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他們又找了黑皮膚的演員來演白人:《狄更斯之塊肉餘生錄》

的確,狄更斯沒有說過大衛・考柏菲爾不是印度人,雖然書頁旁的插圖明明是畫成白人。

 

        記得幾年前《哈利波特》推出舞台劇版,嚇壞了無數進場的觀眾,因為大家赫然發現台上的妙麗是由一位黑人飾演。對此J.K.羅琳則是表示,書中描寫沒有否認妙麗不是黑人,正如她沒有明說鄧不利多是同志。這番話也讓許多讀者懷疑自己以前到底看了什麼。同樣的橋段近年來時常上演:針對去年推出的小美人魚真人版電影,人們就在網路上激烈爭論艾莉兒到底是不是黑人,甚至有人主張原作的美人魚透露了安徒生的同志性向。只是這次原作者安徒生沒辦法跳出來回應了。

 

        有鑑於此,看到最近另一部改編自英國文學名著的電影《狄更斯之塊肉餘生錄》,心裡第一個想法其實是「又來了」:電影裡飾演主角大衛・考柏菲爾的人選,找來的是印度裔演員戴夫・帕托。的確,狄更斯沒有說過大衛・考柏菲爾不是印度人──雖然書頁旁的插圖明明是畫成白人。無論如何,這般改編也不用再徵求狄更斯的同意,畢竟這位原作者都已經過世百年,作品早就是公共財。

 

        不過在貼上「過度政治正確」的標籤之前,我還是相當好奇劇組會怎麼安排演出,是否能夠說服觀眾。這部電影的導演是阿爾曼・多伊安努奇,他的前作《史達林死了沒》走的是政治諷刺的路線,對於政治正確的問題應該相當敏感。搞不好他根本是把政治正確的選角當做一種噱頭,吸引觀眾入場。而且就算拋開這些族裔問題,主演過《貧民百萬富翁》、《漫漫回家路》的戴夫・帕托也是一位知名的實力演員,他會怎麼詮釋狄更斯筆下的人物可以令人期待。當然這些或許都是藉口──其實身為一個狄更斯的書迷,不管電影怎麼改編都還是會買單。

 

        事實上,狄更斯的作品或許相對適合跨族裔選角,因為這些故事的主人公往往是父母不詳、血緣不明的孤兒。如同狄更斯的多部小說,《塊肉餘生錄》講述的是一名孤兒一路奮鬥、長大成人的故事(中譯的「塊肉」就是孤兒的意思)。在大衛出生之前,他的父親便不幸去世,母親別無選擇只能再嫁人家。但大衛的繼父卻不怎麼歡迎這個拖油瓶,時常對大衛大打出手,後來更藉故把他趕出家門。之後大衛輾轉於雇用童工的工廠、寄養家庭與寄宿學校之間,試圖擺脫自己的卑賤出身,成為一名貨真價實的紳士。

 

        一路上,我們會跟著大衛遇到許多狄更斯的經典人物類型:瘋癲但善良的老人、可憐的窮人家孩子、不食人間煙火的富家子弟,當然還有勇敢又美麗的女主角(順帶一提,是黑人飾演)。儘管大衛的成長過程經歷許多苦難,劇情的基調永遠是歡樂、胡鬧的喜劇,具有相當的娛樂性。而在通過一連串考驗之後,我們總是可以期待迎來狄更斯式的大團圓結局。

 

        雖然電影針對劇情作了不少改動,但還是大致保持了原作的骨幹,意思是要在兩個小時內演完總共64章的小說份量。狄更斯寫作的時期正是十九世紀長篇連載小說的黃金歲月,而集結成冊的厚度通常也是字典的等級。比起電影,這種連載的故事或許更適合用影集的形式。但這部電影鐵了心要將劇情從頭到尾走一遍,因此劇本的密度高得異常,節奏之快幾乎像是網路上的Youtuber用五分鐘在講一部電影。為了表現狄更斯鏗鏘有力的文體風格,演員更是用盡全身肌肉賣力演出,以致觀影過程就像是看了兩個多小時的跨年煙火。

 

《狄更斯之塊肉餘生錄》的表現形式與其說是電影,不如說是舞台劇。

 

        在這些方面,《狄更斯之塊肉餘生錄》的表現形式與其說是電影,不如說是舞台劇。片中場景的佈置與轉換就像舞台劇一樣靈活,劇本的推進也像是現場表演那樣時時保持能量,而演員誇張的肢體動作以及高聲喊出對白的方式更是劇場的作風。有趣的是,這種形式不只表現出狄更斯的文風,也多少消解了前面提到的種族問題。雖然有《哈利波特》舞台劇版的例外情況,但通常來說,舞台劇本來就比較能夠接受跨種族的演出。像是時常重演的《悲慘世界》就找過不同非裔演員飾演眾多尚萬強、珂賽特等主角。畢竟舞台劇不像是電影那樣再現真實,具有更多表現的空間;演員也不是要在鏡頭前成為角色,而是在觀眾面前戴上人格面具,有自覺地扮演角色。更何況一套有名的劇本原本就會在世界各地演出,如果台灣演員打算演出莎翁的劇本,大概也不會有人有意見吧。而《狄更斯之塊肉餘生錄》的情況正像是一個包含印度裔、非裔、亞裔等不同種族演員的劇團,一起搬演這一齣英國文學的經典作品。

 

        話說回來,英語在今天也早就成為國際通用的語言,不管住在什麼國家都得學習。這樣看來,無論是哪個種族的人在扮演英語使用者,或許都不奇怪。反過來說,如果讓黑人來演北歐童話的美人魚很詭異,那麼迪士尼電影裡的各國公主都在講英文也談不上自然吧。回顧歷史,「英語帝國」的開端也恰好是在狄更斯生活的十九世紀,隨著戰爭與殖民征服全球。雖然狄更斯貴為英國文學的大文豪,但「英國文學」或「英語」作為學科並不是在英國本土誕生,而是作為統治手段出現在殖民地印度。因此,讓印度裔演員來扮演英國文學的知名角色,其實也不無道理。

 

        不過說得太多,或許又要落入政治正確的窠臼了。說到底,不是「政治正確」本身有什麼錯,而是「窠臼」令人厭煩。一部作品一直在重複地說教,本來就會讓人看不下去;題材正不正確都無所謂,只要作品好看就不會招來怨言。而《狄更斯之塊肉餘生錄》至少是一部有所創新的電影,跨族裔的突兀選角也加深了作品的滑稽風格,對於狄更斯的小說做出了有趣的詮釋。總之,如果對於狄更斯厚重的磚頭書望而生畏,這部改編電影或許可以是妳親近經典名作的敲門磚。

 

 

 

電影資訊

狄更斯之塊肉餘生錄》(The Personal History of David Copperfield)─Armando Iannucci,2020[台灣]

既然您在這裡… 您知道MPlus這些年來一直都是非營利網站嗎?我們秉持「思想自由」與「價值共享」的信念,希望打造一個不受商業操控、專注在讀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認同我們正在努力呈現的觀點,請您點擊以下的贊助連結。只要新台幣50元,您就可以支持我們,而且只需要您一分鐘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