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錯覺:看起來很流行,其實不然

無論是點子、照片、或其它訊息,因為社交錯覺造成事物看起來好像很流行;但其實是因為這樣的社交現象,讓它比起實際上還受歡迎。

 

文|Mumu Dylan

 

  三位來自南加州大學的研究員發現了一種夠解釋社交網路訊息散播行為,為「有些事物會流行於社交網絡中,有些事情則否」的現象作出解釋。由Kristina Lerman、Xiaoran Yan與Xin-Zeng Wu發表的論文中,解釋了這種傳播現象,以及它運行的方式,後刊登於學術網站arXiv上。

 

  社交網絡現象並不是多新穎的話題,畢竟這其實已經持續了千百年,唯獨規模與場景的變遷。隨著社交網絡在網際網路世界巨幅成長,科學家開始嚴肅以對,最近他們發現一些有趣的現象,例如一種友情悖論:「你的朋友總是比你有更多的朋友。」這種錯覺迴圈來自於社交網站上一個或多個用戶,他們有著極高的朋友數量所致,讓你覺得大家的朋友都很多。然而現在這種社交錯覺並不只限於Facebook這類的交友網站;研究顯示,Twitter上一般的用戶,他們的朋友會發比他們還多的推,然後週而復始,這種錯覺來自於其他用戶的迴圈而造成。

 

  而這份新的報告中的成果,研究人員意識到了一種現象,無論是點子、照片、或其它訊息,其實因為這樣的社交錯覺,造成事物看起來好像很流行;但其實是因為這樣的社交現象,讓它比起實際上還受歡迎。

 

「你的朋友總是比你有更多的朋友。」這種錯覺迴圈來自於社交網站上一個或多個用戶,他們有著極高的朋友數量所致,讓你覺得大家的朋友都很多。

 

  簡單來說,如果一些人的好友數等於或低於其他人的好友數量水平,他所傳遞的訊息可能不會造成很大的影響,但如果是少數擁有大量好友的人,共享或交換訊息,那他更容易蔓延,類似實際公共關係中的關鍵意見領袖(Key Opinion Leader,KOL),這並不算是什麼新聞,但實際上研究發現的是,這種現象產生不需要多麼巨大的社交網絡,遠比我們想像中的還要微小得令人難以置信。

 

  這種錯覺的由來,研究團隊解釋,主要來自於幾個節點(用戶),擁有比較多的節點連結。他們提出兩張各有14個節點的圖示來示範,兩張圖之間唯一的不同在於被填上紅色的節點並不相同。其中一個,擁有三個連結以上的節點被標注紅色,另一個則是任意二至三個連結的節點被填上紅色。研究人員建議,我們應該由那些未著色的節點角度出發來審視。在第一種情形下,每個節點至少都會看到其中一紅點所傳送出的訊息,熱門的假象由此而生。在現實世界中,這種網絡將讓它所散佈的訊息比實際上似乎更受歡迎,原因在於它由幾個對外有良好連結的節點傳播。不管是影片還是你家的喵星人又做了什麼蠢事,乃至於對熱門事件發表的微小評論。

 

現實世界中,這種網絡將讓它所散佈的訊息比實際上似乎更受歡迎,原因在於它由幾個對外有良好連結的節點傳播。

 

  社會行為往往具有傳染性,由群體的模仿效應或決定其他選擇,各種全球性現象都是如此,不論從創新落實的社會規範或者政治運動,都是由於人們非常本能地模仿他人的行為,複製別人的動作。個人往往缺乏對於他人的完全瞭解,而絕大多數都習慣從身邊朋友的行為去做推敲觀察。某些情況下,潛在的社交網絡結構可以顯著的扭轉個體的觀察判斷,讓個體以為這樣的少數行為其實是熱門的事件。研究人員發現了這種社交網路的友誼悖論現象,將稱之為「多數的錯覺」。

 

  由於這種錯覺,很多的行為即使並沒有真正造成世界潮流,但卻可以系統性的影響較為小單位的受眾,以及與他們同樣生活圈的朋友。因此這種「多數的錯覺」有可能助於社交網絡所謂病毒式的蔓延,也解釋了一些系統性的認知偏差為何而生,如各種危機行為(仇同、隨機殺人社群、集體自殺、反社會價值…等)。而運用人工與現實世間的網絡結合,我們得已探究這種「多數的錯覺」的脈絡發展為何,並且發展統計模型,來計算整個社交網絡的涵蓋幅度究竟有多麼龐大。

               

 

               

圖片出處

DailyMailPhysKaneland Krier

封面credit

Tanja Cappell@flickr

既然您在這裡… 您知道MPlus這些年來一直都是非營利網站嗎?我們秉持「思想自由」與「價值共享」的信念,希望打造一個不受商業操控、專注在讀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認同我們正在努力呈現的觀點,請您點擊以下的贊助連結。只要新台幣50元,您就可以支持我們,而且只需要您一分鐘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