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註定被逮捕:橫跨25年的犯罪社會學研究

是否被逮捕更多時候關係到某個人是什麼年代出生,而不是某個人的出身背景,社會學家將該理論稱之為「出生樂透」。

 

  犯罪或許是「一種個人選擇」,但「遭到逮捕」的機率卻意外與出生的年代有關。社會學家在分析犯罪率和逮捕率時,多年來都在注意道德品格、人口學資料和社經地位,這些都已成為量化和預測犯罪的傳統指標,但它們漏掉一項關鍵指標:研究對象周遭不斷變化的世界。

 

  發表在《美國社會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的縱向研究發現,當涉及逮捕問題時,更多時候關係到某個人是什麼年代出生,而不是某個人的出身背景,社會學家將該理論稱之為「出生樂透」。

 

  哈佛大學社會學家羅伯特‧桑普森(Robert J. Sampson)和博士候選人羅蘭‧尼爾(Roland Neil)經過長達23年的研究,追蹤調查了1000多名美國人從青春期至青壯年時期的被逮捕情況。如此長的時間階段見證了巨大的社會變化,包括大規模監禁的增加、警察更具侵略性的執法策略,以及1990年代中期犯罪率的突然下滑,這些都影響到人們接觸到司法系統的可能性。

 

  桑普森說:「我們嘗試研究在各種社會變化的不同時期成年的群體。背景大概落在過去25年左右。之所以專注於這個期間,是因為這是美國社會發生巨大轉變的時期。大規模監禁是很多人最先想到的問題,但在此之前我們也看見暴力事件的攀升,以及在過去25年的大部分時間暴力事件的大幅減少。我們看到了警察執行勤務的巨大變化,包括近年對警察暴行與警察殺人的擔憂的提升。」

 

  桑普森和尼爾想要找出社會變化與犯罪行為之間的連結,尤其是人們是否被逮捕與成長過程的關聯性。從1990年代開始,經歷了反毒戰爭、大規模監禁和暴力事件銳減的不同時期,這些成年人被逮捕的模式也有了新的解釋。

 

犯罪或許是「一種個人選擇」,但「遭到逮捕」的機率卻意外與出生的年代有關。

 

  該研究是基於1057名兒童的縱向研究,這些兒童一開始是參加美國國家司法研究所名為「芝加哥社區人類發展計畫」(Project on Human Development in Chicago Neighborhoods)的研究,該計畫主要研究家庭、學校和社區如何影響兒童和青少年發展。參與者年齡最大的出生於1980年至1980年代中期,研究開始時年齡分別為9歲、12歲和15歲,最小的則出生於1995年。所有參與者從1995年到2018年都被追蹤調查。

 

  所有參與者都是芝加哥人,並隨機挑選能夠反映當代美國城市人口多樣性的樣本:黑人與拉美裔各佔樣本的三分之一以上,白人則佔20%,以及超過三分之一的參與者來自移民家庭。社會學家還與照顧者和參與者的訪談,透過多輪數據蒐集來完善資料,使得桑普森和尼爾能更深入瞭解參與者的個性、家庭狀況,以及成長時的社區環境。

 

  他們使用的資料是截至2018年底所有參與者的犯罪紀錄,並研究在23年間他們被逮捕的情況。分析結果顯示,四個年齡層的被逮捕率有著非常大的差異,尼爾說:「我們不僅想知道不同年齡層的被逮捕率是否有差異,還想知道為什麼會出現差異。這些差異反映了參與者個性上的差異,還是成長經歷的差異?又或者反映出大環境所造成的差異?」

 

研究表明,在相同的年齡區間,較早出生的參與者被逮捕的機率比較晚出生的參與者高出了將近兩倍(96%)。

 

  社會學家的發現是後者。在很多情況下,即便參與者有著類似的個性特質、在相似的家庭背景中成長、社經地位也相仿,他們被逮捕的機率有可能高也可能低,完全取決於他們17歲至23歲時(人們被逮捕的高峰期)的年代。例如與1980年代出生的人相比,1990年代出生的人成長在一個完全不同、某些方面相對和平的世界。研究表明,在相同的年齡區間,較早出生的參與者被逮捕的機率比較晚出生的參與者高出了將近兩倍(96%)。

 

  桑普森說:「這個現象無法單純用傳統指標解釋——包括童年經歷、家庭結構、人口統計、社會階層、家庭教育或個人特質。」

 

  這就是社會學家所說的「出生樂透」,換言之,出生的年代決定了他們被逮捕的機率。短短幾年的社會變化就能對逮捕率產生很大的影響,藉由分析兩個主要的指標便能得知:社經地位弱勢與自制力。

 

  1980年代出生於弱勢家庭的兒童中,約有70%在20幾歲時被逮捕過;而在1990年代中期出生於弱勢家庭的兒童中,在相同年齡被逮捕的比例只有約25%。對於其他出身背景更好的參與者來說,這種變化相對較小。研究還發現,自制力高的「1980年代兒童」與自制力差的「1990年代兒童」被逮捕的機率差不多。

 

  桑普森說:「我們真正應該關心的不是某個特定群體的個人善惡,而是更龐大的社會環境對錯,他們只是碰巧在那個時代成年。研究指出,這些犯罪記錄包含了歷史因素。」

 

「我們真正應該關心的不是某個特定群體的個人善惡,而是更龐大的社會環境對錯,他們只是碰巧在那個時代成年。」

 

  執法模式的改變足以解釋一半關於刑事定罪的群體差異,在這段研究期間妨害治安行為和毒品逮捕的情況大幅減少。然而,社會學家明確指出,這些差異不僅是更具侵略性的執法策略所造成。巨大的社會變化所帶來的行為變化,導致成年年輕人被逮捕的數量減少,例如從1990年代中期到2018年,芝加哥的部分地區經歷了復甦、中產階層化、人口重新增長,以及移民的湧入。近幾年來,智慧型手機、電玩遊戲、網路和社群媒體等科技的興起也大幅改變了年輕人的生活,潛在地減少他們在危險處境被逮捕的機會。

 

  桑普森說:「簡單來說,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在什麼時代出生可能比成長背景、甚至我們曾經做過什麼更重要。某種程度上,逮捕是執法模式與社會規範等重大變化的結果,它獨立於個人或家庭背景差異,個人犯罪傾向的概念也需要重新思考。」

 

  由於這項研究的參與者僅限芝加哥居民,而且只觀察了一個人近25年的生活,社會學家希望擴大理論範圍和刑事定罪數據,他們計畫進行新的採訪,並繼續增加資料記錄,進一步挖掘和分析數據。

 

 

原文出處:Phys.org

 

既然您在這裡… 您知道MPlus這些年來一直都是非營利網站嗎?我們秉持「思想自由」與「價值共享」的信念,希望打造一個不受商業操控、專注在讀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認同我們正在努力呈現的觀點,請您點擊以下的贊助連結。只要新台幣50元,您就可以支持我們,而且只需要您一分鐘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