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虛擬實境後的悲傷──《藝術松創刊號:VR這回事》

《藝術松》與其說是針對VR提供一個字典般的清晰定義,不如說是進行一場提問。 

  《藝術松創刊號:VR這回事》是由數位藝術基金會所推出的專業藝評書籍。全稱「Virtual Reality」的VR虛擬實境,無疑是近幾年備受關注的科技寵兒。從藝術界、電玩業、影視業乃至色情產業,各方產業都積極想要開發這片藍海,惟恐落於人後。一如人工智慧AI,VR這個英文縮寫已經變得琅琅上口,每個人都能談上幾句。但VR的問題或許也跟AI一樣,熱烈的討論形成眾聲喧嘩的局面,反而使得技術的本質變得面目模糊。適逢此時,《藝術松創刊號:VR這回事》正好提供了一次統整性的介紹,詳細探討VR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的確,作為一項發展中的新技術,VR的開發與應用必定會面臨許多難題。例如一篇文章提到了館藏的問題:VR這類數位藝術作品該怎麼在美術館收藏?傳統繪畫作品已經有專業的保存與修復經驗,但數位藝術作品的登場卻引發了各種疑慮。像是創作當時的硬體設備在未來被淘汰,軟體的作品內容該如何重新展示?更有一些需要連上網際網路的作品,一旦被收藏進封閉的美術館,就脫離了原來的意義脈絡。如此,當虛擬實境的技術大幅拓寬了美術館的空間限制,卻也同時對於這個場所的成立方式提出了質疑。

 

  此外,VR技術也不只是處理影像,還需要放進視覺以外的各種感官。畢竟,就算VR在眼前創造出了逼真的人像,觀眾伸手一摸也只是撲空,不會有碰到東西的實感。如果不希望VR只是捕風捉影,觸覺顯然也是需要考慮的因素,而這方面的研發又提高了不少難度。

 

《留白》現場照片,陶亞倫提供。

 

  像這樣,VR技術的靈活性一方面帶來了多樣的應用,另一方面也製造了更多的麻煩。到頭來,《藝術松》與其說是針對VR提供一個字典般的清晰定義,不如說是進行一場提問,拋出了這項技術遭遇的種種難題。不過這樣的結果倒也如實將VR的複雜性呈現出來,呈現出萬花筒般的豐富面貌。事實上,本書收錄的文章包括硬核的哲學討論、當下的產業生態、藝術家的創作心得,理論與務實兼具。無論是帶著什麼興趣的讀者,想必都能在書中找到自己的關懷,有所收穫。

 

  其中一篇訪談就提到大家最感興趣的VR應用:色情產業。日本方面早就著手開發以VR技術拍攝的成人影片,試圖帶給觀眾身歷其境的刺激。而台灣的法律雖然禁止拍攝成人影片,但業者也談到VR相關的掃描技術可以帶給本土產業的突破。例如,影片不必實際拍攝男優和女優性交的畫面,只要透過掃描、製作演員們的數位替身,讓她們透過電腦模擬進行虛擬的性愛就夠了。這樣的方法不只可以繞開台灣法律的限制,也能夠透過VR的技術往第一人稱的遊戲性方向發展,打造更加沉浸式的感官體驗。

 

  業者甚至提議跳脫傳統的物理系統,把影片的場景拉到水裡、海底或是外太空。也就是說,將來的觀眾可能會看著男女優在無重力的太空環境下做愛。

 

  但這樣沉迷聲色的後果也造成了新的問題。書中幾篇文章都談到「後VR的悲傷」這個哲學概念,意指在體驗過多采多姿的虛擬實境之後,脫下VR頭盔回到呆板無聊的現實世界時,內心所湧上的強烈失落感。前幾年的熱門科幻電影《一級玩家》裡也處理過類似的問題:人們沉迷於VR的線上遊戲「綠洲」,藉此逃避現實世界的痛苦。但電影結局給出的解決方法卻是每週關閉遊戲兩天,以免玩家遊戲成癮。先不說這樣的方案如何荒謬地顛倒了「週休二日」的本意,這套規矩本身是由在遊戲裡贏得愛情、金錢與事業的男主角提出的,根本一點說服力都沒有。顯然我們還是需要一些嚴肅思考的VR哲學。

 

  話說回來,雖然《藝術松創刊號:VR這回事》的主題是先進的媒體技術,但整本書都是密密麻麻的評論文字,讀起來反而有種傳統紙媒的懷舊感。在影像主導大眾媒體的當代,視覺的吸引力遠遠大於語言,「發文不附圖」早就被視為不道德的行為。而《藝術松》還願意用長篇大論的文字探討新媒體的問題,倒是令人想起「評論」這一行固有的人文主義關懷。或許,我們正需要回到這種歷久不衰的人文精神,才能夠在這個科技全面掌控人類的時代指引一條出路。

 

《藝術松創刊號:VR這回事》封面。

 

 

書籍資訊

書名:《藝術松創刊號:VR這回事 ARThon No. 1:VR Matters》

作者:邱誌勇等多名作者

出版:財團法人數位藝術基金會 

日期:2020

 [TAAZE] [博客來]

既然您在這裡… 您知道MPlus這些年來一直都是非營利網站嗎?我們秉持「思想自由」與「價值共享」的信念,希望打造一個不受商業操控、專注在讀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認同我們正在努力呈現的觀點,請您點擊以下的贊助連結。只要新台幣50元,您就可以支持我們,而且只需要您一分鐘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