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麗安‧安德森:跨越種族藩籬的女低音

瑪麗安‧安德森(Marian Anderson)。

 

  1897年,瑪麗安‧安德森(Marian Anderson)出生於費城南部,她的母親曾在維吉尼亞擔任教師,工作勤奮且受人尊敬(但由於沒有學位,因此無法在費城繼續教書),她的父親則在碼頭賣冰和煤。瑪麗安的父母都是虔誠的基督徒,她從小便在唱詩班裡展現驚人的歌唱天賦,後來,唱詩班指揮亞歷山大‧羅賓遜(Alexander Robinson)把她從少年唱詩班轉調到了成人唱詩班,那時她只有14歲。瑪麗安的嗓音不僅兼具力與美,而且擁有自由唱出各個聲部的能力,無論羅賓遜需要的是女高音、女中音、男高音還是男低音,他都能仰賴安德森。

 

  教會會眾對她的嗓音非常有信心,於是募資成立了「瑪麗安‧安德森的未來基金」,用來支付向頂尖聲樂老師學習的費用,並支持她的歌唱事業,在1911年瑪麗安的父親因病去世後,基金支撐了她的經濟來源。在就讀南費城女子中學期間,瑪麗安繼續舉辦大大小小的音樂會。

 

  1923年12月10日,年僅26歲的瑪麗安在紐澤西州卡姆登的一間錄音室裡,錄製了她的祖父母(四個人都曾是奴隸)都熟知的歌曲〈Deep River〉,瑪麗安的女低音特質在此時已經非常到位,並展現其驚人的音域範圍與優美的嗓音。瑪麗安的老師露西‧蘭登‧威爾遜博士(Dr. Lucy Langdon Wilson)還安排義大利的知名聲樂家朱塞佩‧博格蒂(Giuseppe Boghetti)聆聽她的歌聲,而博格蒂也對她讚譽有加。儘管費城音樂學院以「不收有色人種」為由拒絕了瑪麗安入學,但她很快地擄獲了一批有影響力的聽眾,這些人對她日後的歌唱事業都提供了幫助。

 

 

  1925年,博格蒂幫瑪麗安報名了一場與300名參賽者競爭的比賽,獲勝者將單獨隨同紐約愛樂交響樂團演出。當時才17歲的瑪麗安參與試鏡並獲得勝利,這項成就促使博格蒂帶她前往歐洲發展。1935年,瑪麗安在巴黎歌劇院進行了歐洲的首場演出。

 

  1930年代,瑪麗安的大部分時間都在歐洲發展,指揮家托斯卡尼尼(Arturo Toscanini)讚揚她的聲音是「百年一遇」,還曾在斯德哥爾摩和哥本哈根分別為古斯塔夫國王與克利斯蒂安國王演出。儘管瑪麗安是出身於南費城的黑人女性,但她精通俄羅斯民歌、德國的古典樂、法國的詠歎調以及黑人聖歌,因此人們成群結隊地排隊聽她唱歌。芬蘭作曲家尚‧西貝流士(Jean Sibelius)受到啟發創作了〈Solitude〉一曲,並將歌曲獻給了瑪麗安。1935年,由於在歐洲取得了成功,瑪麗安回到美國發展,她在紐約卡內基音樂廳首次進行公開演出。在演出前一天,瑪麗安意外摔傷了腳踝,但她仍然決心要表演,她單腳站立、手扶鋼琴維持平衡,以長裙蓋住腳踝上的石膏完成了整場演出。1936年,她成為第一位受邀至白宮演出的非裔美國人。

 

1939年,瑪麗安站在林肯紀念堂的台階對著廣場上的聽眾演出。

 

  儘管瑪麗安的音樂會在當時是全美票房第三高,但她仍受制於那個時代的種族偏見。在美國巡迴時,她跟其他非裔美國人一樣,經常被限制在「有色人種」的候車室、旅館與火車車廂。有一次,她雖然被允許入住洛杉磯的高檔飯店,但卻被禁止進入餐廳裡用餐。因此,她經常在演出的城市與朋友同住,寧願自己開車而不是搭乘大眾運輸,以此來避免種族歧視的侮辱。當她到美國南方演出時,雖然公眾普遍接受她,但媒體仍不願稱呼她為「安德森小姐」。於是,媒體們想出了其他的稱呼方式,例如「藝術家安德森」和「歌手安德森」,以避免對她表示任何敬意,種種的不平等待遇反映出當時美國普遍存在的種族歧視。

 

 

  1939年,瑪麗安的經紀人試圖為她在華盛頓特區的憲法大廳裡安排一場演出,然而卻遭到場地的擁有者、「美國革命女兒會」(Daughters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的拒絕。當時的第一夫人愛蓮娜‧羅斯福(Eleanor Roosevelt)聽聞後便公開宣佈退出該組織以示抗議,並且在寫給美國革命女兒會的信中嚴厲斥責說:「我完全不同意你們拒絕一位偉大的藝術家進入憲法大廳的態度……你們曾有機會能展現開明的方式,但在我看來,你們的組織非常失敗。」

 

  作為回應,愛蓮娜幫助瑪麗安在國家廣場舉辦音樂會,讓她站在林肯紀念堂的台階對著廣場上的聽眾演出,並選在具象徵意義的1939年4月9日復活節當天。在陽光燦爛的廣場上,七萬五千名聽眾到場聆聽瑪麗安的歌聲,並成為自1927年林白招待會以來最大的一次集會。

 

在陽光燦爛的國家廣場上,七萬五千名聽眾到場聆聽瑪麗安的歌聲。圖:S. Hurok/Smithsonian Photo Services/Sony Music。

 

  由於這次事件產生的影響深遠與鼓舞人心,以至於美國革命女兒會在1943年再度邀請瑪麗安到憲法大廳為戰爭救濟音樂會演唱。在那次活動中,無論黑人與白人都參加了音樂會。瑪麗安很少演唱歌劇,直到1955年1月7日,當時57歲的瑪麗安打破了種族藩籬,成為第一個在大都會歌劇院演出的非裔美國人,演唱了威爾第的《假面舞會》(A Masked Ball)裡女巫烏爾里卡(Ulrica)的角色。在取得這項成就的三年後,艾森豪總統任命她為第13屆聯合國大會的代表,還有美國二十多所大學授予了瑪麗安榮譽博士的學位。

 

  1965年,瑪麗安在紐約卡內基音樂廳進行最後一場演出。退休後,她與丈夫奧菲斯‧費雪(Orpheus Fisher)在康乃狄克州的農場裡定居,並於1993年4月8日因心臟衰竭去世,享耆壽96歲。瑪麗安用優美的歌聲揭開了美國醜陋的種族歧視,這位曾經在首都被禁止演出,並被迫從豪華飯店的後門入場的女低音,最終打破了種族藩籬成為了美國音樂界的象徵。

 

 

圖片出處:Cape May [email protected]

既然您在這裡… 您知道MPlus這些年來一直都是非營利網站嗎?我們秉持「思想自由」與「價值共享」的信念,希望打造一個不受商業操控、專注在讀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認同我們正在努力呈現的觀點,請您點擊以下的贊助連結。只要新台幣50元,您就可以支持我們,而且只需要您一分鐘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