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將反噬我們:逐漸消失的鹹海

現在位處中亞哈薩克和烏茲別克交界處的鹹海,曾經是中亞最大的鹹水湖,也曾是世界第四大湖泊。

 

  位處中亞哈薩克和烏茲別克交界處的鹹海(The Aral Sea),她有著超過百萬年歷史,曾經是中亞最大的鹹水湖,也曾是世界第四大湖泊(68,000平方公里的面積接近於兩個台灣)。但到了2014年,南鹹海東岸六百年來破天荒首次乾涸,從美國太空總署(NASA)公佈鹹海2000年至2014年的衛星雲圖來看,也顯示出湖水消逝的速度超乎人類想像,鹹海很有可能在2020年徹底從地球上消失。

 

美國太空總署衛星空拍鹹海的變化。(左圖)2000年時的鹹海已經距1960年縮減不少,但到了2014年(右圖)南鹹海已經瀕臨乾涸困境。

 

  鹹海是一個內流鹹水湖,約莫從上新世末期(700萬~250萬年前)就已經存在於地球上,水源主要來自阿姆河和錫爾河。由於龐大的水資源及豐富的漁獲帶來農業和漁業發展,數萬年來便一直供養著當地居民,其支流形成的三角洲更曾多達數十個小湖泊。

 

  從1918年開始,由於蘇聯位處寒冷的高緯度地區,為了開發新的出口產品,蘇聯政府計劃在哈薩克、烏茲別克和土庫曼進行一項巨大的引水工程,目的是將湖水引至乾旱的區域來發展棉花產業。到了1960年代,新建的兩條運河完工,有上百萬的移民來到了鹹海流域進行生產工作,新墾農區的產量可說是蓬勃發展,當時出口的棉花佔全世界的20%,其他農業產品也在蘇聯的糧食來源中占有一席之地。

 

鹹海從1960年代至今,面積仍不斷縮減,若不再思考對策鹹海也許將會在2020年消失。

 

  但這樣的榮景並沒有維持多久,由於過度發展破壞了鹹海的調節,過去我們所知的鹹海如今已不再是「一個」鹹海。1987年鹹海變成兩個部分:北鹹海和南鹹海;而到了2003年,南鹹海又被分成了東鹹海和西鹹海;2014年,南鹹海東岸已經完全乾涸。

 

鹹海的轉變使得大陸型氣候特點更為明顯,使得夏季更短、更炎熱和少量的降雨,冬季變得更長、更寒冷卻沒有降雪。

 

  這樣的轉變除了讓本來欣欣向榮的農業和漁業經濟瞬間崩潰,更由於鹹海的萎縮讓河床暴露出來,河床佈滿了濃度越來越高的鹽份。強烈的風暴將鹽、沙塵沾染著產業所用的殺蟲劑和其他有毒物質,一起吹向了周遭人口稠密的地區,嚴重危害當地人的公眾健康。另一方面,原本龐大的水體有效地調節著當地沙漠大陸型氣候,但隨著面積規模漸漸縮減,鹹海的大陸型氣候特點更為明顯,使得夏季更短、更炎熱和少量的降雨,冬季變得更長、更寒冷卻沒有降雪。

 

鹹海的流域已經有多處乾涸,乾涸的區域可見船隻和駱駝並存的景象。

 

  當地人終於意識到這將會是場生態浩劫,於是哈薩克政府在2003年宣布興建一個人工大壩來拯救北鹹海,將南北兩湖完全的分離,以保鹹海存活的最後一線生機。這項工程使得北鹹海有恢復的跡象,深度從不到30公尺逐漸上升到42公尺,許多漁夫也重回他們曾經中斷的工作,這樣的變化也使得該區的降雨量也慢慢的回復,但南鹹海就沒有那麼幸運了。由於烏茲別克政府財政緊缺,使得南鹹海的水位還在持續下降當中,水中的含鹽量也越來越濃,比起海水高出了三倍,更持續朝死海的等級前進,如果再不實施因應措施,不久的將來將會完全乾涸。

 

鹹海從2000年至今14年的衛星雲圖變化,可看出乾涸速度越來越快速。

 

  由於人類錯誤的政策和過度開發,讓有著悠久歷史的鹹海含水量連年衰退,並且很有可能在二十年內消失在地球上,屆時的鹹海將會有如沙漠般的死寂。鹹海這段悲情的歷史讓我們看到,數千年來人類與環境該怎麼和平共處的問題始終沒有得到解決,我們會就此學到教訓,或是就這麼不斷地錯下去呢?

 

 

 

圖片出處

WikipediaVisit UzbekistanBig EarthDybizEarth Observatory(NASA)

 

 

分享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