賭上我爺爺的名聲:這幅林布蘭是假的!

這幅描繪一名戴帽子披斗篷的老人側面肖像,後來被證明並非出自林布蘭之手。

 

  荷蘭畫家林布蘭(Rembrandt van Rijn)的作品在世界各地的美術館展出,其中一幅是在木板繪製的小型油畫,描繪一名戴帽子披斗篷的老人的側面肖像。這幅畫在1950年代末傳到南非,被移民至南非的荷蘭商人范蒂爾堡(JA van Tilburg)所收藏。1976年,這幅畫被捐贈給南非普利托利亞大學。

 

  幾十年來,這幅畫一直被認為是荷蘭繪畫黃金時代大師林布蘭的作品。畢竟,它的來歷看起來沒什麼問題。來歷(provenance)是對一件藝術品創作以後的歷史研究,以畫來說通常是所有權的更動。

 

  根據荷蘭藝術收藏家科內利斯‧霍夫斯泰德‧德‧格魯特(Cornelis Hofstede de Groot)在書中的描述,這幅畫被記錄是巴黎的私人藝術收藏品權威「沃內克收藏」(Warneck Collection)的一部分。但2015至2016年在荷蘭進行的來歷研究表明,這幅畫其實並不是出自沃內克收藏。

 

  普利托利亞大學博物館的總策展人杰拉德‧德‧坎帕(Gerard de Kamper)在過去三年間開發了分析技術以研究藝術品的物質性──所有跟作品的物理存在相關的資訊,包括其歷史與保存。

 

  為了釐清這幅林布蘭作品的起源,他們開始進行來歷研究,然後從科技方面著手研究林布蘭創作時所用的技巧。他們得出的結論是,這幅先前被公認為林布蘭的作品,其實並非出自林布蘭之手。

 

林布蘭的自畫像。

 

  藉由研究荷蘭藝術歷史學院的拍賣目錄,他們找出了這幅畫過去的14位買家與賣家。這幅畫最早可追溯至1899年,當時德‧格魯特稱它「絕對是真跡」。

 

  有幾個因素讓人們相信這幅畫是林布蘭的作品:畫框背面的獨特標誌,在1889年的拍賣會上,這幅畫附上一張林布蘭筆跡的收據,而且專家評論也都認為這幅畫很可能是林布蘭的作品,或至少是出自他的畫室(大師讓學徒在畫室做畫是很平常的事情)。後來,甚至還引用了1941年當時最傑出、最早期的技藝分析科學家懷爾德(A.M. de Wild)對這幅畫所進行的化學分析。

 

  但是,要確定這幅畫是否出自林布蘭之手,僅僅研究來歷是不夠的,還需要藝術鑑定家的輔助。藝術鑑定著眼於繪畫本身的分析,包含繪畫的風格、顏色和構圖是否符合藝術家的特色,並透過技藝分析來得到實物證據的支持。然而,技藝分析在南非並不普遍,把畫帶到歐洲鑑定也困難重重。解決辦法就是開始在南非發展相關的專業知識,包括學習與理解X射線螢光光譜儀、紫外線和紅外線攝影等技術以檢查畫作,利用科技的力量找出辨識這幅畫真偽的新證據。

 

  檢驗過程需要好幾個步驟,以確保所有證據都指向畫作的創作者。紫外線拍攝的照片研究了可能的修飾和修復痕跡;紅外線攝影技術找出底圖或組成的任何變化;X射線螢光確定畫作是如何固定的結構組成,以及以及油料中的鉛白。

 

  木板是以樹木年代學檢驗,這種方法可以確定樹木被砍伐的年份,結果顯示大約是在1640年代。此外,他們還使用手持X射線螢光光譜儀對畫作中的各種顏料進行分析。結果表明,這幅畫出現的所有元素沒什麼問題,都指向17世紀,也就是林布蘭活躍的時代。

 

林布蘭的名作《夜巡》。

 

  但是,後來他們引進X射線螢光掃描器(將X射線螢光的取樣與掃描技術結合)協助確定素材的元素組成。掃描器可以繪製出藝術品的整個表面,而不用像使用手持光譜儀那樣,依靠少數幾個小塊區域來辨識某些顏料。

 

  此外,掃描數據還能分層分析,從數位圖中選擇或刪除圖層,以便查看整個表面的元素分佈。對於這幅小小的畫作,一台桌上型掃描器就已經足夠,其技術與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鑑定另一幅林布蘭作品《夜巡》(Night Watch)時使用的技術相同。

 

  儘管掃描內容與林布蘭的調色盤相同,但是與其他已鑑定的林布蘭畫作相比,這些元素的含量極少。鉛白本應用於底漆和白漆,但畫裡只有很少量。同時,他們發現了鋅白的存在。這就有問題了,因為鋅白是在1834年才作為顏料引進。此外,畫中還發現大量的硫酸鋇,而硫酸鋇的開採直到1850年代以後才有可能。

 

  因此,這幅畫只有可能是在1850年之後完成,也就是說,它是在林布蘭時代的200年後才創作出來,而真正的創作者身分至今仍不清楚。

 

 

原文出處:Conversation

既然您在這裡… 您知道MPlus這些年來一直都是非營利網站嗎?我們秉持「思想自由」與「價值共享」的信念,希望打造一個不受商業操控、專注在讀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認同我們正在努力呈現的觀點,請您點擊以下的贊助連結。只要新台幣50元,您就可以支持我們,而且只需要您一分鐘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