探兩位統治者投降的意願。克里斯托夫在1811年自立為海地國王,面對法國企圖恢復奴隸制的提議,他強硬的表示拒絕。克里斯托夫最信賴的內閣成員瓦斯蒂男爵(Baron de Vastey)展現出不惜一戰的態度,他警告法國說:「我們的刺刀將會保障我們的獨立!」

 

  相比之下,南方的統治者佩蒂翁則願意與法國談判,而且願意付錢使法國承認海地獨立。

 

  在此之前,1803年美國以1500萬法郎的價格,向拿破崙購買了路易斯安那州。佩蒂翁以這個價格為依據,提出支付同等金額換取承認獨立。然而,路易十八不願與他眼中的「逃跑奴隸」妥協,便拒絕了提議。

 

  1818年,佩蒂翁因病去世,其繼任者讓-皮埃爾‧布瓦耶(Jean-Pierre Boyer)繼續與法國交涉。但由於克里斯托夫堅決反對的態度,交涉過程仍停滯不前。克里斯托夫的政府聲明:「任何賠償前殖民者的行為都無法接受。」

 

法國僱傭的波蘭傭兵與海地起義軍之間的戰鬥。

 

  1820年10月,海地反叛四起,克里斯托夫被迫自殺,布瓦耶重新統一了海地。儘管克里斯托夫這道阻礙消失了,但布瓦耶一再未能成功讓法國承認海地的獨立。路易十八的繼承者查理十世希望法國至少能成為海地的宗主國(也就是海地成為法國的保護國),並斥責布瓦耶在1824年派往巴黎,提出藉由賠償換取承認的兩位使者。

 

  1825年4月17日,法國國王突然轉變心意。他頒佈一道命令,表明法國可以承認獨立,但代價是1.5億法郎(是當初美國購買路易斯安那州的10倍之多)。他宣稱,這筆賠款是為了彌補殖民者所損失的經濟收入。

 

  同年7月,查理十世派遣了馬考男爵(Baron de Mackau,法國海軍軍官)抵達海地,美名為負責「傳遞命令」,但隨行的還有14艘裝載著500多門大炮的艦隊。顯然,如果海地拒絕命令就代表開戰。這次來訪並不是外交談判,而是恐嚇勒索。

 

  1825年7月11日,隨著戰爭威脅的迫近,布瓦耶只好接受查理十世承認海地獨立的命令,簽下不合理的賠償條款,上面寫道:「法屬聖多明哥(海地獨立前的稱呼)的現有居民應……平均分期五次……共支付總額1.5億法郎補償前殖民者。」

 

  根據當時的報導,法國國王早就知道海地沒有能力支付這筆巨額賠款,因為總額超過了海地年度預算的10倍之多。其他歐洲國家也同意賠償金額大到很荒謬,一位英國記者寫道:「這筆天價賠償金的總額,也只有很少的歐洲國家能承擔得起。」

 

  海地被迫向法國銀行借了3000萬法郎來付前兩次款項,不久後海地就違約了,而這也是預料中的情況。隨後,法國新國王路易-菲利普一世於1838年再次派遣12艘戰艦遠赴海地,強迫海地總統表態。1838年海地同意簽下修訂的《友好條約》(Traité d'Amitié),雖然把未償還的金額減為6000萬法郎,但海地再次被賠款壓垮,只能繼續向法國銀行貸款來償還餘款。

 

  雖然法國聲稱賠償金額只有經濟損失的十二分之一,但事實上9000萬法郎的數字已經超出了當時法國年度預算的五倍。

 

海地獨立有功的佩蒂翁與讓-雅克‧德薩林(Jean-Jacques Dessalines)在上帝面前互相宣誓效忠。

 

  首當其衝受到法國勒索影響就是海地人民。為了償還貸款,布瓦耶不得不向國民苛重稅。儘管克里斯托夫統治時積極發展國家教育體系,但在波耶爾及隨後歷任總統的領導下,這些計畫都只能暫時擱置。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換取承認獨立的債務造成海地連年的財政負擔,不僅直接導致20世紀海地的教育預算不足,也讓海地無力發展醫療體系與公共基礎建設。

 

  此外,當時的評估還顯示,連同直到1947年才完全還清的利息,海地最後付出的總額超過了原本要求的兩倍。法國經濟學家湯瑪斯‧皮凱提(Thomas Piketty)認為,換算起來法國應該還給海地至少280億美元的賠款。

 

  從雅克‧席哈克(Jacques Chirac)到尼古拉‧薩科吉(Nicolas Sarkozy),再到法蘭索瓦‧歐蘭德(François Hollande)等法國歷任總統都刻意打壓、迴避或淡化這段勒索海地的歷史。

 

  2015年5月,歐蘭德成為法國第二位造訪海地的國家元首,他坦承法國需要「解決債務問題」。隨後,歐蘭德意識到這段發言可能會幫到律師艾拉‧庫茲班(Ira Kurzban)代表海地人民準備提起的法律訴訟——海地前總統讓-貝特朗‧阿里斯蒂德(Jean-Bertrand Aristide)也曾在2002年要求法國正式賠償——便改口澄清,自己的意思是海地欠法國的債務只是「精神上的」。

 

白人描繪的海地革命領袖讓-雅克‧德薩林。

 

  1848年,法國終於在馬丁尼克島、瓜地洛普島、留尼旺島和法屬圭亞那等其餘殖民地廢除奴隸制,這些殖民地至今仍是法國的領土。隨後,法國政府示範了他們對奴隸制與經濟關係的理解,法國承擔了作為「前主人」的責任,對這些地區進行經濟補償。

 

  奴隸制造成的種族貧富差距很明顯。在法國的大城市,14.1%的人口生活在貧窮線之下。相比之下,超過80%人口為非洲後裔的馬丁尼克島和瓜地洛普島(海地與這兩個島皆位於美洲加勒比海域,遭到販運的非洲人經年累月之後成了島上多數民族)的數據分別為38%和46%。海地的貧窮率更高達59%:法國的家庭平均年收入為31112美元,而海地只有450美元。

 

  這些差異正是殖民者剝削好幾代非洲人及其後代勞動的實際後果。海地是第一個、也是唯一個曾經被奴役還賠償殖民者的國家,法國理應負起責任彌補過錯。

 

 

原文出處:Conversation

 

既然您在這裡… 您知道MPlus這些年來一直都是非營利網站嗎?我們秉持「思想自由」與「價值共享」的信念,希望打造一個不受商業操控、專注在讀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認同我們正在努力呈現的觀點,請您點擊以下的贊助連結。只要新台幣50元,您就可以支持我們,而且只需要您一分鐘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