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意的物種》:威爾森與海斯對話錄

《詩意的物種》書封。 

編譯|Gerda

 

  薄薄的只有112頁,這本美麗的小書記載了生物學家與桂冠詩人的對談。威爾森(Edward O. Wilson)是美國知名生物學家,主要研究對象為螞蟻。他的社會生物學觀點隱含的政治不正確風險激怒了不少人,包括他在哈佛的同事。威爾森在20世紀晚期主張的「共同演化」,如今已被廣泛應用到生物學以外的領域。與他對談的海斯(Robert Hass),則是關注環境議題的美國國家桂冠詩人。他們的這次對談,由紐約詩人之屋(Poets House)和美國自然史博物館共同贊助,在2012年進行。

 

  詩人之屋是美國國家級的文藝中心,具有全國最豐富的詩歌館藏。館長布理賽提(Lee Briccetti)為《詩意的物種》作序,她寫道:「詩歌並非純然聯想。科學並非純然分析。一切需要技巧的人類產物,都仰賴認知能力構成的微妙網絡,以及彼此銜接的能力。」威爾森與海斯的對談,涉及科學與人性之間的彼此意會,以及兩個領域中的有識者應該如何攜手保護環境。

 

  對談的第一部分,回顧威爾森對於人性中天生永植衝突的理論,他主張人作為社會群體的一份子時,會產生利他主義的傾向,但對於群體外的他人則採取敵對態度。在個人層次時,人則會有自私利己的衝動。海斯因此說道:「這兩個層次之間的緊張關係,產生了所謂的良知、所謂的自我決定、所謂的自由意志、所謂的道德生活。構成了多產的擺盪,在社會自我與個人自我之間,在物種與個體之間。」海斯認為,這種擺盪也出現於藝術,在服膺形式與脫離形式之間,在讓人舒適與讓人感覺不安之間。

 

  威爾森同樣強調藝術與生物的關聯。他說:「我曾多次指出,人文本身,特別是藝術創造,就是智人的自然史。」威爾森認為,藝術創造共享的是人類的內在渴望,以及人性的掙扎。人文藝術是我們理解與處理兩種層次間衝突的方法。正如海斯所言,詩歌給予我們傾訴的對象,讀詩則使得內在生命受到他人的承認。

 

  關於保育荒野以及拯救瀕危物種,威爾森提到,他越來越常花時間在國家公園之上。海斯與威爾森都同意,從生物和人文著手教育年輕人有助於提昇他們對環境的責任感。威爾森認為,教育不應受限於事實或名詞,「有時候說個故事也是必要的」。

 

  談及數學與科學所能提供的優雅解法,海斯說道:「美麗本身會激起漣漪,正如卵石投入池塘,漣漪散播出去的同時,也會以令人激動的好奇喚起其他事物。一幅維梅爾的畫作引起的美學影響力有似於此。靜與動的悖論。慾望被撫慰旋又被喚醒。」科學與詩皆如此運作,一個問題解決了,又產生另一種可能解法,接著另一個問題現身。如同無止境的網羅,旋轉而出,向外網羅我們入內。

 

  《詩意的物種》如同一場華麗的突襲,挑戰我們彼此關連的方式,以及我們與自然世界的關係。看似不可思議的跨界對談,事實上卻可能表現了世界的真相──錯綜複雜,共同演化。

 

 

書籍資訊

書名:《詩意的物種》 The Poetic Species: A Conversation with Edward O. Wilson and Robert Hass

作者:愛德華‧威爾森(Edward O. Wilson)、羅伯特‧海斯(Robert Hass)、麗‧布理賽提(Lee Briccetti)

出版:Bellevue Literary Press

日期:2014

既然您在這裡… 您知道MPlus這些年來一直都是非營利網站嗎?我們秉持「思想自由」與「價值共享」的信念,希望打造一個不受商業操控、專注在讀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認同我們正在努力呈現的觀點,請您點擊以下的贊助連結。只要新台幣50元,您就可以支持我們,而且只需要您一分鐘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