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語真的會讓人變聰明嗎?關鍵在於使用的方式

切換雙語的過程需要耗費腦力,讓大腦越來越熟練地適應整個過程,從結構上和功能上發生變化。

 

  「雙語」或「學習外語」能促進腦部活動,但雙語是否讓大腦變聰明,科學家沒辦法給出「是」或「不是」的明確答案,因為大腦是否以及如何適應多種語言取決於使用的方式。

 

  研究表明,當人們學習或經常使用第二語言時,它會隨著母語在大腦中持續不斷地「活動」。為了更有效地進行交流,大腦必須選擇一種語言,並抑制另外一種語言。這個過程需要耗費腦力,讓大腦越來越熟練地適應整個過程,從結構上(透過改變特定區域的大小或形狀,以及連結區域的路徑完整性)和功能上(透過改變特定區域的用量)發生變化。

 

  適應過程通常發生在大腦區域和路徑中,這些區域與路徑也用於「執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s)的認知過程,包括工作記憶和注意力控制(例如忽略矛盾、過濾不重要的資訊並專注於某件事的能力)等方面。

 

  科學家專門設計任務來審視這些認知過程,此類實驗的其中一種方式是「旁側干擾作業」(flanker task):測試時參與者必須指出一個特定箭頭的方向,而這個箭頭旁邊還有其他面向相同或相反方向的箭頭。結果發現,雙語者更容易在這項測試中有所進步,通常可以有更快的反應時間或更高的準確性。

 

  但並不是所有研究都一致發現這樣的現象。事實上,有些研究發現雙語者與單語者的表現很相似。大腦在結構和功能上適應雙語能力的程度也不同。一些研究表明,儘管雙語者和單語者的表現類似,但他們是使用大腦的不同區域來完成執行功能的測試。

 

  其他研究也發現了大腦結構差異,但這些差異如何呈現,以及涉及的大腦區域和路徑並不總是相同。而這種差異性(特別是在執行功能測試方面)讓一些專家開始質疑「說多種語言對大腦會有強烈影響」的觀點。

 

越來越多人把雙語視為一種「經驗」,而不是雙語或單語的二元區別。

 

  然而,雙語具有多種形式。舉例來說,一些雙語者從出生就開始學習第二語言,但有些人則是很晚才開始學習第二語言;一些雙語者經常需要在兩種語言之間切換,但有些人則是在家裡只說一種語言,在工作時只說另一種語言。

 

  如果雙語能力的差異性沒有影響大腦的適應能力,那將令人驚訝的發現。因此,越來越多人把雙語視為一種「經驗」,而不是雙語或單語的二元區別。關於不同的大腦適應性如何與特定兩種語言經驗連結,科學家也提出了幾種模型。

 

  越來越多的研究對雙語經驗的特定方面進行研究,例如一個人使用一種以上語言的時間、使用的規律性或多樣性,以及他們在兩種語言之間切換的次數。這些研究發現,不同的語言經驗對於大腦在某些執行功能測試時的適應和表現具有不同的影響。

 

  更重要的是,這些適應是動態的,代表大腦似乎一直在適應不停變化的經驗。例如,在學習和使用一種額外語言的初期,或者如果兩種語言經常在同一種環境使用,大腦就會開始調整大腦皮質額葉區域(執行功能高度使用的區域),以更有效地處理選擇與控制語言所需的負擔。

 

  然而,如果一個人長期使用雙語,其他大腦區域(例如基底核和小腦)也會跟著適應。這些區域習慣更有效或自動地完成任務,就像肌肉記憶的增強那樣。這種大腦結構上的適應變化表明,在處理語言競爭時,大腦正在朝著更有效的方向轉變。當我們越熟悉切換的模式時,也就越不耗費腦力。

 

  回到一開始的問題:雙語會讓人變聰明嗎?這得視使用的情況而定。雖然大腦如何適應雙語經驗還有很多需要研究的部分,但很顯然學著使用另一種語言會有很多的不同。

 

 

原文出處:Conversation

既然您在這裡… 您知道MPlus這些年來一直都是非營利網站嗎?我們秉持「思想自由」與「價值共享」的信念,希望打造一個不受商業操控、專注在讀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認同我們正在努力呈現的觀點,請您點擊以下的贊助連結。只要新台幣50元,您就可以支持我們,而且只需要您一分鐘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