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華麗的西藏樂譜

19世紀的手稿紀錄了「Yang」的吟誦類型(只具有聲音輪廓之曲線)。 

 

  宗教會隨著不同的文化特色而融合紮根,在西元七世紀佛教傳入西藏時,它也被西藏的本土宗教「苯教」(Bön)所改變。在這個複雜過程所產生的諸多創作中,藏傳佛教音樂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西藏音樂與西方的宗教音樂一樣,擁有複雜的樂譜體系與悠久的宗教歌曲書寫歷史,Google藝術與文化佛教數位資源中心(Google Arts & Cultures Buddhist Digital Resource Center)解釋說:「音樂是藏傳佛教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記譜法讓神聖的吟誦與儀式跨代傳承下去。它是一種背誦經文、表達虔誠、抵禦邪靈和召喚神靈的方式。」

 

  這對只專注在正念和冥想的佛教徒來說或許很陌生,但藏傳佛教卻非常重視這點,正如塔爾薩大學音樂學家約翰‧鮑威爾(John Powell)所說:「藏傳佛教所使用的宗教吟誦是一種『真言』(Mantrayana)傳統,作為人類意識轉變的公式。」

 

西藏寺廟禮儀表演的音樂註釋和舞蹈編排。

 

  西藏記譜象徵性地代表了旋律、節奏模式和器樂安排,將吟誦、具象化和手勢協調一致,西藏音樂對於儀式表現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它的表達不僅融合了儀式舞蹈,而且還採用大量的儀式樂器,包括適合山區環境、類似阿爾卑斯號角的「銅欽」等樂器,以及特殊的複調泛音唱法。

 

  19世紀的手稿紀錄了「Yang」的吟誦類型(只具有聲音輪廓之曲線),斯柯延收藏(Schøyen Collection)寫道:「它是西藏音樂中最受崇敬的吟誦傳統,也是唯一一個依賴於記譜系統『央譯』(Yang-Yig)的類型。」

 

  樂譜的高低曲線代表「語調的平穩升降」,並且經常包含描述音樂該用何種精神演唱的詳細說明(例如像河流般流動,或像鳥鳴般的輕盈),以及母音在發音時對聲音進行微幅的修飾。央譯最早可追溯至六世紀,比藏傳佛教歷史還要悠久,而且它「既不記錄節奏模式,也不記錄音符的持續時間」。

 

其他類型的西藏音樂也有自己的記譜符號,例如人聲、鼓、吹奏樂器和鈸等。

 

  儘管西藏音樂傳達和闡述源自印度的宗教思想,但它卻擁有獨樹一格的特色,若想深入理解藏傳佛教歌曲,鮑威爾指出:「重複思考旋律與節奏的整體概念尤其重要,西藏文化之外的多數人習慣把旋律當成一連串的升調或降調,但在西藏密宗的吟誦中,旋律內容是由母音的修飾和聲調的曲線來呈現。」

 

 

原文出處:OpenCulture

 

 

既然您在這裡… 您知道MPlus這些年來一直都是非營利網站嗎?我們秉持「思想自由」與「價值共享」的信念,希望打造一個不受商業操控、專注在讀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認同我們正在努力呈現的觀點,請您點擊以下的贊助連結。只要新台幣50元,您就可以支持我們,而且只需要您一分鐘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