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男子的公路電影:《尋琴者》

《尋琴者》中文版書封。

 

  起初翻開郭強生的《尋琴者》,是好奇男男之間若有似無的羈絆,和他們之間的火花。看完後,我才發現它像是一部公路電影:40多歲的調音師是本書的敘事者,在因緣際會下和60多歲的林桑結識,結伴走訪紐約「尋琴」。

 

  在本書的設定下,作者對身為敘事者的調音師多有著墨,其他角色像是林桑過世的太太愛米麗、音樂老師邱老師、調音師和邱老師的暗戀對象鋼琴家,都以回憶的方式在調音師心中出現。唯有林桑與調音師一直並行存在,因此讓「尋琴」的意義多了一個對照。對調音師來說,尋琴是想得到解脫,期盼不安的靈魂有所歸屬。對林桑而言,尋琴是為了二手鋼琴買賣做準備,是實踐與調音師的承諾。一虛一實,我覺得正是本書好看的地方。

 

  調音師有過人的音樂天賦,心高氣傲又自厭自棄。他不屑成為科班出身,認為品味高於技法,和學生一起欣賞黑膠唱片不能滿足付錢的家長,所以做不了鋼琴家教。他也無法像正常人能虛應故事地對毫無才華的表演者給予掌聲,那些音樂聚會與社交,對他來說格格不入。既無法成為演奏家也做不了鋼琴家教,於是選擇當調音師餬口。

 

  調音師的秉性,也許來自年少時邱老師介紹的鋼琴家。對於鋼琴家的仰慕,讓他無論在音樂品味、喜好甚至情感啓蒙,都與鋼琴家脫不了干系。他們像極了《歌劇魅影》的男女主角,鋼琴家默默掌舵了調音師的大半人生,如魅影般遊走,進入一架史坦威鋼琴中。調音師的「尋琴」,便是尋找心中那架獨一無二的史坦威,將幽靈從中釋放,將年少的過往從愛慕中解放,讓那些自厭自棄找到一個安慰的歸屬。

 

  林桑的個性與調音師截然不同,雖然是一個在商場上打滾的中年人,然而生命中有哪些女人,林桑的生活圈就圍繞著他們打轉。他曾經是太太愛米麗的經紀人,像《我心遺忘的節奏》(The Beat That My Heart Skip)裡的男主角,滿足當一個幕後推手。他也在一群生意人裡,甘願扮演傾聽的角色。林桑善於滿足別人,直到這趟尋琴之旅,才算是回歸「正途」。林桑的「尋琴」是落實與調音師的點子,嘗試一門生意:尋即是看,透過觀察紐約鋼琴的買賣,善用愛米麗的音樂教室作為二手買賣鋼琴的地方。以林桑實際的個性,當他決定待在紐約照顧前妻和兒子時,他先試圖理解調音師的想法:是否願意繼續合作,若願意便可先回去籌備,等辦妥事後會合。不料調音師自認是再度被人拋下,便匆匆搪塞了一個理由推辭......。眼看紐約之行的後續計劃沒辦法完成了。

 

  在紐約的那段時間,最後兩人踏入猶太人的二手鋼琴工廠,支離破碎的鋼琴殘骸召喚了調音師。他視野所及的殘破衰頹迫使情緒一股腦釋放,深埋內心早已遺忘的創傷被掀起。當無人知曉的傷首次被揭開時,林桑抱住他並大喊他的名字,試圖讓他回過神來。作者行文至此,第一次透過角色揭露敘事者(調音師)的名字。當調音師靠在林桑的肩頭,霎時覺得兩人如黑鍵般隔著白鍵,終究無法相依偎,那種絕望與奢求,是否來自頭一次與他人產生「共振」的結果?

 

  琴鎚撞擊時產生的共振,能產生各種不同的音色。從前,他只能羨慕有人能調出鋼琴家想要的音色,鋼琴師曾說: 「只有那個頻率,那個振動的層次,可以把我帶進讓我感覺安全,又帶著一點悲傷的奇妙領域。」換言之,那是鋼琴家與其專屬調音師(情人)之間的共振,共振是專業與情感的雙關語。沒人可與天賦超高的調音師在專業上睥睨,但在情感上,林桑接起了他。

 

  末了,作者安排的場景有點像電影《夏日時光》(Summer Hours),被拿去博物館供奉的書桌少了溫度;本書中,不被彈奏的鋼琴才是最寂寞的。調音師最後的終點來到莫斯科,走訪演奏家李赫特的故居讓他得到平靜。李赫特與情人的共振,他在大雪紛飛裡與林桑共振。面對過往的缺口與背叛,調音師給的是體貼,那雙手不再撩撥彈奏故居中的琴,不讓兩架史坦威誤以為又有上台的機會。他望著互相依偎的史坦威,將記憶埋在雪裡。作者要說的,是不是如同調音師那般性格的男子,也能經歷世間的共鳴,與他人連結?那些過往傷痕也有埋葬與癒合的一天?

 

  「就讓它們靜靜沉睡而我轉身,走進一如來時的那片茫茫白雪。」

 

  於是,琴有無被找到,計劃有無實踐,其實沒那麼重要了。就像所有的公路電影,追尋的目的未必達成,主角們內心的過程才是最有看頭的地方。

 

 

書籍資訊

書名:《尋琴者》

作者:郭強生

出版:木馬文化

日期:2020

[TAAZE] [博客來]

 

既然您在這裡… 您知道MPlus這些年來一直都是非營利網站嗎?我們秉持「思想自由」與「價值共享」的信念,希望打造一個不受商業操控、專注在讀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認同我們正在努力呈現的觀點,請您點擊以下的贊助連結。只要新台幣50元,您就可以支持我們,而且只需要您一分鐘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