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是不道德的嗎?

漫威影集《汪達與幻視》描述緋紅女巫(Wanda)以魔力打造了愛人幻視(Vision)從未死去的世界,而最後也須面對自己造成的後果。

 

  歐美文化對於「魔法」相當著迷,比如《汪達與幻視》(WandaVision)和《獵魔士》(The Witcher)等影集、《哈利波特》(Harry Potter)系列小說,以及其他擁有上帝、科學或科技無法解釋的超能力的漫畫、電影與遊戲,多年來都是廣受歡迎的題材,證明了人類有多麼憧憬獲得超能力。

 

  魔法的道德問題似乎只在特定的宗教與文化中才會產生,比如佛教並不覺得魔法是不道德的表現,在中文稱之為「神通」(Abhijñā),可能與前世的因緣加上今生的修行有關,佛教接納有些人具有超出人類該有的力量,而不覺得應該迴避或剷除。真正的問題或許在於你要拿這種神通力幹嘛?這種力量是否反而會蒙蔽你的判斷,從而減低開悟的機會?由於佛教並非一神教,對於人類取得近乎神的力量並不覺得異樣或不道德,但基督教似乎並非如此。

 

  在西方文化中,「魔法」經常被定義為邪惡且不道德,它背離了基督教這樣的「文明」宗教,也不符合現實世界的科學觀察與研究。但諷刺的是魔法在基督教與其他宗教的發展過程中是不可或缺的部分,甚至也為科學發展提供了線索。

 

  古代魔法與早期基督教歷史的專家雪莉‧帕特爾(Shaily Shashikant Patel)研究了魔法如何幫助早期信徒發展出基督徒身份認同,這種身份認同的一面是道德的:指引人生決策的內在是非價值觀;陰暗面則是不知不覺產生優越感:認為自己的傳統在道德上更為優越,並理所當然地剷除異己。帕特爾的研究希望讓魔法回到它應有的位置,也就是基督教傳統的一部分。她闡明基督教如何錯誤地創造魔法與奇蹟的區別,以此提升基督教在古代社會的地位,以及如何繼續推動基督教至今日擁有至高無上的霸權地位。

 

  在西方文化中,魔法經常被定義為與宗教和科學對立,帕特爾認為這種觀點很有問題,因為這三個概念都植根於殖民主義。幾個世紀以來,許多歐洲學者將宗教定義建立在基督教基礎上,同時將非基督徒的行為與信仰貶為「原始」、「迷信」或「邪惡的魔法」。這種優越感使歐洲的基督教君主有藉口征服與剝削世界各地的原住民,他們視自己是更高等的文明和宗教,並透過極端的殘暴行為來「教化」敵人。帝國主義的遺毒依然影響著一些人對非基督徒的看法,並且將其他儀式和宗教貼上「魔法」的標籤。

 

在西方文化中,「魔法」經常被定義為邪惡且不道德。圖為漫畫改編的知名影集《莎賓娜的顫慄冒險》。

 

  然而,現代對魔法的理解並沒有體現在第一批的基督徒世界中。「魔法」(magic)一詞有很多含義,據學者所知這個詞是從波斯語「maguš」演變而來,用來描述一群與王室有關的神職人員。在古代這些「術士」(magi)被描繪為從事占卜、宗教儀式活動或教育王位繼承者的學者。

 

  希臘文本保留了這個詞的早期含義,並添加了新的意思。著名的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Herodotus)使用希臘語「magos」描述波斯的術士負責解夢、解讀天象和獻祭。希臘劇作家索福克勒斯(Sophocles)也在悲劇《伊底帕斯王》(Oedipus the King)中使用這個詞,當伊底帕斯斥責先知特伊西亞斯(Tiresias)預謀推翻他的時後。雖然兩個希臘文本都可追溯至西元前400年初期,但「魔法師」這個詞在每種文本中皆有不同含義。而從西元前一世紀開始,拉丁作家將這個波斯詞改寫為「magus」。

 

  西元二世紀的哲學家阿普列尤斯(Apuleius)被指控施展「邪惡魔法」,他在受審時為自己辯護,稱自己既是「魔法師」也不是「魔法師」。他堅稱自己更像是大祭司或自然哲學家這種高尚的人,而不是使用卑鄙手段獲得利益的江湖術士。有意思的是阿普列尤斯打著「高尚的哲學魔法」口號,反駁另一種粗糙且自私的魔法。

 

  最早的一批基督徒與羅馬鄰居共同繼承了不同的魔法觀念。在他們的世界裡很常見到進行驅魔和治療等「魔法」行為的人士,這些人偶爾也會解釋宗教或哲學的文本與思想。但這讓早期的基督教作家很頭痛:假如施展奇蹟很常見,那想吸引信徒的傳道者又該如何與「魔法師」競爭?畢竟,耶穌和他的門徒也做過很多超出自然的事情,因此基督教作家為了提升心目中英雄的地位,想方設法區分兩者差異。

 

假如施展奇蹟很常見,那想吸引信徒的傳道者又該如何與「魔法師」競爭?

 

  以聖經裡的魔法師西門故事為例。在使徒行傳第八章,西門運用神奇的行為(聖經裡稱其為「行邪術的西門」)吸引撒瑪利亞人民跟隨自己,直到使徒腓力施展更驚人的奇蹟時,驚奇的撒瑪利亞人民與西門才皈依耶穌。但是,西門很快就故態復萌希望以金錢「購買」聖靈的能力,隨後遭到使徒彼得的責備,這則故事也是「買賣聖職罪」的由來。

 

  帕特爾表明,聖經描寫這則故事不是為了還原真實事件,而是作為一種「教育工具」,旨在向新信徒闡明「善良的傳道者」與「邪惡的魔法師」之間的差異。早期的信徒很需要這種故事,因為施展奇蹟的人看起來都差不多。

 

  對一些古人來說,耶穌及信徒施展的奇蹟與市面上魔法師為金錢所做的事情沒有差太多。事實上,天主教早期教父(Church Fathers)不得不為耶穌與其門徒辯護,以免他們被指控使用魔法,例如亞歷山太學派的希臘教父俄利根(Origen)在西元三世紀中期公開駁斥異教徒哲學家克理索(Celsus)的言論,後者在反基督教著作中指控耶穌是魔法師。

 

  克理索認為,耶穌施展的奇蹟與魔法師施展的魔法並無不同。俄利根同意兩者「表面上看起來很像」,但聲稱其本質不同,因為魔法師是與魔鬼交涉,而耶穌的奇蹟導致了道德改革。跟西門的故事一樣,俄利根和克理索的分歧意味著早期基督徒希望教導觀者如何區分魔法師與傳道者:魔法師謀的是個人利益,而傳道者施展奇蹟的動機是為了別人受益。

 

  帕特爾寫道:「古代的基督教作者發明出這種概念,即基督徒施展的奇蹟比非基督徒的魔法具有內在的道德優越性,因為古代人跟現代人一樣也被魔法吸引。但是,為了把基督教提升到魔法之上,這些作家在過程中創造了錯誤的區分,而這種錯誤直到今天依然存在。」

 

 

原文出處:Conversation

 

既然您在這裡… 您知道MPlus這些年來一直都是非營利網站嗎?我們秉持「思想自由」與「價值共享」的信念,希望打造一個不受商業操控、專注在讀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認同我們正在努力呈現的觀點,請您點擊以下的贊助連結。只要新台幣50元,您就可以支持我們,而且只需要您一分鐘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