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顯示部分止痛藥能止心裡的痛,但專家還是不建議你吃

研究顯示部分抗發炎藥能止心裡的痛,抗發炎藥,安全有效地抑制重度憂鬱症的症狀。

 

  一項針對現有證據的綜合分析研究發現,像是阿斯匹靈、撲熱息痛(paracetamol)、史達汀類藥物(statins)和抗生素等抗發炎藥,能夠安全有效地抑制重度憂鬱症的症狀。如果把這些藥物加進標準的抗憂鬱藥物裡,效果會更加顯著。

 

  約有三分之一的臨床憂鬱症患者對於目前藥物或談話治療的反應不佳,而藥物的副作用也很普遍。越來越多證據表明,炎症是導致或助長憂鬱症的原因之一,但使用各種抗發炎藥物治療憂鬱症的臨床試驗結果尚未得出結論。因此,科學家開始回顧現有證據並蒐集資料,觀察抗發炎藥物是否比一般抗憂鬱藥物的效果更好。

 

  這些抗發炎藥物包括: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SAIDs);ω−3脂肪酸;抑制炎症症狀的化學物質(細胞素抑制劑);史達汀類藥物;類固醇;抗生素;治療睡眠障礙的藥物(如莫達非尼),以及用於緩解囊腫性纖維化與慢性阻塞性肺病產生的過濃黏液,或是作為抗氧化補充劑服用的乙醯半胱胺酸(N-acetyl cysteine)。

 

  科學家查閱了研究論文數據庫,尋找在2019年1月以前發表的相關研究,他們找到30個相關的隨機對照試驗(選用其中26項)進行分析,這些研究敘述了憂鬱量表的變化,總共涉及1610人。

 

  綜合分析表明,抗發炎藥物的效果比安慰劑更好,而且可以增強一般抗憂鬱藥物的效果。整體來說,這些藥物在減輕症狀程度方面比安慰劑高出52%,在消除症狀方面比安慰劑高出79%,而憂鬱量表平均減少了55分。更詳盡的分析表明,與安慰劑相比非類固醇抗發炎藥、ω−3脂肪酸、史達汀類藥物和抗生素在減緩憂鬱症的主要症狀上最有效。

 

「止痛藥不是想用就用,這些非處方藥太容易取得,經常服用很可能導致藥物上癮或中毒,而且對肝臟功能有害。」

 

  但科學家發現,抗發炎藥物似乎無法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或許是因為很少研究注意到這點。儘管沒有明顯且重大的副作用,但部分服用史達汀類藥物和乙醯半胱胺酸的患者出現了腸道症狀,而這些試驗通常只持續4到12周,所以也不清楚長期服用的副作用。

 

  科學家還指出,並不是所有研究都在整個研究過程中追蹤憂鬱量表變化,每個研究使用的憂鬱量表也不盡相同,而且服用特定藥物(史達汀類藥物和米諾環素)的研究樣本數太少,但該研究的結論依然寫道:「系統性的分析結果表明,抗發炎藥物對重度憂鬱症患者具有抗憂鬱的作用,而且還算是安全。」

 

  然而,專家並不建議人們經常這麼做。紐約州治療師希薇亞‧達奇薇琪(Silvia Dutchevici)在《衛報》的報導中表示:「止痛藥不是想用就用,這些非處方藥太容易取得,經常服用很可能導致藥物上癮或中毒,而且對肝臟功能有害。你吃了一顆藥當下感覺好多,但你猜之後會怎麼樣?你只會不斷重複做同樣的事情。」

 

 

原文出處:MedicalXpress

 

既然您在這裡… 您知道MPlus這些年來一直都是非營利網站嗎?我們秉持「思想自由」與「價值共享」的信念,希望打造一個不受商業操控、專注在讀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認同我們正在努力呈現的觀點,請您點擊以下的贊助連結。只要新台幣50元,您就可以支持我們,而且只需要您一分鐘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