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刻迷幻新浪潮──清水靖晃在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之外

 清水靖晃在斯德哥爾摩演出。(圖片來源:rockfoto.net)

 

  你可能沒有聽過清水靖晃這個名字,但你肯定聽過坂本龍一。回顧上世紀80到90年代,清水靖晃與坂本龍一的音樂軌跡曾經相當重疊。兩人年紀僅相差兩歲,同樣出身自正統音樂教育,同樣是天賦過人的作曲家,同樣在80年代組織了實驗性質濃厚的搖滾樂團,同樣曾經大量為電視廣告作曲,甚至不約而同地先後為尊龍的電影譜寫配樂──1987年坂本龍一以《末代皇帝》獲得奧斯卡最佳原創電影配樂,1989年清水靖晃則為第一部全由日本出資的日美合作電影《龍在中國》寫下劃時代的篇章。

 

  清水靖晃與坂本龍一都曾代表一個輝煌的時代,崛起於泡沫經濟時期的日本,國力與自信心正達到顛峰,就連德國電音樂團Alphaville在1984年的暢銷歌曲名稱都叫做:「Big in Japan」,內容大意是:「你沒聽過我?我在日本可是很紅。」反烏托邦經典賽博龐克電影《銀翼殺手》,在描繪未來的想像中滿是日本元素。那時候日本呈現給世界的音樂,在這樣的時代氛圍中結合了過去與未來、東方與西方,融合了電音、迪斯可、民謠吟唱和交響樂。

 


▲80年代清水靖晃譜寫的廣告歌曲,各種聲音媒材的使用令人驚豔。

 

  然而就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泡沫經濟消散的時候,清水靖晃與坂本龍一的音樂足跡也漸漸分開了。坂本龍一繼續專注於為各種影音媒材創作配樂,表現他入世的特質;清水靖晃卻轉而投向作為樂器演奏家的一面,開始用各種方式玩次中音薩克斯風。從而催生了知名的清水靖晃版本《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次中音薩克斯風(Tenor saxophone)正如其名,可以知道是龐大薩克斯風家族中的一員。它直到十九世紀才在比利時被發明出來,一開始被用於軍樂隊,但後來很快就納入了古典樂管弦樂團的配備之一。俄羅斯作曲家謝爾蓋‧普羅高菲夫在大型芭蕾舞劇《羅密歐與茱麗葉》中就使用次中音薩克斯風。

 

▲2015年,清水靖晃在東京歌劇城演出巴赫哥德堡變奏曲 ,顯示出次中音薩克斯風的古典音樂功用。

 

  因此,對於清水靖晃在中文世界中常被籠統稱為「爵士樂手」,讓我感到有些困惑。雖然次中音薩克斯風1940年代前後受到美國黑人爵士音樂家喜愛,用來作為獨奏樂器,但並不表示所有用次中音薩克斯風演奏的獨奏樂曲都屬於爵士樂。尤其是在爵士樂早就已經從非主流走到過度主流化的今日,稱呼清水靖晃那種即便放在現在實驗性質依然極強的跨界混種音樂為爵士,好像有點不敬。

 

 《Cello Suites 1.2.3》專輯封面。

 

《Cello Suites 4.5.6》專輯封面。

 

 

  清水靖晃把巴赫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的主旋律拆出來,以同樣柔和但比大提琴稍微甜美高昂一點的次中音薩克斯風演奏,這或許在商業上本來就已經是個好主意,誰不喜歡巴赫?但真正畫龍點睛的卻是他不限制於室內樂,反而跑去各種奇怪的空間演奏:地下採石場、日本礦山、意大利宮殿。他呈現給聽眾一個沒想過的東西──原來我們比自己想像中的還要渴望回音。

 

▲1997年,清水靖晃在東京澀谷區役所停車場演出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一號Prelude。 

 

  技術上來說,清水靖晃的巴赫詮釋不只是關於「回音」,而更是「混響」。若說那是回音,聽起來就好像只是關於聲音的延遲,但不僅是如此。我們每天接觸到的聲波,大都依循著物理學的規律運作,聲音的物理稱為「聲學」。當我們聽到一段樂器演奏,通常絕不是「直接聽到」,而是同時聽到了那段聲音本身,以及它在抵達我們耳朵之前碰撞過許許多多物體的各種反射,還有反射的反射。為什麼在浴室高歌會感覺自己的歌藝變好了?這正是因為浴室的形狀、陳設跟牆壁材質剛好提供了一種能夠美化人聲的混響環境。因此,一段樂曲在劇院中表演,與它在防空洞中、大草原上、火車隧道裡,聽起來是完全不同的。

 

  諸如此類的音樂嘗試,挑戰了關於「聲音的真相跟本質是什麼」的哲學議題。這點意外的跟舞蹈非常相似。不追求整齊劃一、完美編制的當代舞蹈,也是挑戰了舞蹈的真相跟本質是什麼這樣的命題。所有的人類藝術實踐背後理論上都有一個完美的理想型,或許可以稱之為「原型」,但我們欣賞現場演出時,卻不總是在等待跟預期中一模一樣的那個版本,而在期待某種跟原型很像,但是微細不同,每次都獨一無二的「混響」。

 

▲《Kiren》專輯。

 

  2022年,清水靖晃出了新專輯《Kiren》,這張專輯其實早在1984 年就已經製作,但近40年來從未發行。裡頭收錄了尚在萌芽時期的次中音薩克斯風演奏,並且具有和其他已發行的80年代專輯一致的標記:極度前衛新穎,甚至接近噪音音樂的各種聲音取樣,混合牙買加與衣索匹亞民俗音樂,刻意不平衡的鼓點。清水靖晃本人在採訪中指出,對他來說,《Kiren》跟1982年的《Kakashi 案山子》, 1983年的《Utakata No Hibiうたかたの日々》應該視為三組為一的同個系列。

 

  清水靖晃其實是個喜歡玩文字遊戲的人。譬如以樂團Mariah為名發表的專輯《Utakata No Hibi》,既可以照字面上翻譯成「泡沫的日子」,也可以翻成引申意「轉瞬即逝的日子」,但更可以以漢字讀音翻成「歌者的日子」。這三個翻法,從專輯內容看起來都是對的,因為裡頭有人聲歌唱,也有各種短暫的聲音取樣,更是在日本經濟泡沫時期發行。至於清水靖晃的名字,本身則構成了一幅有趣的畫面:Shimizu可以寫成清水,也能寫成「泉」,靖晃Yasuaki就字面上來說,就是「安穩的光」。

 

  或許就連語言和文字本身,在清水靖晃眼裡,都是適合拿來混響的材料也說不定。

 

  (2022年清水靖晃再度與雲門舞集合作,《霞》運用其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演繹出不同的色彩)

 

 

演出資訊

2022 NTT-TIFA 雲門舞集 鄭宗龍《霞》
演出時間|
4/30(六)14:30、05/01(日)14:30
演出地點|
臺中國家歌劇院 大劇院
節目資訊 | http://npacntt.tw/n03Karjq

既然您在這裡… 您知道MPlus這些年來一直都是非營利網站嗎?我們秉持「思想自由」與「價值共享」的信念,希望打造一個不受商業操控、專注在讀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認同我們正在努力呈現的觀點,請您點擊以下的贊助連結。只要新台幣50元,您就可以支持我們,而且只需要您一分鐘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