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娃屋的小歷史

娃娃屋透過虛構的微縮世界,讓人們實現親手打造理想住宅的夢想,做出現實生活中難以做到的事情,並體現了袖珍藝術品的美妙之處。

 

文|Mumu Dylan
 

 

  位在巴黎的茹弗魯瓦廊街(Passage Jouffroy)上,有一間可以買到任何你想用來裝飾房子的店面,舉凡傢俱、燈飾、餐具、盆栽甚至是聖誕節裝飾物,你想的到的物品都一應俱全。但有一點點不同的地方是:這間名為「Pain d’Epices」的店,裡面所有的東西也都非常非常的小。這些微型化的袖珍物件,需要小心翼翼地用鑷子才能移動,它們不僅是玩具,更展現了人類精湛工藝的藝術品。

 

  這種舊稱「小房子」的娃娃屋,最初是富家子弟或皇室貴族製作欣賞的玩物,同時也是上流社會的社交話題之一。目前所知最早的娃娃屋是1557年巴伐利亞公爵阿爾伯特五世(Albert V)訂製的「慕尼黑小屋」(The Munich Baby House),它後來被專門收藏文藝復興時期藝術珍品的珍奇百寶屋(Cabinet of curiosities)珍藏保存。

 

娃娃屋在早期同時具備兩種功能:娛樂及教育。由於當時大多數的僕人通常是文盲,透由娃娃屋內組成的各種圖像式擺飾,變成協助他們處理繁瑣的家居事務工具。

 

  不過可惜的是,「慕尼黑小屋」在1674年的一場火災中被燒燬,但娃娃屋並沒有因此失傳或消失,像是最近在倫敦兒童博物館展出的「紐倫堡小屋」(the Nuremberg House)就是其中一個例子。它與慕尼黑小屋內的擺設重點也稍微不同,例如紐倫堡小屋內有著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的畫像懸掛在兩個窗戶之間,而由於阿爾伯特五世是一個天主教徒,而且還是反對宗教改革並希望能夠復辟巴伐利亞的天主教傳統和權力的關鍵人物,這樣的景象並不會出現在慕尼黑小屋裡。

 

  雖然紐倫堡小屋並不是文藝復興時期製成的,但它同樣是一個了不起的娃娃屋。這個外觀用石頭裝飾而成的別墅裡,有富裕家庭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各式器具,像是鍋碗瓢盆、精美的陶瓷爐。巧奪天工的製作但圍繞溫馨氛圍的紐倫堡小屋,還同時具備兩種功能:娛樂及教育。由於當時大多數的僕人通常是文盲,透由娃娃屋內組成的各種圖像式擺飾,變成協助他們處理繁瑣的家居事務工具。

 

英國製造的「泰特小屋」(Tate Baby House)是娃娃屋的華麗集合體。

 

  一個世紀之後,英國製造的「泰特小屋」(Tate Baby House)是娃娃屋的華麗集合體。磚牆製造的小屋內有歌劇場景般的樓梯,打開它時有複雜的室內裝潢及精美細緻的物件,包括絲綢窗簾、精細的四柱大床鋪、鑲有護牆板的房間和防火爐欄,精確地呼應當時貴族宅邸的真實面貌,比起前幾代小屋擁有更流行的織品和傢俱。

 

  另一個名為「基勒櫥櫃屋」(The Killer Cabinet House)的娃娃屋,其實它沒有像名字聽起來這麼危險,只是剛好在十九世紀時被曼徹斯特一個名叫約翰・埃格頓・基勒(Dr John Egerton Killer)的外科醫生委託製作,較不同的是小屋外部塗著中國風味的黑色亮漆。

 

「Box Back Terrace House」簡單的三層樓排屋公寓展現出當時的娃娃屋,已經是中產階級們能夠負擔的玩具,而不再是豪門貴族獨有的玩物。

 

  到了1890年娃娃屋的風格又再次改變了,名為「Box Back Terrace House」的小屋外觀和內部就像是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而不是一棟超凡的華麗小屋。這個簡單的三層樓排屋公寓展現出當時的娃娃屋,已經是中產階級們能夠負擔的玩具,而不再是豪門貴族獨有的玩物。

 

這棟2001年在美國費城設計製作,有著華麗色彩和現代傢俱,普普藝術風味濃厚的萬花筒之家(Kaleidoscope House)。

 

   隨著時間的推移,娃娃屋也從歐洲逐漸流傳到世界各地,隨著不同的地區文化發展成更多種風格樣式。像是2001年在美國費城設計製作這款有華麗色彩的萬花筒之家(Kaleidoscope House),普普藝術風味濃厚的透明塑料牆壁和現代傢俱,讓娃娃屋不僅是緬懷舊時代的玩物。

 

  即便我們所居住的環境不一定完美,但娃娃屋透過虛構的微縮世界,讓人們實現親手打造理想住宅的夢想,做出現實生活中難以做到的事情,並體現了袖珍藝術品的美妙之處。

 

 

圖片出處

The GuardianHorizon HardcoverMuseum of ChildhoodGarret [email protected]

 

既然您在這裡… 您知道MPlus這些年來一直都是非營利網站嗎?我們秉持「思想自由」與「價值共享」的信念,希望打造一個不受商業操控、專注在讀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認同我們正在努力呈現的觀點,請您點擊以下的贊助連結。只要新台幣50元,您就可以支持我們,而且只需要您一分鐘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