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就在於你會想成為她:《非常律師禹英禑》如何損害自閉症患者權益

 影視節目呈現出來的自閉症患者形象是「包著糖衣的假象」、「不切實際的樂觀」。

 

  南韓影集《非常律師禹英禑》以患有自閉症類群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的年輕職場女性為主角,鋪陳一段克服挫折、實現自我,並且探索愛情的生命故事。上面這段描述乍看之下並沒有什麼問題,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

 

  戲劇走紅之後,一名南韓主婦上傳了一段模仿劇中主角特殊說話音調與動作的詼諧影片,並且自稱為「非常妻子WUWASO」,引發網友憤怒留言攻擊,認為此舉非常愚蠢而且可恥,這位主婦隨即道歉並刪除影片。類似這樣模仿自閉症主角禹英禑穿著、表情、動作、講話方式的網路用戶其實很多,被其他人指出道德上的錯誤之後也大多會道歉。有些人對此表達義憤時,會寫下「編劇也痛心!創作這齣劇的意圖不是要被這樣模仿」之類的句子。然而,難道讓主角看起來有點古怪但其實漂亮、聰明又可愛,不正是編劇本身的意圖嗎?如果主角不是個可愛迷人但「帶有一點缺陷的天才」,又怎麼能嵌合進商業化浪漫喜劇的框架之中,引起眾人的喜愛跟討論呢?

 

  亞麗珊卓雅‧普羅奇諾在2014年論文〈分析自閉症如何透過媒體呈現〉中提到,影視節目呈現出來的自閉症患者形象是「包著糖衣的假象」、「不切實際的樂觀」,他們被描述成具有魔力的天才,並非普遍現象的學者綜合症(Savant syndrome)總是被過度強調。這正是《非常律師禹英禑》現在發生的問題。

 

  學者綜合症意味著具有神經系統損傷或神經系統相關疾病的人,譬如自閉症患者,在藝術、記憶、算術、音樂能力和空間這五大領域中具有一種或者多種特殊天賦,因為患者在其他方面顯得學習遲緩甚至有困難,單一的特殊能力就特別顯眼。舉例而言,電影《雨人》所描述的正是這樣的狀況。符合學者綜合症並不代表智力超群,很多時候反而是因為患者所有認知能力都偏低,卻只有一項特別高,產生「能力孤島」狀況,才會被特別檢視並判定屬於學者綜合症。臨床上常見的是「曆法型」學者綜合症,儘管患者有可能整體來說具有認知能力障礙,達不到正常智商,但可以快速準確地算出某年某月某日「是星期幾」,甚至可以精確回憶此一日期的個人記憶。但這樣的自閉症患者其實不多,而且即便有學者綜合症,也可能同時是智力未達平均水準需要家人輔助生活的低認知能力個體。

 

  在《非常律師禹英禑》中,編劇賦予主人翁學者綜合症五大領域中堪稱最直白的超級記憶能力──她語言發展遲緩,但第一次說話就是背誦法條──能夠回憶任何讀過的文件,並且暗示她因為有這種超級能力而非常適合法律領域。不僅再度強化了「自閉症等於學者綜合症」的刻版印象,更製造了「法律就是背誦」的刻版印象,這兩者都不是事實,而且是非常有害的錯誤印象。

 一位自閉症患者曾說:「非自閉症編劇所謂的嚴謹取材,也不過就是把DSM診斷手冊上的症狀抄一遍罷了。」

 

  更糟糕的是,目前台灣媒體與自媒體對於《非常律師禹英禑》的討論,除了少數心理與精神醫學專業人士之外,幾乎都把學者綜合症誤當成「高功能自閉症」(High-functioning autism)。高功能自閉症只是一種口語化的事實陳述,「並不是一種診斷」,也完全不是DSM診斷手冊或ICD-10國際疾病分類準則中的詞彙。高功能自閉症的意思是雖然是自閉症患者,但智力正常,因此相對能夠正常「作用」(function)。因此,沒有人有辦法被「確診」為「高功能自閉症」,而只能被確診為「自閉症」。

 

  之所以要區分這種差異,不僅是因為事實上一位具備學者綜合症的自閉症患者,仍有可能是智商低於平均、生活無法自理的「低功能自閉症」;更是因為21世紀現代醫學並不會用智商高低幫自閉症患者分類,研究已經證明自閉症患者的智商具有多樣性,就像自閉症的表現模式具有多樣性一樣,這是他們被改稱為「類群障礙」的原因,他們彼此不同,並列在光譜(autism spectrum)之上。

 

  根據媒體報導,《非常律師禹英禑》播出之後,南韓校園對自閉症學生的霸淩反而上升。非自閉症的同學對自閉症學生辱罵「你跟禹英禑有一樣的病,你為什麼這麼笨」。當戲劇過分強調少數自閉症患者被虛構出來並且理想化的優異稟賦跟天才時,觀眾的認知就被固定成「自閉症有兩種:聰明的,跟笨的」,並且很自然的會認為,「笨的沒有存在價值」。無論戲劇情節再怎麼小心迴避這個問題,只要主角被設定為如此,就一定會發生。

 

  西奧多托‧雷薩2021年發表於《障礙教育研究》期刊上的文章指出,描繪自閉症患者的美國電視影集有某些套路:除了主角不成比例的兼具學者症候群之外,他們都被描繪成有自己無法理解和克服的社會缺陷,因此高度仰賴家人或者近似家人的角色來保護、開導、指引,這看起來就變成兩個陣營對壘──神經典型(沒有自閉症)的人,對上神經非典型(有自閉症)的人。換句話說,流行影視形象中的自閉症主角是「沒斷奶的天才」,身邊的人無論是開導他、或者反對他,事實上都再度強化自閉症患者無法自行學習社會規則的刻版印象,但事實並非如此。而更令人納悶的是,幾乎所有自閉症主角談戀愛時,對象都是非自閉症患者,彷彿他們努力奮鬥至此所獲得的最高獎勵就是「一個健康的人願意愛他/她」。

 

如果含辛茹苦撫養主角長大的是母親,故事的喜劇成分就會變調。為何?

 

  上面這段描述,放在《非常律師禹英禑》也是完全行得通。禹英禑雖然已經是成年人,但受到慈愛的單親父親、善良的同學兼同事、通情達理的上司一路上提點跟保護,她不會真的被拋到非常孤立或不堪的處境,甚至還有閒功夫跑去尋找自我。其中,拉拔禹英禑長大的是父親一個人這件事情尤其是一種刻意淡化現實困境的手段。試想,如果當初是生父拋下生母,一個單身的女人孤單地養活具有自閉症的女兒,犧牲了自我實現的機會,奉獻一切會如何?這個故事或許會更為寫實,但痛苦成分也就因此太多了。誰都知道養育具有特殊障礙的子女多麼辛苦,尤其是母親被社會賦與不成比例的重責。充滿愛心的單親父親是一種被大眾文化獎勵的美德,是喜劇元素的一環,而一位同樣努力的單親母親,只是一樁沈重的悲劇,一則尷尬的社會新聞。

 

  克莉絲汀娜‧貝爾徹與金柏麗‧梅切在〈流行媒體中的自閉症類群障礙:故事反映的社會觀點〉中提到,電視節目中的自閉症患者與兒童繪本、文學小說中的自閉症患者都不同,兒童繪本正在往更趨近臨床症狀的方向努力,文學小說更願意描寫患者與家庭、社群之間複雜且真實的互動,而電視節目中的自閉患者「就是個智力超群的天才,讓我們想變成他們」。在電視節目中,自閉症患者的怪癖被美化,而他們的能力被變成兩種極端:天才,或者低智能者。普通、一般的自閉症患者在這種故事敘述中沒有生存空間,他們沒有天才到可以被當做有用的人接納,但也沒有辦法被當成純粹的重度失能者對待,但明明他們才是多數

 

電視戲劇中,自閉症只有兩種極端:天才,或者低智能者。

 

  《非常律師禹英禑》是一部非常具有娛樂性的溫馨喜劇,因為它在每個商業化的面向都計算得恰到好處,才會如此好看,如此成功。然而,我們會變成自己相信的故事,故事會重塑社會理解個體與弱勢群體的方式。《非常律師禹英禑》沒有想要傷害或貶低自閉症患者,相反地,它美化跟簡化了他們。而這正是問題所在。

 

 

 

 

影劇資訊

非常律師禹英禑》─Netflix,2022

既然您在這裡… 您知道MPlus這些年來一直都是非營利網站嗎?我們秉持「思想自由」與「價值共享」的信念,希望打造一個不受商業操控、專注在讀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認同我們正在努力呈現的觀點,請您點擊以下的贊助連結。只要新台幣50元,您就可以支持我們,而且只需要您一分鐘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