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暨全國評論文學獎】鍾岳明:電影評審意見

此投稿者要在茫茫影海中,挑出自己最有感觸、也最有把握的電影做評析,往往能反映一個時代關注的焦點。

 

文|鍾岳明(鏡週刊人物採訪記者,第二屆青少年暨全國評論文學獎電影類評審委員)  

 

  週末夜,點開MPlus寄來的最終評審榜單,我的心情也像投稿者一樣忐忑。

 

  先說明一下「青少年暨全國評論文學獎」的評選規則。五位評審委員先各自閱卷,選出自己的「首獎」和「佳作」數篇,若有優劣排序亦可備註說明,作為加權計分,再依評審委員評選成績的最大公約數,歸納出最終評審結果。

 

  就我所知,台灣多數獎項是以評審團來決定榜單。先召集評審委員,經過審稿、投票、討論等過程,或許當中聲望高或較資深者,說話有份量,或拉票,改變評選結果。但「青少年暨全國評論文學獎」在評選期間,並未公開評審委員姓名,評委間無法討論,互相影響,只能各憑喜好列出心中排名。

 

  這種作法的優點是,能反映多數影評喜好與品味的最大交集,也是相對公平的作法;缺點是無法透過討論得知評審間不同的觀點,往往會犧牲掉風格強烈、反應兩極的作品。對我而言,則有一種等待放榜的樂趣(煎熬?),期待心中的最佳影評能榮登首獎,也好奇未被自己選中的獲獎作品,自己是否忽略了什麼。

 

  第二屆評論文學獎,包括首度設立的「非青少年組」和「青少年組」,共有六位獲獎者,這次評審共識高,多有交集,六件得獎作品中,僅有一件,未被我列入候選名單。

 

  我認為評論文學獎的特色之一,是不限寫作格式,讓稿件風貌多元,也增加評選難度。論文形式、心得感想、內幕解析、史料補充等,放在不同位置上看,都有一定可讀性和娛樂性,也能看出每位投稿者對於「優良影評」的想像。

 

  特色之二,是只有「建議影單」,不限投稿評論的電影作品。因此投稿者要在茫茫影海中,挑出自己最有感觸、也最有把握的電影做評析,往往能反映一個時代關注的焦點。去年最多投稿作品評論的電影是《楚門的世界》,今年是《寄生上流》,計有五篇,可見階級議題和貧富差距,是許多人的共感。看一場總統大選,有人光喊「庶民」當口號,就能逼退首富得分,可見一斑。

 

  今年「青少年組」投稿量銳減,但水準普遍提升,首獎即是《寄生上流》。作者仔細析論電影中的各種象徵意義:空間、石頭和(階級)界線,再回應多數人對電影的批評:誰貧窮誰富有?誰好人誰壞人?最後用同理心抹除所有階級界線和社會標準,觀點翻轉令人驚艷。

 

  佳選的《十年》作者文筆精練,文章前半用寥寥數段文字,透析劇情寓意,深入了解創作者意圖,筆焦可遠可近;後半段拉高格局,申論政治與藝術的距離,創作者的理想與資源的妥協,雖有批評也有同情,最後拉回現實脈絡,似寄寓對香港反送中運動最大的同情,是我心中首選。

 

  另篇佳選《樂來樂愛你》,縱向梳理歌舞片歷史,推論導演對好萊塢黃金年代的緬懷,和當今影視產業的失落;再橫向比較以「選擇」為主題的電影,還能在電影技術面向,仔細分析剪接、鏡位、場面調度、色彩、音樂,甚至是打光,堪稱關照最全面,析論最立體。其他遺珠之作還有:《全面啟動》、《并:控制》,和《我的巴黎舅舅》。

 

  「非青少年組」的水準,較「青少年組」更為平均。首獎的《莉茲與青鳥》,用極細膩的文字分析這部動畫小品,作者解構並翻轉電影中二元對立的設定,延伸出更多視角,層層推進探討「愛的形式」,也將電影中愛的圓滿詮釋到電影與觀眾的關係,極為精彩。我卻在此刻想起,《莉茲與青鳥》近半數工作人員,在今年七月的「京阿尼」縱火案中離世,令人遺憾。

 

  佳選的《燃燒烈愛》本是一部晦澀的電影,作者細緻解析其中的象徵喻意,連結到韓國社會中貧富懸殊、階級對立,和性別困境等現況,再提出質疑與反省,是一篇好看的影評。《我們》則是一部有荒謬元素的驚悚片,透過大量符號意有所指,作者另闢蹊徑,反省了本尊/複製人、地上/地下、主體/他者的界線,將電影歸結為平權電影。

 

  影評特別獎的《風流教師霹靂妹》,作者專注在角色分析,深刻挖掘其間的權力流動關係,讓這部以校園喜劇包裝的政治諷刺電影,趣味橫生。其他的遺珠之作,還有《口白人生》、《鳥人》、《海上鋼琴師》、《小丑》,皆有值得佳許之處。

 

  套句村上春樹的話,所謂完美的影評並不存在,就像完美的絕望並不存在一樣。得獎與否,差之毫米,不必絕望,明年再來。

 

 

更多本次比賽資訊請見活動官網:

MPLUS全國青少年評論文學獎-Taiwan Review Awards

既然您在這裡… 您知道MPlus這些年來一直都是非營利網站嗎?我們秉持「思想自由」與「價值共享」的信念,希望打造一個不受商業操控、專注在讀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認同我們正在努力呈現的觀點,請您點擊以下的贊助連結。只要新台幣50元,您就可以支持我們,而且只需要您一分鐘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