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式塗鴉:70年代街頭噴漆的歷史

佩里在1974年左右,攝於倫敦西部諾丁山貝辛街的塗鴉。

 

 

  七O年代中期,一位名叫李・湯普森(Lee Thompson)的青年,他的惡名在報章雜誌上短暫地竄起。這一切都是因為湯普森在《星期日報》上看到一篇關於紐約新興的塗鴉文化而受到啟發,無所是事的他便開始在北倫敦街頭噴上自己的塗鴉化名「Kix」,並且找來分別化名為「Mr B」、「Cat」和「Columbo」的三個朋友結伴噴漆。

 

  一般來說他們通常會約束自己的行動範圍,以年久失修的房舍、鐵皮搭建的牆面、廢棄車輛和無關個人財產的物品為噴漆目標,不過他們也不是每次都遵循著這些規則和限制。像是那一次,他們破了例將化名噴漆在某戶人家的車庫鐵門上,過了幾週後他們在《衛報》或《泰晤士报》上看到,音樂人喬治·梅利(George Melly)在報紙上寫了一段話說:「我最近發現我家的車庫門上被人在上面塗鴉噴漆,如果被我抓到這幾個叫Mr B、Kix和Columbo的傢伙,我一定要狠狠踹他們幾腳。」

 

一輛靠近漢普特斯西斯公園的廢棄汽車上噴有「Kix」與「Mr.B」的簽名,他們倆人後來也成為Madness樂團的成員。

 

  今日的湯普森緩緩地說道:「這就是我們聲名大噪的緣起。」他的塗鴉生涯走過了漫長的歲月,但他真正地聲名鵲起其實是後來作為樂團「Madness」的薩克斯風手才開始,這支樂團也是化名為Mr.B的朋友組建而成——鍵盤手麥克・巴森(Mike Barson)。這個故事本來應該就這樣進入結尾,但事實是湯普森後來在一本名為《The Writing on the Wall》的書中發現一張攝於肯特鎮的照片,照片中的牆面和廢棄汽車上塗有他的噴漆簽名。

 

  這本書是由著名雜誌《Time Out》的攝影師羅傑·佩里(Roger Perry)和設計師皮爾斯・馬奇班克(Pearce Marchbank)所記錄的七O年代中期倫敦街頭塗鴉藝術作品,他們自豪地宣稱這些塗鴉的口號是「證明了像是超市、辦公大樓之類的地方,人類依然存在」。而令湯普森更驚訝的是,《The Writing on the Wall》的推薦序竟然是由喬治·梅利所撰寫,湯普森笑著說:「這是怎麼一回事,前一分鐘他才想狠狠踹我,接著他又反過來讚許我。」梅利的變卦並不是《The Writing on the Wall》裡頭唯一值得注意的事情,而是它絕版了數十年後又再度發行的意義。

 

今日的倫敦街頭我們不會頻繁地看到過去密集分佈在城市角落的政治口號,雖然還是存在著像班克斯(Banksy)等人的英國塗鴉後代,但現今社會的社交模式已經全然改變。

 

  佩里所拍攝的照片生動的記錄了英國的七O年代,那時正逢嬉皮反主流文化末期,並準備迎接龐克時代的到來。英國音樂作家強‧薩維奇(Jon Savage)在他1992年出版的龐克歷史書《England’s Dreaming》中說到:「在1975年,透過塗鴉記錄當下心情是迅速的速記方式。在六O年代甚至到七O年代初,人們用音樂反映了社會氛圍、感受和思想,而到了這時卻幾乎都不見了。主流文化沒有做到它該做的事情,因為這些都不是青少年需要的,但塗鴉就像一組密碼,上面訴說著弱勢的聲音,它們傳達出來的事情,是你在主流媒體上無法知道也不會去思考的,這就像是另一種語言的存在。」

 

  佩里的鏡頭同時也捕捉到現在倫敦失去的東西。「當我們回過頭來看這些照片,它們絕對是生活中美麗而令人難以置信的事物。」曾設計過英國樂團Coldplay知名專輯《Mylo Xyloto》封面的塗鴉藝術家Paris 1974這樣說道,他很早以前就是佩里的支持者。

 

「當我們回過頭來看這些照片,它們絕對是生活中美麗而令人難以置信的事物。」——Paris 1974

 

  今日的倫敦街頭我們不會頻繁地看到過去密集分佈在城市角落的政治口號,雖然還是存在著像班克斯(Banksy)等人的英國塗鴉後代,但現今社會的社交模式已經全然改變。例如你想倡議某個政治議題,也許你會試圖透過社交平台宣傳,使之成為標籤運動(hashtag)而不是噴漆在牆上。

 

  不過正如Paris 1974觀點所指出,這樣的方式雖然有許多潛在的閱聽眾,但究竟會有多少人注意到,還是一個未知數。而過去的街頭塗鴉不僅是一種藝術形式,它還賦予了殘垣斷壁真正的意義,並在城市裡散播人們的感受和想法。

 

 

圖片出處

Kick Starter

 

 

既然您在這裡… 您知道MPlus這些年來一直都是非營利網站嗎?我們秉持「思想自由」與「價值共享」的信念,希望打造一個不受商業操控、專注在讀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認同我們正在努力呈現的觀點,請您點擊以下的贊助連結。只要新台幣50元,您就可以支持我們,而且只需要您一分鐘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