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的半衰期:為什麼我們所知的一切都有保存期限

 《事實的半衰期》書封

 

譯者|高英哲

 

  你今天知道的事情,到了明天還是一樣的有多少?一個星期之後呢?或是十年後呢?天氣預報隔夜就可能會有改變;我們對於人類基因體裡的基因數目預估值,在未來幾個月可能就會有改變;我們對於意識的理解,在一個世紀以後可能就跟今日大不相同。

 

  阿貝斯曼在新書《事實的半衰期》裡解釋說,知識會隨著時間而轉變,而且有跡可循。這本書帶我們走馬看花逛了科學計量學這個新興研究領域,並且對「後設知識」 (metaknowledge) 一詞進行了更廣泛的探討。阿貝斯曼詳細描述了以大尺度資料的眼界,開始回頭研究科學本身的研究者,是如何揭露建構科學知識的量化律與規律性,以及這些定律又會如何隨著時間更改的過程。

 

  就像原子衰變的過程一樣,個別的科學發現或許難以預測,但是總合來說,事實改變的方式相當有規律性。為了陳述這個觀點,阿貝斯曼廣為探討人類知識的各種領域,從物理學與化學、科技與醫學、社會學與文化研究、甚至於藝術與人文學科之中舉例說明。比方說每隔一段時間,量測誤差就會愈變愈小,運算速度跟旅行速度愈變愈快,創新透過社群網路普及擴散,技術進步則會促使人口增加,這些都有可預測的規律性可言。即使是鐵的磁導率,也隨著冶煉技術的改變,而以穩定的速率有所增長。

 

  阿貝斯曼隨意定義事實,用的不是客觀事實,而是有對有錯的片段知識。這樣做雖然可以一網打盡許多種不同的事實範例,卻有使得有趣而且重要的區別模糊化的風險。

 

  像是電子的本質或是孔雀尾巴的演化要點,這些自然世界的科學「事實」,會隨著科學進展以及我們賦予解釋的架構轉變,而有所改變。像是打擊率、國家生產毛額跟犯罪率這些統計事實,不僅會因為與這些主題相關的知識本身改變而改變,也會因為我們腳下的世界改變,以及新事件不斷發生,而有所改變。因此統計事實不必與科學事實掛鉤,比方說金氏世界紀錄就是一本獨立斷言所構成的目錄。一隻名叫扎克 (Zac) 的金剛鸚鵡,在二〇一一年創下鸚鵡在一分鐘內灌藍次數最多的世界記錄,而在同一時間,穿著潛水裝跑百米跨欄的世界紀錄,依然維持十四點八秒不變。

 

  不過阿貝斯曼以適當的網路理論觀點,對於這些不同種類的事實與過程轉變的相似處而非相異處,給予更深入的探討。這兩種轉變都會以可預測的速率產生,以可預測的方式改變,因此是科學計量分析的對象。

 

  這本書有個毛病,就是阿貝斯曼有時候會給你一種熱心過頭的感覺,對於最搶耳的科學結論接收得太理所當然,而沒有做適當的檢驗。舉例來說,倘若有將近百分之八十的引用,都是從先前引述自同一份材料的引用段落複製過來的,我們能夠跟阿貝斯曼一樣,直接推論研究者只閱讀了他們引用來源百分之二十的內容嗎?抑或會出現這種模式,是因為文章作者發現這樣無論他們自己是不是有讀過那些文章,都比較容易利用其它的引用清單來編纂參考文獻?

 

  不過大體來說,阿貝斯曼還是一位開開心心帶著我們探索這個領域的導遊,他很明顯地非常熱愛這個新興領域。他也是個很會說故事的人,把原本可能枯燥無味的學術材料講得生龍活虎的。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關於隱藏知識的那一章。這章在探討我們所面臨最迫切的科學問題之一:我們要如何才能在各種想法裡,做出重要的新串聯。在這個再也不可能悉數讀完,也不太常上圖書館看看書架上有什麼貨色的年代,我們要怎麼樣設計出一套機制,使得學者們能夠彼此交流想法,藉此向前邁進?阿貝斯曼提出一些可能的解決之道:設立創新發明獎、給人貼上社交標籤、系統化的後設分析功夫、自動化的發現新知程式等等。出版業的數位革命,運算能力大爆發,加上累積三百五十年陳舊不堪的科學溝通系統,都會把這個呈指數成長的世界推向爆發點,並且在不久的將來,促成翻天覆地的巨大改變。

 

  我們這一代將會把這些問題解決掉,並且從社會與溝通過程著手,一改做科學的方式。閱讀這本《事實的半衰期》,會使得讀者對於透過改變所造就的生活前景感到興奮。

 

 

書籍資訊

書名:事實的半衰期:為什麼我們所知的一切都有保存期限 The Half-Life of Facts: Why Everything We Know Has an Expiration Date
作者:阿貝斯曼 (Samuel Arbesman)
出版: Current ,2012

既然您在這裡… 您知道MPlus這些年來一直都是非營利網站嗎?我們秉持「思想自由」與「價值共享」的信念,希望打造一個不受商業操控、專注在讀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認同我們正在努力呈現的觀點,請您點擊以下的贊助連結。只要新台幣50元,您就可以支持我們,而且只需要您一分鐘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