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情願的心理諮商師:西蒙波娃

私人信件發現,不管現實生活中認識不認識,男男女女都寫信給西蒙波娃,向她坦承自己內心的秘密。

 

  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因1949年的著作《第二性》(The Second Sex)以及與作家沙特(Jean-Paul Sartre)的開放關係而成為女性主義的象徵。如今,兩萬多封珍貴的私人信件表明,西蒙波娃確實激起了全球讀者強烈的情感共鳴。

 

  這些信件與一般的讀者信件不同,展現了作者與讀者之間的密切關係。不管現實生活中認識不認識,無論男女都寫信給西蒙波娃,內容則包羅萬象:從婚姻到情婦、從性向到性愛,乃至墮胎和外遇,所有人都向她徵詢建議。

 

  眾多讀者向她吐露內心深處的秘密:1962年(同性戀在英國合法化的五年前),36歲的英國女性寄了一封直白的信件,上面寫道:「我就是人們所稱的變態,女同性戀者。我和我的女朋友相愛多年,你能告訴我哪位醫生能為我做外科變性手術變成男人嗎?」

 

  1952年,39歲的法語教師向她吐露:「我從未感受過愛或肉慾。雖然我長得並不是很漂亮,但我的身材還算吸引人。然而,從沒有人讓我有片刻感受到慾望而渾身顫抖。」

 

  透過信件我們知道,早在1967年墮胎在英國合法化以前,曾經有一名婦女躺在「骯髒的桌上」進行非法墮胎手術,並在術後「絕望地哭泣」。

 

  這些讀者信件跨越了動盪的歲月,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餘波到早期同性戀解放和女性運動,從《第二性》的出版乃至西蒙波娃回顧性的自傳。

 

顯然,西蒙波娃寫作《第二性》等作品建立的形象,讓人們覺得可以請教她兩性問題。

 

  德州大學歷史學副教授裘蒂絲‧柯芬(Judith Coffin)是最早研究這批信件的學者,她在巴黎法國國家圖書館研究《第二性》時,偶然發現了它們,她回憶說:「我對見到的戲劇性場面完全沒做好準備,這些信件傾瀉出各樣的投射、認同、期望、失望和激情。作家經常收到讀者來信,但並不是全部的人都會保存下來。這說明西蒙波娃有多麼關心自己的讀者,所以才會細心保留所有信件。」她形容這些信件是「20世紀珍貴的文化產物」。

 

  這批信件最近集結成冊由康乃爾大學出版社出版,書名為《性、愛與書信:書寫西蒙波娃》(Sex, Love, and Letters: Writing Simone de Beauvoir),探索了西蒙波娃這位著名作家與公眾之間的緊密關係。

 

  柯芬指出,人們不僅把波娃視為才華橫溢的知識份子,更是心思細膩、樂意傾聽的「心理諮商師」。這或許是為什麼人們願意把內心的想法,毫無保留地告訴一個陌生人的原因。

 

  更讓柯芬驚訝的是,幾乎有三分之一的信為男性所寫,她說:「這提醒了我們,西蒙波娃所涉及的領域很廣,無論是私生活、自我意識和女性對平等與自由的追求都跟男性相關,而且也讓男性很感興趣。」

 

西蒙波娃於1986年去世後,許多讀者還是持續寫信給她──放在她位於巴黎蒙帕納斯墓園的墳墓前。

 

  由於大部分內容都很私密,一般人並不願意透露個人身份。但西蒙波娃有次認出了一名寄信者(一名密友的父親),這讓她感到很不安。1964年,這位寄信者寫了一封長達十頁的信,講述自己「失敗」的私生活、年輕貌美的情婦,以及情婦背叛他時產生的嫉妒心。

 

  對於寄信者拿她與沙特的關係與自己相提並論,西蒙波娃回應:「我對你的來信很感興趣。但是——抱著同情——我發現你的行為非常不誠實。在你所說的故事裡,沒有任何比得上我與沙特之間的約定。首先,我們(西蒙波娃與沙特)的年齡相仿都20多歲,而你則比你的情婦大了20歲。」

 

  波伏娃拒絕婚姻(並獻身於沙特)的事蹟引起了無數的來信,一名讀者寫道:「你是我們所有人的榜樣……非常大方且毫無嫉妒的愛。」

 

  科芬指出,有幾封信揭示了寄信者面對家庭虐待與暴力的處境,在那個時代這些話題幾乎是禁忌,一名女士寫道:「我和我的丈夫相處一點都不開心。他很敏感情緒化,而且非常暴力。」

 

  寄信者來自各行各業,從工廠工人到醫生都有。西蒙波娃於1986年去世後,許多讀者還是持續寫信給她──放在她位於巴黎蒙帕納斯墓園的墳墓前。

 

 

原文出處:Guardian

 

既然您在這裡… 您知道MPlus這些年來一直都是非營利網站嗎?我們秉持「思想自由」與「價值共享」的信念,希望打造一個不受商業操控、專注在讀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認同我們正在努力呈現的觀點,請您點擊以下的贊助連結。只要新台幣50元,您就可以支持我們,而且只需要您一分鐘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