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不該跟網路上的人渣講道理

研究已經發現,網路上的混蛋也是現實生活中的混蛋,兩者沒有不同。

 

  我們在網路世界碰到惡劣混蛋的機率跟現實世界差不多,就算幸運沒被酸民酸過,也肯定看過他們攻擊別人。2021年皮尤研究中心的報告發現,41%的美國成年人親身經歷過某種形式的網路騷擾;55%的人同意這是一個「大問題」;75%被網路霸凌過的人指出,最近一次的負面經歷是在社群媒體。美國社會科學家、《大西洋》雜誌專欄作者亞瑟‧布魯克斯(Arthur C. Brooks)寫道:「我想不出其他的自願互動領域(或許只有在交通尖峰時期的馬路),會讓置身其中的人如此頻繁地接觸到人身攻擊。」

 

  但無論是網路上的惡霸,還是馬路上對我們比中指或逼車的人,我們並不是毫無對策。事實上,他們大多是同一類人:有人格障礙的霸凌者。我們可以採取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處理,並保護自己免受欺凌。

 

  許多網路使用者錯誤地以為霸凌者遵循常規的行為準則,甚至無意識地認為對方只是「意見不合的正常人」。因此,我們嘗試與酸民講道理,或者催眠自己對方的本性善良。當朋友無意間侮辱了你,或是家庭成員在某些事情與你意見不合時,我們或許可以這樣看待和應對。但網路酸民與我們所愛之人不同,研究表明這些策略完全無效,因為我們經常誤解了酸民的真正動機:博取關注、行使控制,以及操縱別人。

 

  大部分的網路騷擾者或霸凌者,都不是我們會稱其為正常人的混蛋。2019年,學者發表在期刊《人格與個體差異》(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的研究對26項關於網路「釣魚」、網路霸凌和相關反社會網路行為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它與精神變態、馬基維利主義、虐待狂和自戀有顯著的相關性,其程度依次減少。換句話說,網路上的混蛋也是現實生活中的混蛋,當現實生活中出現心理有病的混蛋時,我們知道要避開並斷絕往來;因此,面對社群媒體上的混蛋時,我們也應該這麼做。

 

因此,酸民被社群媒體和網路論壇所吸引,因為他們在那裡可以獲得有毒的樂趣,也不用太擔心會被圍毆,而有道德原則的人則選擇離開——隨著時間過去,「酸民」與正常人的比例就變得越來越懸殊。

 

  雖然網路和現實的混蛋通常是同一個人,但為何網路的敵意行為比例似乎比現實更常見?根據《美國政治科學評論》(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美國人對網路政治討論的負面評價比實體討論高出50%。原因在於當施暴者進入一個網路空間時,他們傾向於佔領並奪取權力。網路酸民熱衷釣魚、辱罵和攻擊別人,而大多數人不喜歡被如此對待。因此,酸民與惡霸被社群媒體和網路論壇所吸引,因為他們在那裡可以獲得有毒的樂趣,也不用太擔心會被圍毆,而有道德原則的人則選擇離開——隨著時間過去,「酸民」與正常人的比例就變得越來越懸殊。如果你感覺在社群媒體上的體驗越來越差,這或許也是箇中原因之一。

 

  這些施暴者都是怪人,而網路就是怪人的天堂。但出於某種原因,我們經常無法理解或意識到這點。相反地,我們過於認真看待這些攻擊。一位學者提出,這種把網路惡意辱罵內化的傾向源於一種被稱為「自我中心投射」(solipsistic introjection)的現象:閱讀書面的交流時,我們彷彿會在自己腦海中聽見聲音,因此酸民的辱罵變成了某種難以忽視的自我批評。

 

  今天,如果我們想完全退出社群媒體,就像20年前不用電話一樣,代價過高也不切實際。或許我們只是不想被酸民趕出社群媒體,就像我們不會安靜地接受惡霸把操場當成自己的東西將我們趕出去一樣。如果我們需要或想繼續參與網路社群,但又討厭這種現象,布魯克斯提出了三種策略。

 

你不必主動拒絕網路上的謾罵,而是純粹不去接收。

 

  一、不接收(Nonreceipt)

 

  當我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經常被教導遇到這種情況時就無視嘲笑和侮辱。這種應對方式可說是常識,早在1997年(網路大概還處於石器時代)一本寫給Unix系統管理員的手冊,就提供了對付酸民的指南:「你是一個成年人,應該可以找到一些方法來處理它,比如忽略封鎖這個人。」你不必主動拒絕網路上的謾罵,而是純粹不去接收。當你被嘲笑的時候,就告訴自己:我選擇不接受這些話語。

 

  當然,要真正做到並不容易;你可以思考這個策略是否適合自己。在碰到威脅或仇恨言論的情況時,你可以透過封鎖來忽略對方,並檢舉對方的惡形惡狀(但遺憾的是,社群媒體的執行效率不彰,「檢舉」這種補救措施的效果至今仍差強人意),以實現更具體的「不接收」。

 

  二、不回應(Nonresponse)

 

  不接受侮辱,意味著你不以任何方式回應(除了封鎖和檢舉以外)。根據英國非政府組織「反數位仇恨中心」的說法,忽視網路酸民對於阻止網路霸凌至關重要。這有其道理,因為證據表明酸民很需要被人關注(無論是正面或負面),而不回應使他們得不到心裡所想要的結果。

 

  如果在網路或現實生活中回應惡霸——記住,他們通常是同一個人——證明了他們值得你花費時間與精力去注意他們,並賦予他們扭曲的地位。健全的人因優良行為而獲得地位,但對霸淩者的研究發現,他們透過惡意行為展現支配能力來尋求地位。因此,無論是面對面還是在網路上,都不要再餵食這些怪物。若情況允許,用「震耳欲聾的沉默」來對付這些人渣就好。

 

網路(至少)提供了一個關鍵的東西,讓霸淩者的行為變得更輕鬆:匿名性。

 

  三、不匿名(Non-anonymity)

 

  網路(至少)提供了一個關鍵的東西,讓霸淩者的行為變得更輕鬆:匿名性。研究和常識都證明,允許使用者隱藏自己的身份助長了網路濫用。布魯克斯的一個同事想出了一種特別厲害的方法來對付這些惡意攻擊者:他一年一度會例行性地花幾個小時檢查自己的追蹤者,並封鎖任何不使用真名的人。

 

  由於在社群媒體偽造身份與創分身帳號很容易,這種方法說不上完美。但布魯克斯的朋友認為,這極大地改善了他使用網路的體驗,他熱愛在網路空間與人討論,而這麼做讓大多數對話者——無論是正面或負面——都跟真人一樣互動。如果你選擇了這個方法,那就必須以身作則,自己也要盡可能避免匿名,並退出那些設計成匿名制的平台。

 

  如果你不只是受害者,同時也是霸凌者或酸民呢?如果你發現自己忍不住在網路上做出攻擊行為,就必須注意自己內心的「網路黑暗面」。你可以從一些線索來釐清自己是不是那個惡霸,對網路惡霸的研究發現,比起面對面交流,他們在網路上更容易做自己。問問自己:你也有同樣的感覺嗎?此外,你是否熱衷於不顧後果地侮辱別人,樂於看他們受傷或生氣?你是否享受匿名表達意見的安全保障?「出征」和「取消」別人是否為你帶來一種滿足感或使命感?

 

  如果這些問題確實讓你覺得自己有點像那個惡霸,或者你自願成為某個涉及網路霸凌的文化或團體的成員,請記住,如果換作是你被這樣對待會有怎樣的感覺,並問問自己是否希望讓你愛的人知道你在網路上的所作所為。如果當酸民對你來說實在太誘人,那就制定一個完全退出網路的計畫,走出網路世界並尋求專業的幫助。

 

 

原文出處:The Atlantic

既然您在這裡… 您知道MPlus這些年來一直都是非營利網站嗎?我們秉持「思想自由」與「價值共享」的信念,希望打造一個不受商業操控、專注在讀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認同我們正在努力呈現的觀點,請您點擊以下的贊助連結。只要新台幣50元,您就可以支持我們,而且只需要您一分鐘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