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音樂死得早是真的嗎?27俱樂部的真相是....

「27俱樂部」成員(由左至右):Janis Joplin、Kurt Cobain、Brian Jones、Jimi Hendrix和Jim Morrison。

 

  不論是出於何種弔詭原因,人們似乎特別著迷於音樂家的死亡。毫無疑問的部份是,樂迷不但喜歡他們所做的音樂,同時也愛著這些創作者。另一部份是音樂加的死亡往往成為媒體爭相報導的大新聞,而且多數的音樂家似乎有著不尋常的死因,更容易登上頭條新聞:謀殺、自殺、服藥過量、機毀人亡的意外。

 

  雪梨大學心理學與音樂教授黛安娜‧狄奧多拉‧肯妮(Dianna Theodora Kenny)最近發表了一系列研究音樂家死因的文章,她檢視了共有12,665份的音樂家檔案,統整了死因和過世年齡等資料,發現裡頭埋藏的箇中奧妙。

 

  在她的第一篇文章中,研究了這12,665名從1950年至2014年過世的音樂家,觀察了他們的壽命與自殺、謀殺、受傷或意外過世的死因比例。而如下表所示,音樂家們的確在某些方面比起其他人更容易死亡。

 

音樂家與美國人口比較「因意外過世、自殺和謀殺」的平均比例。

 

  接下來黛安娜將研究轉向了著名的搖滾傳說-「27俱樂部」,這則傳說是由於多位知名音樂人皆在27歲時離世,其中包括艾美‧懷恩豪斯(Amy Winehouse)、科特‧柯本(Kurt Cobain)、吉米‧罕醉克斯(Jimi Hendrix)、珍妮絲‧賈普林(Janis Joplin)和吉姆‧莫里森(Jim Morrison)等音樂人。

 

  事實上,黛安娜的研究顯示,死於28歲的音樂人其實比27歲還來的多,而音樂家最普遍過世的年齡則是56歲。但為什麼沒有「56俱樂部」呢?她推測,這些湊巧都在27歲過世的音樂家,因為比其他人更具知名度,因此他們的過世也特別地受到注意。

 

從音樂家過世年齡分佈表中,可以看出27歲過世並不是比例最高的年齡層,而是56歲。

 

  黛安娜的研究中也將音樂流派分門別類後研究各別的主要死因,而這份報告也顯現出某些特定的音樂類型的確有著明顯的風險。即便我們不能稱其為完美的研究,舉例來說她並沒有解釋她是如何區分饒舌(Rap)與嘻哈(Hip-Hop),但這份數據中仍有顯而易見的高峰,有些結果則並不令人意外:嘻哈音樂人比起其他流派更有可能被人謀殺;像藍調、爵士和鄉村這些古老流派的音樂人,死於心臟疾病與癌症的比例則最高。

 

將音樂類型分類後,各類別音樂人的主要死因比例。(紅字:顯著地高於平均值,藍字:高於平均值,綠字:顯著地低於平均值。)

 

  而金屬和龐克則因為有著大量的收益,這類音樂人最有可能遭遇意外死亡,其中包括車禍和服藥過量;同時金屬樂也與自殺問題最為相關,幾乎有五分之一的金屬樂手透過自殺來結束人生。相反地,那些敬虔地福音歌手則是最不可能自殺的群體。

 

將音樂類型和性別綜合統計,與美國人口平均年齡比較,可以看出嘻哈與饒舌音樂的平均年齡遠低於一般人。

 

  但就如前面所述,這份報告並不能稱作完美的研究,畢竟有著眾多年輕音樂家是玩較晚才發展出來的音樂類型(電子、龐克、嘻哈、饒舌),他們本來就不太可能患有中老年疾病或是因為年紀老邁而自然死亡。因此,這份報告還需要數十年的後續研究,當這些新興的音樂類型成熟到包含各年齡層的樂手時,才能更精確地證實這一系列研究所得出的初步結論。

 

 

 

圖片出處

KulturtadoThe Conversation

 

分享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