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總覽

史上最大勒索案:海地從法國獨立的贖金
史上最大勒索案:海地從法國獨立的贖金

2020/07/16

Mumu Dylan

19世紀初期,法國同意讓海地獨立,但要求天價賠償。從現在的觀點,殖民者不道歉,反而要求殖民地付錢「彌補損失」是不可思議的事情,然而在19世紀這並不罕見。影響所及,海地從此陷入長期貧窮。

被選召的孩子們都去了哪裡?《數碼寶貝Last Evolution絆》
被選召的孩子們都去了哪裡?《數碼寶貝Last Evolution絆》

2020/07/15

Ruta

在電影裡,你好像無數次瞥見未來或此刻的自己。曾以為自己被時代選中的孩子們,最終都得跟著時代活下去。有一天,你的租屋處開始出現啤酒罐跟色情寫真,你意識到打工的錢不夠用,你和朋友到居酒屋討論未來想要成為怎樣的人。儘管不想承認,但你們總是慢慢蛻變為大人了。

加拿大應該停止為中共提供源源不絕的好用的白痴:《大熊貓的利爪》
加拿大應該停止為中共提供源源不絕的好用的白痴:《大熊貓的利爪》

2020/07/15

MPlus Book Preview

當中國在一九八〇年代逐步開放,西方國家便假定,一旦中共成為全球舞台上的一員,它就會把國際間既有的自由民主秩序納入其價值體系。結果那種情況並沒有發生。中國並沒有以一頭溫純良善的巨獸現身。差得可遠了。中共絕對不會讓外國來規範其公民權與人權政策。加拿大回過神來發現天真讓自己陷入窘境:加拿大永遠改變不了中國,以身作則改變不了,提出有力的論述也改變不了。更相干的問題是:中國是不是反而改變了加拿大?

肥肝的起源神話:《爭議的美味》
肥肝的起源神話:《爭議的美味》

2020/07/15

MPlus Book Preview

從許多角度看來,肥肝的文化開端都是建立在一個猶如神話、甚至堪稱離奇的過去。它甚至不是以「法國食物」的身分進入史冊。這個故事反而起源自古埃及與羅馬,後來才隨古人遷徙繼而傳遍歐洲。

傳說中,白人學不來的歌:〈The Click Song/Qongqothwane〉
傳說中,白人學不來的歌:〈The Click Song/Qongqothwane〉

2020/07/14

搖滾世代

南非的第二大當地語言科薩語,含有大量奇妙的搭嘴音,科薩人在婚禮喜慶上唱一首歌,稱為〈Qongqothwane〉,西方世界則稱為〈The Click Song〉,據說因為搭嘴音太特別又密集,是「白人學不來的歌」。

提姆‧惠特瑪許:荷馬是否看見了黑色的阿基里斯?
提姆‧惠特瑪許:荷馬是否看見了黑色的阿基里斯?

2020/07/13

Mumu Dylan

「古希臘人是白人典範」的觀念在西方社會根深柢固,一些極右派人士熱衷於推崇這個觀點,他們假想自己是歐洲戰士的繼承者,但種族主義是情緒化的,而不是理性的。劍橋大學希臘文化教授提姆‧惠特瑪許撰文探討了古希臘人自己如何看待膚色差異,這些差異具有啟發性,因為它清楚表明了現代西方社會以膚色劃分種族的詭異之處。

所有孤獨之中,唯一的那個:《成千上萬、其他的小黑》
所有孤獨之中,唯一的那個:《成千上萬、其他的小黑》

2020/07/12

曾友俞

小黑是流浪狗,或說黑色流浪狗滿街都是,所以有成千上萬的小黑,而無論是被霸凌的叡叡或是小黑,他們都感受到世界上的孤獨。或說,這個世界本來就是孤獨的,原子式的個人主義讓每個人自由的同時,也讓我們理解與認識別人永無可能。小黑是個名字,就像人類之中有著Amy、小明、小華、阿榮一般,名字是社會互動中所不可或缺的一種文化符號,我們透過名字來辨識出每一個人是「誰」,名字也指涉著「我」。但世界上可能有成千上萬的小明、小華,就像《小黑》中有成千上萬個小黑,那為什麼這個小黑才「是」小黑?

如果我們還心有不甘:當代電影大師
如果我們還心有不甘:當代電影大師

2020/07/11

呂昀儒

如同去電影院看電影已經過時了,聽搖滾也同樣過時,舞台下的年輕人越來越少,幾乎是樂團和聽眾一起緩緩老去的程度。在這樣的時代仍然要用「當代電影大師」做為搖滾樂團的團名,也是一種刻意。誰都知道在兩個小圈圈裡取重疊,只會得到更小的圈圈。最多人聽過的〈那些事情是真的有意思嗎〉,歌詞卻無視一切,瘋狂地diss自己與聽眾,有種輕快的自暴自棄感。

它不是怪物,而是我們的一部分:《福島50英雄》
它不是怪物,而是我們的一部分:《福島50英雄》

2020/07/11

Lizard

《福島50英雄》是一部典型的災難片,講述311地震引起的大海嘯引發前所未有的核電廠危機,從上層官僚到一線人員,再到一線人員們的家屬與得離開家園的當地人,都不約而同被迫重新想起自然深不可測的龐大力量。這股龐大力量可以將日本徹底毀滅,而人們卻只能在未知中匍匐前行,盡力祈禱這股力量重新回到掌控之中。

太空人阿姆斯壯回信給陰謀論者:「你幹嘛不上網去查?」
太空人阿姆斯壯回信給陰謀論者:「你幹嘛不上網去查?」

2020/07/10

Mumu Dylan

「登陸月球沒發生過」一直是甚囂塵上的陰謀論,首批登月的太空人多年來也常接獲陰謀論者的信件騷擾。20年前,一名企圖「揭穿真相」的陰謀論者寫信給尼爾‧阿姆斯壯,指控他配合演出「偽造的登月計畫」愚弄全世界,阿姆斯壯則不失風度又充滿戰力的回信給對方。

辛西亞‧嘉瑞特:難道不是每個黑人的生命都有價值嗎?
辛西亞‧嘉瑞特:難道不是每個黑人的生命都有價值嗎?

2020/07/09

Mumu Dylan

畢業於牛津大學的節目主持人辛西亞‧嘉瑞特同時也是一位黑人女性,她投書媒體指出,警察謀殺黑人確實有問題,但黑人還有另一個重要的問題:從比例上來說,黑人更可能被另一名黑人殺死,而且可能性遠高於遭到警察誤殺(或謀殺)。黑人社群的犯罪率與暴力同樣值得正視,但從來沒有一場運動弔念那些死於黑人同胞之手的黑人,他們的死亡彷彿是隱形的。然而,這個值得探討與改變的事實,卻成為黑人社群內無法言說的羞恥。

她們不是龐德女郎,她們就是龐德本人:《D-Day女孩》
她們不是龐德女郎,她們就是龐德本人:《D-Day女孩》

2020/07/08

MPlus Book Preview

安德莉.波瑞爾中尉學習在清晨的粉紅色朝霞中降落。和六萬名在戰爭中降落到敵營的盟軍傘兵一樣,二十二歲的她來到曼徹斯特附近、皇家空軍基地環型路一號的傘兵訓練學校受訓。這門課程的設計,是專門解釋升力、重力、推力與阻力之間的物理關係。她戴著頭盔,穿著男性剪裁的連身跳傘裝,站上跳台,暫停一下。底下的男人們在看,他們也等著爬上塔,學習像她一樣大膽。教官讓女士優先是一種把戲。沒有哪個男人會接受自己不如女人。

疏離式的崩塌美學:《她房間裡的雲》
疏離式的崩塌美學:《她房間裡的雲》

2020/07/08

劉文翼

《她房間裡的雲》講述現代人在生活與心靈上疏離,實則也一刀畫開現代人內心空虛,急需在生活、朋友、家庭、愛情尋求認同的內心活動。鄭陸心源將自身對現在都市男女的隱微觀察、行為下的心靈荒蕪與脆弱,藉由趙木子在城市裡的行旅足跡,一筆又一筆的,坦率且赤裸的描繪而出。

有力量卻不實現正義的人同樣有罪:《戰爭中的鬼故事》
有力量卻不實現正義的人同樣有罪:《戰爭中的鬼故事》

2020/07/08

Lizard

你會逐漸發現《戰爭中的鬼故事》比起個人,更關注現實政治的脈絡,那種現在好萊塢比較不青睞的,談論世界強權應該對抗邪惡到底的二元對抗。即便是今年初同樣談論戰爭的《1917》,導演也將主力放在放大戰爭士兵的壓力上,透過與傳信兵同行,我們感到更多的是戰爭對於人的消磨。而《戰爭中的鬼故事》除了展現士兵的精神狀態外,也隱約批判著對邪惡的軟弱導致了揮之不去的愧疚,有別於好萊塢當前對反戰題材或者是種族性別階級議題的青睞,《戰爭中的鬼故事》關注的是無辜者受害後有力者的自我譴責。

不訴求對身障者的憐憫,因為憐憫是最遙遠的感情:《最瘋狂的旅程》
不訴求對身障者的憐憫,因為憐憫是最遙遠的感情:《最瘋狂的旅程》

2020/07/07

Lizard

《最瘋狂的旅程》不訴求觀眾對身障者的憐憫,因為憐憫是最遙遠的感情,而是透過身障者們為了性、為了尊嚴,使勁克服內外障礙導致的各種荒唐情節,讓我們開懷大笑之餘,也為他們的堅定意志深深感動。電影改編自2011年的西班牙同名電影,而同名電影改編自阿斯塔‧菲爾普特的真實經歷,曾與朋友踏上旅程的他並不希望身障人士有什麼特權,而是希望身障人士的性慾望與一般人一樣被平等對待,能夠有雲雨之樂,而不受他人白眼。

大衛‧林區的噩夢存在主義短片《兔子》
大衛‧林區的噩夢存在主義短片《兔子》

2020/07/07

Mumu Dylan

知名導演大衛‧林區因為武漢肺炎自我隔離的很煩悶,不僅開始每天錄製自己播報的《天氣預報》,還開始上傳過去一系列實驗性質的作品,包括有點毛骨悚然的「情景喜劇」——《兔子》。

如何逼兩千萬人下線:《牆國誌》
如何逼兩千萬人下線:《牆國誌》

2020/07/06

MPlus Book Preview

像新疆這樣位於中國境內的孤立地區,要切斷其網路連線相當容易,只需要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區區幾個工程師,藉IP位址界定國內區域,關閉為該區域承運網路流量的服務即可。只要幾個步驟,就能切斷超過兩千萬人的網路,幾分鐘內就完成了。一個中國部落客的黑色玩笑開得好:「新疆終於獨立了,至少在一個方面獨立了——新疆從網際網路獨立了。」

1870年,還沒那麼超級的《狐狸先生》
1870年,還沒那麼超級的《狐狸先生》

2020/07/06

Mumu Dylan

魏斯‧安德森的電影《超級狐狸先生》改編自1970年英國作家羅爾德‧達爾,同時也是《巧克力冒險工廠》作者的同名兒童小說,但《超級狐狸先生》小說其實還有更早的來源,那就是1870年的民間故事繪本,講述了肚子餓的狐狸先生為家人準備晚餐的過程。

《被遺忘的人生》:我們在同一個城市裡不斷錯過
《被遺忘的人生》:我們在同一個城市裡不斷錯過

2020/07/04

瓦西里莎

《被遺忘的人生》是巴西導演凱里.阿努茲的第六部長片作品,將1950年代巴西女性群像,濃縮於一對失散姐妹的一生。本片開頭即隱喻了這對姐妹後來的分別,姐姐姬達與妹妹尤莉絲在叢林中呼喊彼此,卻是只聞其聲不見其人,屬於南美的明豔色彩遍佈全片,16釐米膠卷固著了時光,她們的人生在這夢幻卻也殘酷的里約熱內盧流逝著。

追溯記憶的兩種方式:《被遺忘的人生》、《鳥是海與樹的孩子》
追溯記憶的兩種方式:《被遺忘的人生》、《鳥是海與樹的孩子》

2020/07/04

Theatai

何謂已逝?如果說《鳥是海與樹的孩子》是透過女性的凝視來回望,那麼《被遺忘的人生》就是透過女性的拼搏來重建,他們在形式上彼此完整,自傳式的追溯與寫實式的側寫互為表裡,他們皆在對抗遺忘,奮力對抗人的第二次死亡。

反孟德爾法則的挑剔卵子
反孟德爾法則的挑剔卵子

2020/07/03

愛科學

長久以來,科學家一直認為成功授精的精子身份很隨機,而卵子則是被動地等待著。但卵子並不是靜靜地等待精子游泳比賽冠軍跑來,而是會自己篩調它不喜歡的精子。

黑洞的聲音是降B音
黑洞的聲音是降B音

2020/07/02

Mumu Dylan

英國天文學家在遙遠的星系團發現了一個會發聲的黑洞。在監聽過程中,天文學家不僅聽見了人類探測宇宙物體所發出的最低聲波,而且還發現關於宇宙中最大結構「星系團」形成的重要線索。

看似寫賽馬的一生,實則更寫人性:宮本輝《優駿》
看似寫賽馬的一生,實則更寫人性:宮本輝《優駿》

2020/07/01

廢文青

宮本輝不同於往昔閱讀過的日本文學家作品,他筆下人物帶有豐沛生命力,在他的作品裡沒有一個扎扎實實的壞人,為惡也是命運齒輪推動下的不得不。宮本輝不帶批判的淡筆勾勒下,每個角色皆散發愛與希望的光輝,讀著讀著都會覺得宮本輝所書寫的一切太美好,美好的讓人捨不得故事結束。宮本輝筆下刻畫的就是這樣無限溫柔的世界。

為何我的女兒偏偏會喜歡女人呢?《關於女兒》
為何我的女兒偏偏會喜歡女人呢?《關於女兒》

2020/07/01

廢文青

《關於女兒》看似寫女兒,實則寫得是母親。從前我們閱讀過各式各樣的文學作品,透過許許多多女兒的眼,去觀看她們的母親。但我們少有機會用母親的眼去檢視變質的親子關係,傳統保守的母親如何面對女兒的出櫃,《關於女兒》這本書刀刀入骨的刻畫出母親的掙扎,輾轉反側的痛苦,親子間期望與價值觀的落差;還有母女間的爭執、衝突與攻防。

《節慶與預感》:光彩奪目的舞台背後是隱隱閃耀的生活
《節慶與預感》:光彩奪目的舞台背後是隱隱閃耀的生活

2020/07/01

廖家儀

《蜜蜂與遠雷》一如眾人盛讚地好看,看完時卻總有種搔不到癢處的微妙感受。恩田陸是寫故事的天才,將音樂以文字描繪出來,讓不懂古典音樂的我彷彿也能夠探觸到身處音樂世界的人們,他們心中的那一片風景(儘管可能僅是一隅)。然而,閱畢讚嘆之餘,卻少了一些感動的餘韻。可能因為這部作品的主角們多數都是天才,而我是個凡人吧。慶幸的是,還有《節慶與預感》這本番外短篇集,彌補了這份小小的失落。

《台灣有個好萊塢》,卻從未有過百老匯?
《台灣有個好萊塢》,卻從未有過百老匯?

2020/06/30

黃茵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台灣或許曾經有過好萊塢,卻從未存在百老匯。究其遠因,或許可以從1943年的台語音樂劇《閹雞》開始講起。《閹雞》由號稱「台灣第一位劇作家」的林摶秋改編張文環同名小說成為舞臺劇,呂泉生配樂,畫家楊三郎為劇場設計在永樂座首演。劇中採納改寫了三首地方民謠:〈丟丟銅仔〉、〈六月田水〉、〈一隻鳥仔哮啾啾〉,這三首歌旋即被禁。從《閹雞》之後,台語音樂劇環境只有更困難。很長一段時間,台語音樂被認為悲情、低俗、「過於日本化」,學校內嚴格禁止說「方言」,包括原住民語、客家話跟台語。台灣的語言遭到斷根,原本日治時期已有的台語羅馬字書面語也遭到藐視。在語言被斷、音樂被貶低的狀況下,台語音樂劇已成遠去的夢想。

步行的終結,與美國人為此付出的代價
步行的終結,與美國人為此付出的代價

2020/06/30

Mumu Dylan

現代人沒有車子就像沒有腳,開車文化與公路電影似乎是美國人的浪漫,但美國聞名世界的健康問題卻可能與此有關。人類演化到以每小時三英里的速度步行,我們的祖先自在地呼吸邁進,空出雙手尋找食物與陰涼舒適的地方,而獲得健康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走路。

站對角度,早婚大媽也能成為街坊楷模:《琳恩與露西》
站對角度,早婚大媽也能成為街坊楷模:《琳恩與露西》

2020/06/29

Lizard

向來沒有融入過主流社群的琳恩發現自己首次有機會扭轉自己人生後,便從對露西最溫柔的人變成最冷酷的人。這僅僅是擁抱價值與觀點的轉換,便使得琳恩改頭換面,甚至連會逛成人交友網站的老公都正視起自己的魅力。而曾經在學生時期叫她「母豬」的同學兼老闆都幫她改變髮型,這是她渴求卻不敢想像的生活。當她得到這些時,她再也不看昔日好友露西一眼。

彼得‧戈登:宿命論者馬克斯韋伯
彼得‧戈登:宿命論者馬克斯韋伯

2020/06/29

Mumu Dylan

對韋伯來說,喀爾文派的微小改動產生了戲劇性的效果。新教允許信徒投身世俗的活動,而資本主義企業家可以看到他們的行為具有精神意義。正如韋伯指出,這種行為有一些不理性之處:它要求人們自願推遲滿足自己,自願為不確定的未來儲蓄與投資。但正是新教文化的宗教倫理為商業活動賦予了更高的意義。顯然,這個理論沒有因果關係,而是說明了一種「選擇性契合」:資本主義和新教在歷史上獨立發展,但結合在一起時形成了特殊且強大的關係,共同改變了現代世界。

太空的未來是女人的
太空的未來是女人的

2020/06/25

Mumu Dylan

全世界目前有566人到過太空,其中只有65人(約11.5%)為女性,儘管人類已經在太空航行近60年,但女性仍有許多未能達成的「第一次」。太空領域的性別數據有著巨大的缺口,關於微重力對女性身體影響的研究遠少於對男性的研究。然而,從很多方面來說女性都是理想的太空人,因為在微重力環境下,體力與身高並不是優勢。女性消耗的食物與氧氣更少,藉由限制飲食更容易維持體重,產生更少的廢物,就像莎莉‧萊德所說:「無重力狀態是最好的平衡器。」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最新文章最新文章
主題總覽主題總覽
成為粉絲
在IG上追蹤
RSS訂閱
合作提案
贊助我們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