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經典定義時代的可能-為什麼大家都愛《2001太空漫遊》(1968)

《2001太空漫遊》劇照之一

 

  對於那些自詡熱愛電影的人,《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個揮不去的魔咒。它總是三不五時從各式各樣相關或不相關的電影評論裡跳出來,看得你心煩意亂。《浩劫重生》裡漂流荒島的湯姆漢克,蹲在岸邊看著沖上岸的快遞箱子,這是向《2001太空漫遊》致敬;《第22條軍規》美女出場時放的配樂,是向《2001太空漫遊》致敬;就連《少林足球》的片頭,都是以一貫的星爺作風,向《2001太空漫遊》致敬。更別提像《瓦力》這種整部作品都在致敬的,以及處處流露出導演克里斯多夫.諾蘭(Christopher Nolan)對這部電影的熱愛的《全面啓動》 。

 

  當然,像《名模大間諜》(Zoolander)那樣,想致敬卻搞得一塌糊塗的大爛片也是有的,不過我們不討論這個。

 

為什麼大家都要致敬?

 

  總之,只要你有看電影的習慣,早晚有一天這個念頭會橫過腦海:這部《2001太空漫遊》到底是多經典?想辦法把它弄來看一看好了。這麼做的下場,往往不是坐在電視或電腦前沈沈睡去,就是清醒但痛苦地撐完全場戲。每位觀眾都有不喜歡任何一部電影的權利,甚至也有理直氣壯地看不懂的權利。然而,在把這部電影跟所有擁護它的粉絲,全部打成電影文青一路人之前,可能要先想想這件事──等等,這世界上哪來那麼多文青,異口同聲地推崇這部讓人有看沒有懂的電影?(尤其是這群人裡除了諾蘭以外,還包括史蒂芬.史匹伯跟喬治.盧卡斯。噢,又兩個大得壓死人的名字)

 

《2001太空漫遊》劇照之二 

 

  《2001太空漫遊》這部幾十年來被譽為最偉大的科幻片,自然有其道理。就我個人的觀點,主要的意義在於讓史丹利·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操刀示範,什麼叫做用電影說故事的藝術。瞧瞧開場那二十分鐘沒有半句對白的類人猿進化史,儼然為後代諸多不想遷就時世的大導演,樹立了用悶死人的步調過濾觀眾的典範;那個把腿骨丟到空中,掉下來瞬間變成太空站的鏡頭,也早就成為電影教科書講解蒙太奇剪接原理的標準範本。當然你更不會忘記在一片死寂的大銀幕上,透過太空船上超級電腦 HAL 的紅色電眼,窺見兩位太空人陰謀對付自己的唇語特寫——第一次領悟到這個鏡頭語言的意涵時,你真的會像小說上描寫的那樣,背脊升起一陣惡寒。庫柏力克說故事的技巧確實令人不得不佩服,尤其是考量到他在說的這個故事,甚至談不上有什麼情節。

 

「讓我來告訴這個時代 他們需要什麼」

 

  撇開這部電影的體裁與節奏,在這個凡事講究速度的世紀不太討喜的事實,《2001 太空漫遊》的偉大之處,許多部分是要放在 60 年代的時空背景之下才能體會。在那個沒有CG特效的年代,片中所有的特效都是全手工打造,技術難度簡直破表;在那個美蘇太空競賽方興未艾,全民瘋太空的歲月,要拍攝這麼一部嚴謹正經,沒有外星人、死光砲跟救世英雄的科幻片,你得要有抗拒整個主流市場的勇氣;而在那個後現代主義尚未把觸角伸進攝影、建築與工業設計,安迪.沃荷 (Andy Warhol)還被來路不明的女人拿槍打進胸口、自身難保的 1968 年,那些由泛白素材構成的無機室內空間,支離破碎的敘事結構,以至於劇中人物一派淡定的神態,在在考驗著觀眾神經繃斷的極限。《2001太空漫遊》是一部超越當代視野的前瞻作品,也難怪它上映時幾乎是受到惡評如潮的待遇,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才終於確立它無可撼動的經典地位。要想像這種冷落,可能只能拿傳統武俠迷在 2001前一年,坐在戲院裡看首輪上映的《臥虎藏龍》時,心中洋溢的不以為然跟抱怨來比擬。此時你多少終於能明白,為什麼經典總是需要時間來證明。

 

《2001太空漫遊》劇照之三:HAL正看著你。

  

  當然,如果《2001太空漫遊》是一部你非得在出品當年觀看,才能體會它偉大之處的電影,那也就不可能是什麼多了不起的作品了。那些手工製作的特效看來非但沒有半點虛假造做的感覺,迄今還是樂勝一大票沒拍好的特麗霓虹CG特效片;數十年來後繼出品的那麼多讓人大呼過癮的科幻爽片,對於科學事實的講究,多半還是遠遠不如這部幻到不行、卻又拳拳到肉的科「幻」經典(所謂的『硬科幻』就是如此);而那雖不刻意搞怪,但絕對稱不上「猴子也看得懂」的說故事方式(雖然電影中的確有出現人猿!還很搶戲!),跟後來太多裝模作樣、故弄玄虛的片不同,它是真的有個完整的概念,想要用這種形式傳達出來。

 

  你在片中總是一片寂然的太空環境裡,是感到坐立難安?還是開始覺察宇宙時空之悠悠?你在 HAL 輕柔得讓人覺得邪裡邪氣的語調裡,聽到的是人類莫名的恐機器症,還是這台造反的機器似乎比人類還多點人性的荒謬?

 

電影資料

2001太空漫遊》—Stanley Kubrick 1968

分享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