鑽石並不珍稀,就跟你的愛一樣

一顆鑽石究竟是否完美和珍稀,最終都是任由商人決定。

  

  南非蘊藏著大量的鑽石礦,遠超過人類想要或需要的數量。不過絕大部分我們都沒有機會看到;因為很少有完美到能進入珠寶市場的鑽石。當這些鑽石礦被挖掘、開採並依據4C──顏色、克拉、切工、淨度──分級後,它們才會被切割,只有最完美的鑽石得以保留。

 

  目前開採的鑽石礦裡只有約20%具有成為珠寶的品質,而在這些鑽石中還有很多仍具有明顯可見的「瑕疵」或變色。根據這些統計數據與嚴格的標準,我們或許認為鑽石很珍稀,畢竟只有少數的完美鑽石配得上完美的愛情。鑽石產業長年灌輸人們一種觀念:完美的鑽石代表完美的關係,因為愛很珍稀,而鑽石也是如此。人們喜歡這樣的故事,我們想相信自己擁有的關係很特別,也不想接受「稀有並不都是有意義」的事實。

 

「鑽戒原本就不是婚姻的必需品,但現在結婚沒有鑽戒就好像少了什麼。」

 

  但真的是這樣嗎?「完美」的鑽石確實不像五顏六色、帶有凹痕瑕疵的鑽石那麼常見,但別忘了鑽石礦的數量很豐富。美國作家賈亞・薩克娜(Jaya Saxena)在新書《透澈無比的事》(Crystal Clear,暫譯)寫道:「商人為了維持鑽石高昂的價格,過去制定了種種標準阻止某些鑽石進到市場,每當需要出售特定的鑽石時,這些標準就會跟著改變。此外,大多數人根本分不清真正的鑽石與立方氧化鋯這類鑽石替代品之間的差別,因此一顆鑽石究竟是否『完美和珍稀』,最終都是任由商人決定。」

 

  直到19世紀以前,鑽石確實是稀有的礦物,但到了1870年左右,鑽石有可能逐漸變普遍。因為南非發現了數量龐大的鑽石礦,一時之間鑽石大量湧入市場,任何想得到鑽石的人都能用比以往便宜的價格買到。當然,這對一個長期依賴「珍稀」維持高價的產業來說是件壞消息,所以鑽石業的主要投資者聯合創立了「戴比爾斯聯合礦業有限公司」,該集團控制鑽石開採與貿易(佔全球四成),確保以穩定的價格賣給出口國與各個公司。也就是說,他們主宰了整個鑽石產業,包括市場允許存在的鑽石總量,使鑽石保持珍稀的假像,以維持高昂的價格。

 

雖然愛情和婚姻都不稀有,但要找到真愛還是需要努力,而不是全靠偶然和巧合;但在這個世界的洞穴中,裡面滿是不起眼的鑽石。

 

  新聞工作者愛德華‧傑‧愛潑斯坦(Edward Jay Epstein)在1982年為《大西洋》撰文〈你曾經賣過鑽石嗎?〉(Have You Ever Tried to Sell a Diamond?)概述了戴比爾斯如何精心策劃兩個謊言:一是鑽石很稀有,二是鑽石為承諾與愛情的象徵。在19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時期鑽石被視為奢侈品,大部分女性覺得在可以買到其他更實用的東西的情況下,把錢花在買鑽石非常荒謬。戴比爾斯為此重金聘請行銷公司「N. W. Ayer & Son」,並設定明確的目標:讓每個準備結婚的人都覺得自己手上必須戴著一枚鑽戒,薩克娜寫道:「鑽戒原本就不是婚姻的必需品,但現在結婚沒有鑽戒就好像少了什麼。」戴比爾斯創造了耳熟能詳的「鑽石恆久遠,一顆永留傳」(A Diamond Is Forever),而這個口號也成功變為事實。到了1951年,美國每10個新娘,就有8個手上戴著鑽戒。

 

  但戴比爾斯知道,鑽石的價值只取決於它的意義(也就是消費者如何看待鑽石),鑽石產業很可能再度陷入危機。現代人越來越晚婚,婚姻觀念也跟從前不同,戴比爾斯比任何人都更清楚這些轉變,因此所謂的「完美」也會跟著不斷變化。

 

  薩克娜寫道:「我們把愛情與婚姻連結,將婚姻與鑽石綁定,想像這三種東西都很稀有。然而,我們都清楚愛並不完美,它很隨機而且常見,如果我們在別的地方出生成長,或者說著不同的語言,就幾乎不可能愛上現在所愛的人。婚姻也是如此,這件事早已有數十億人曾經做過,它也不可能是稀有的。鑽石,所謂的完美寶石,跟愛情和婚姻一樣不稀有,它可以有很多尺寸,隱藏在各種地幔之下。」雖然愛情和婚姻都不稀有,但要找到真愛還是需要努力,而不是全靠偶然和巧合;但在這個世界的洞穴中,裡面滿是不起眼的鑽石等待被打磨和出售。

 

 

新書資訊

Crystal Clear: Reflections on Extraordinary Talismans for Everyday Life》─Jaya Saxena,2020

既然您在這裡… 您知道MPlus這些年來一直都是非營利網站嗎?我們秉持「思想自由」與「價值共享」的信念,希望打造一個不受商業操控、專注在讀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認同我們正在努力呈現的觀點,請您點擊以下的贊助連結。只要新台幣50元,您就可以支持我們,而且只需要您一分鐘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