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後才是真實人生:傳奇音樂人的日常搖滾

《關於Pulp的日常搖滾》(Pulp: A Film About Life, Death & Supermarkets)以英搖樂團Pulp在家鄉雪菲爾的一場公開演出揭開序幕,裡面記錄了精彩絕倫的樂團表演和主唱Jarvis Cocker招牌的個人舞台魅力。

 

 

  本屆(2014)金馬影展中的「傳奇人生」單元,片單中有不少描繪藝術家的記錄片,讓影迷一窺藝術人在鏡頭前和台下的人生故事。這些影片中最令身為搖滾樂迷的我期待和注目的,是關於三個傳奇音樂人的故事:碧玉、Pulp、Nick Cave。

 

 

《關於Pulp的日常搖滾》

 

  1978年時,年僅15歲的主唱Jarvis Cocker在家鄉雪菲爾和朋友組了一個樂團,這個學生樂團後來就是現今為人所知的英搖經典「Pulp」。在他們成名之前,除了團員多次更動外,主唱Jarvis Cocker不間斷地持續運作樂團。而隨著時間進入那個英倫搖滾最風光的1990年代,其他的英搖樂團如Suede、Oasis和Blur相繼崛起,Pulp也被英國媒體注意到因而人氣漸增。1994年推出琅琅上口的〈Common People〉一曲,不但成為樂團最知名的歌曲外,更讓他們成為許多英搖樂迷心中的最愛。

 

 

  金馬影展這次帶來《關於Pulp的日常搖滾》(Pulp: A Film About Life, Death & Supermarkets),劇情以Pulp樂團在家鄉雪菲爾的一場公開演出揭開序幕,裡面記錄了精彩絕倫的樂團表演和主唱Jarvis Cocker招牌的個人舞台魅力。片中也藉由團員和樂迷的視角,從書報攤、餐廳或菜市場中的細微觀察,反映出Pulp的音樂是如何影響著當地居民,並用音樂與他們產生共鳴。

 

 

冰島精靈般的歌姬碧玉(Björk)過去三十年來,以前衛和實驗性曲風提名獲獎無數叱咤樂壇。

 

《碧玉現場:自然定律》

 

  冰島精靈般的歌姬碧玉(Björk)過去三十年來,以前衛和實驗性曲風提名獲獎無數叱咤樂壇。每張專輯都驚豔歌迷屢創佳績之外,更常被選進各大名人排行榜中,被《國家地理雜誌》稱其為「冰島最著名的出口品」。在電影方面,碧玉曾憑藉2000年上映的電影《在黑暗中漫舞》獲得坎城影后,電影原聲帶也被提名奧斯卡獎和金球獎,可說是唱演俱佳的典範。

 

 

  「傳奇人生」單元中的《碧玉現場:自然定律》(Björk: Biophilia Live)由導演Peter Strickland與曾剪接另一支冰島天團Sigur Rós紀錄片《聽風的歌》的剪接師Nick Fenton共同執導。影片以魔幻的動畫風格結合碧玉獨特的表演魅力和各種器樂,為影迷帶來一部充滿著「碧玉風格」的精彩佳作。

 

 

《尼克凱夫:地球兩萬日》與其他音樂紀錄片最大的不同在於,它並不是全然的由旁觀第三者來記錄和詮釋,而是大膽的由被記錄者來闡述自身的故事,挑戰以往音樂紀錄片的通俗模式。

 

《尼克凱夫:地球兩萬日》

 

  澳洲獨立龐克的領頭者Nick Cave在七O年代末期由澳洲轉進英國倫敦另起爐灶,並在八O年代初期組建了他最著名的樂團「Nick Cave and the Bad Seeds」,成為英倫後龐克的表徵。他的作品常圍繞在關於宗教、神話、死亡、愛情和暴力美學等題材上,開創出他們獨特又黑暗的音樂面貌。

 

 

  《尼克凱夫:地球兩萬日》(20,000 Days On Earth)由導演Iain Forsyth和Jane Pollard共同執導,其中的亮點便屬Nick Cave的首次參與劇本撰寫。本片與其他音樂紀錄片最大的不同在於,它並不是全然的由旁觀第三者來記錄和詮釋,而是大膽的由被記錄者來闡述自身的故事,挑戰以往音樂紀錄片的通俗模式。

 

 

 

圖片出處:金馬影展

 

分享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