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裙:閃亮亮冷冰冰而且很重的過氣未來風衣料

人體模型展示的玻璃裙。 

 

  1893年的夏天,多達2700萬人次到芝加哥參觀世界博覽會,人們擠成一團觀看密西根湖上聳立的宏偉石膏建築,或者驚歎於新奇的霓虹燈。場館周圍都是新舊事物,從複製的古埃及神廟到傳真機的初期原型(他們也是第一批看到電動步道、煎餅粉和扁平紀念幣的人)。在喧囂嘈雜的展覽上,面臨激烈競爭的利比玻璃公司(The Libbey Glass Company)為世博會提供了一個噱頭。

 

  利比玻璃公司在中途公園(Midway Plaisance)打造了話題十足的「水晶宮」,除了建造高聳的玻璃亭面,裡面還有約16公尺高的玻璃穹頂作為玻璃熔爐的煙囪,參觀者可以看見熔融的材料被加工為閃閃發亮的玻璃花瓶和燈罩。但問題在於,人們似乎對這裡沒什麼興趣。

 

  為了激起觀眾的興趣,主辦單位把門票價格從免費改成10美分,然後很快又提高至25美分,因為他們相信「值得付出的東西也值得等待」。這個行銷策略奏效了,水晶宮外很快就大排長龍,參觀者可以將入場費拿來購買利比玻璃公司的紀念品,特別是領帶和娃娃這些使用玻璃纖維材質的新奇物品。參觀者還特地排隊只為欣賞放在會場中間的展覽品:一件特地為美國舞台劇演員喬治亞‧凱萬(Georgia Cayvan)訂製、使用閃亮亮的玻璃線製成的玻璃晚禮服。

 

  對利比玻璃公司來說,這次世博會是向世人展示自家發明的大好機會,康寧玻璃博物館(Corning Museum of Glass)的推廣館員蕾貝嘉‧霍普曼(Rebecca Hopman)說:「他們不僅展出平常就在做的東西,還展示了能用玻璃製作且前所未聞的東西。」

 

利比玻璃公司在世博會販賣的紀念品包括玻璃絲編織製成的領帶。

 

  當西班牙公主歐拉麗亞(Infanta Eulalia of Spain)看到這件玻璃禮服時,她覺得自己一定也要擁有一件。她在回憶錄中表示,自己貴為皇室成員,衣著品味也應該要有皇室的樣子,因此她也委託利比玻璃公司訂製了一件玻璃裙。

 

  玻璃工人用鑷子一根接著一根從浸在火焰棒上夾取玻璃纖維,通常纏繞在輪盤上,然後用手工織布機來紡織,並以其他有機纖維來為脆弱的玻璃緩衝。專研玻璃服飾的織品專家夏洛特‧霍爾澤(Charlotte Holzer)表示,這些玻璃領帶和腰帶的造型都是將纖維編成辮子狀,而歐拉麗亞訂製的玻璃裙並不是用玻璃製成的四方玻璃罩,而是以非常細的玻璃絲線混合其他布料(如絲綢)製成。因此,儘管閃亮亮的玻璃裙易碎,但也不會脆弱到一碰就碎。

 

  工人需要花費67個多小時才能打造一件重達14磅(約6公斤多,而且不包括飾品)的玻璃裙,標價2500美元。歐拉麗亞對成果非常滿意,甚至同意利比玻璃公司在廣告中印上代表皇室認可的西班牙盾形紋章。

 

儘管閃亮亮的玻璃裙易碎,但也不會脆弱到一碰就碎。

 

  歐洲皇室成員一直以來都是時尚潮流的引領者,所以利比玻璃公司與其他廠商都認同「玻璃纖維」服飾是未來新興產品的開端。今天,我們很難想像把玻璃纖維應用在服裝上,霍普曼說:「我們知道它能用於隔熱或用於船體,我們以更工業化的方式來看待它。」但在當時,玻璃纖維與其他柔軟、有光澤的布料一起編織,人們認為「玻璃纖維服飾將成為新的流行趨勢」。

 

  報紙媒體也同意這種看法。在玻璃裙吸引參觀者以前,美國報紙就已經報導過其他國家的實驗。1879年,舊金山的報紙描述了據說在維也納織成的玻璃袖口、領子和面紗,報導寫道:「如果我說人們會穿玻璃製的服裝,聽起來很像是開玩笑,但這種衣服未來很可能成真。」世博會結束後,報紙紛紛讚揚玻璃織物的諸多優點,並稱讚穿玻璃衣服的女性將「完全不再需要清潔工和洗衣工」,因為玻璃衣服只需要用肥皂和水簡單擦拭即可;另一份報紙補充說,用玻璃纖維製成的羊毛「比羽毛還輕,根本無法區分出是否為真的羽毛」。

 

  報紙報導了婦女訂購玻璃服裝,以及「威尼斯公司生產了數以千計的玻璃紗帽」的新聞,而隨著舞廳被電燈泡照亮,女性的禮服開始使用水晶、緞帶和其他能捕捉與散射光線的布料和飾品,而玻璃纖維正好符合她們的需求。

 

玻璃裙重達14磅(約6公斤多),而且不包括飾品。

 

  到20世紀初,玻璃服裝紛紛陳列在克里夫蘭、多倫多、芝加哥和底特律的百貨商店櫥窗,以及擺放生產玻璃服裝所需的設備。但時尚歷史學家、紐約流行設計學院講師莎拉‧拜爾德(Sarah Byrd)認為,玻璃服裝其實沒有太大的市場,反而是影響了人們對合成材料的重視程度。絲綢奢華而昂貴,卻容易遭受蟲害影響,紡織製造商和普羅大眾渴望更廉價且耐用的替代品。

 

  在接下來的幾十年,合成材料開始蓬勃發展。20世紀初期出現了人造纖維,然後出現了第一個全合成的織物「尼龍」。人們對玻璃纖維服裝的迷戀,預示了紡織技術的革新,而革新確實為時尚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

 

  歐拉麗亞的姐姐在1924年將玻璃裙捐贈給德國博物館,但它並沒有受到良好保存。幾年前,當霍爾澤對其進行詳細檢查時,它已經佈滿坑洞與污垢。據她推測,糟糕的保存狀況可能受到二戰影響,當時它存放的地點在一個殘破不堪的防空洞裡。

 

  玻璃裙從沒有像尼龍那樣無所不在,但它是人們渴望合成材料的最佳證明。就在不久後,合成紡織品掛在了世界各地幾乎每個衣櫥上。

 

 

原文出處:Atlas Obscura

 

既然您在這裡… 您知道MPlus這些年來一直都是非營利網站嗎?我們秉持「思想自由」與「價值共享」的信念,希望打造一個不受商業操控、專注在讀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認同我們正在努力呈現的觀點,請您點擊以下的贊助連結。只要新台幣50元,您就可以支持我們,而且只需要您一分鐘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