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無差別格鬥S1】評審意見:〈三個故事〉

 

 

〈鄰居〉在描述物件時能給予讀者立體的畫面,且能透過物件而對角色性格、居住環境立即產生聯想,這是讓小說更好看的重點,可是為什麼後半段就沒有畫面了呢?這是我一直感到疑惑而且很可惜的部份。

 

 

【小說無差別格鬥第一季】

評審:翁智琦

評論對象:〈鄰居

 

 

  〈鄰居〉的篇幅不長,卻挺有餘味的給了讀者至少三個故事。一是主角與情人K彼此為了夢想而受現實折騰;一是情人K離開之後主角的生活;一是主角對同層住戶男同伴侶的偷窺與戲鬧。這些故事目前暫被〈鄰居〉收束於好幾堵牆之中,蠻期待再看見之後故事們各自展開的沿途風景。

 

  〈鄰居〉對牆有好幾堵設計。牆是實質上將自家與鄰居的生活空間區隔開來的建築物件;牆是使戀人陌生化,產生疏離感的心理距離;牆是生活現實、主流期待加諸在「社會魯蛇」、非異性戀者的種種歧視。

 

  主角與情人K的故事使我想起很多年前看過的一部烏克蘭電影《愛情公寓》。電影講述一位年輕戀人相遇相戀而決定同居,他們因貧窮而受到報紙上一則「用愛來換取公寓」的住屋廣告吸引。屋主遊戲的規則是:一、這間公寓只租給相愛、僅擁有彼此就足夠的戀人。二、在參與遊戲期間,他們的住處除了郵寄信件,一切對外連繫如電話、電視等都要斷絕。三、兩人只能離開公寓一次,一旦離開就不能回來,遊戲直接結束。四、遊戲為期四週,直至染患重症的屋主死亡。若能完成遊戲,他們將獲得價值千萬的財產與房子。電影不算拍的很好,然而它的確在九十分鐘內將戀愛的巧妙變化以及生存的選擇講的到位。

 

  〈鄰居〉在處理兩對戀人的狀況不大相同,主角與K的故事比起鄰居甲乙明顯來的複雜而深刻(或許是由於篇幅長度以及甲乙的故事是透過偷窺而得,視角有限)。鄰居甲乙的故事出現得有些突兀,有點是為了「政治正確」而寫,但卻又挺喜歡結尾主角發現甲開始清理郵箱而感覺自己敗得一塌糊塗的感覺。追根究柢我的這股有點矛盾的偏好,大概是〈鄰居〉可以算是一篇把社會魯蛇、平凡(且為異性戀的)男性描述得挺精采的小說。因此雖然鄰居甲乙也各自在出場時有鮮明的性格描寫,蠻有可能搶走主角的舞台,但是他們有彼此的愛、有夢想、有正職工作、有屋內的烏托邦空間,多方比較之下,故事精采度直接輸給可憐兮兮的鄰居。

 

  此外,〈鄰居〉在描述物件時能給予讀者立體的畫面,且能透過物件而對角色性格、居住環境立即產生聯想,這是讓小說更好看的重點,可是為什麼後半段就沒有畫面了呢?這是我一直感到疑惑而且很可惜的部份。

 

  整體而言,從〈鄰居〉可以感覺到作者敏感且善於觀察的特性,並且能夠精準地描述表面事物去定義內在意涵。在目前的篇幅之下,假如拿掉鄰居甲乙(他們可以去下一篇說故事),大方割愛,牆的多重意義隱喻還會在,故事卻會更好看。

 

 

 (本篇評審為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生,《秘密讀者》編輯委員)

 

分享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