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滾藍圖:搖滾樂如何演變為今天的樣貌?

我們都知道沒有藍調就沒有搖滾,但兩者之間的關係並非一對一的直接影響。

 

  我們都知道沒有藍調就沒有搖滾,但兩者之間的關係並非一對一的直接影響,藍調的形式、音階和旋律以複雜的方式交織在搖滾樂之中。想釐清兩者之間的關係,就必須先理解藍調是個多層面的現象;在搖滾歷史的不同時期,音樂家各自被人聲三角洲藍調、曼菲斯藍調、芝加哥電藍調或R&B所吸引,所有曲風本身也都在不斷發展與變化。

 

  這種影響是持續不間斷的,甚至在1970年代後的某些時期仍在繼續,音樂家拋開嚴謹的藍調形式,開始探索非傳統藍調框架的軟式搖滾、前衛搖滾與合成流行樂,但藍調仍以某些形式融入到各種搖滾類型之中。隨著搖滾樂的壯大,朝著新穎、非藍調的路線擴展,傳統本身有時會變成阻礙進步的累贅,但藍調的影子總是不會消失。

 

設計公司「Dorothy」製作的「Rock and Roll Love Blueprint」。

 

  Radiohead拋開搖滾,安然地坐在Talk Talk、Bark Psychosis和Godspeed You! Black Emperor等後搖樂團身邊。與此同時,The Strokes和The White Stripes帶起車庫搖滾復興確保了吉他與12小節藍調的存在,在幾十年後,藍調仍模糊地在原始形式的龐克與硬核之中游離。最嘈雜的噪音搖滾或最刺耳極端的金屬樂,則彷彿完全拋開了Bessie Smith、Sister Rosetta Tharpe、Robert Johnson或Lead Belly。

 

  在設計公司「Dorothy」製作的「Rock and Roll Love Blueprint」可以看見一幅仿照吉他音箱電路圖繪製的搖滾史地圖,上面呈現「1400名音樂家、藝術家、詞曲創作者和製作人,以及對廣義搖滾樂演變所發揮的關鍵作用」。

 

  跟Dorothy出版的其他音樂地圖一樣,這張地圖把搖滾樂的分支、藝術家與各個時期的樂風整合成一幅搖滾電路圖,而Bob Dylan和The Beatles這些大名鼎鼎的人物則如電流般將影響力向外擴散。

 

「Rock and Roll Love Blueprint」提供一幅有趣的視覺概念,啟發樂迷對新舊搖滾人物的興趣。

 

  地圖上還是有許多難以解釋的情況:例如為何有些樂團和藝術家比其他人更受重視?The Byrds真的比Beach Boys或David Bowie更有影響力嗎?Elvis Costello的字體為何寫得比The Specials小?雖然量化這些事情是可行的,但聽音樂畢竟是很主觀的事情,「Rock and Roll Love Blueprint」只是提供一幅有趣的視覺概念,啟發樂迷對新舊搖滾人物的興趣,而不是激烈地爭辯誰的名字應該比誰大。

 

  這張地圖從藍調之父W.H. Handy開始,到最右邊則以吉他搖滾Wolf Alice和1975終結。在兩者中間,這張地圖幾乎提到了每個你能想到的知名或小眾(但有影響力)音樂人。

 

這張地圖幾乎提到了每個你能想到的知名或小眾(但有影響力)音樂人。

既然您在這裡… 您知道MPlus這些年來一直都是非營利網站嗎?我們秉持「思想自由」與「價值共享」的信念,希望打造一個不受商業操控、專注在讀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認同我們正在努力呈現的觀點,請您點擊以下的贊助連結。只要新台幣50元,您就可以支持我們,而且只需要您一分鐘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