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也非一月之河:里約的形成

耶穌會教士費爾南‧卡丹曾讚嘆里約「這裡彷彿是被世界上最偉大的畫家和建築師──我們的上帝設計打造而成。」

  今年奧運的主辦城市里約熱內盧(Rio de Janeiro),其城市名稱意為「一月的河」。2009年她與多個城市競爭後,終於確定獲得2016年奧運舉辦權;而五百多年前,十六世紀的葡萄牙和法國也曾經在此地激烈的爭奪控制權。

 

  1584年,耶穌會教士費爾南‧卡丹(Fernão Cardim)抵達里約看見當地景觀地貌,不禁讚嘆說道:「這裡彷彿是被世界上最偉大的畫家和建築師──我們的上帝設計打造而成。」以編木籐夾泥建造的棚屋集群,圍繞在瓜納巴拉灣西岸的據點旁,而這座有如原始社會的簡陋城市,僅有約750人居住。

 

  此時的里約熱內盧距離成為巴西主要城市還有很長一段時間,然而他的形成過程卻是全球性的事件。她涵蓋了兩個文明之間的競爭,包括宗教戰爭、爭奪資源及橫越海洋的大遷徙;她標誌著西半球最早的帝國殖民擴張競爭,並形塑出往後的世界歷史。

 

里約熱內盧所在的瓜納巴拉灣,界於馬爾山脈與大西洋之間。

 

  歐洲人開始定居在瓜納巴拉灣周圍始於1555年,大約是葡萄牙人首次踏上這塊土地的55年後。在馬爾山脈與大西洋之間的瓜納巴拉灣,從新石器時代開始便已經被圖皮人(Tupi)佔據了數世紀。圖皮人是分散在巴西各地的原住民,不同規模大小的部落都靠著捕魚和狩獵生存,是個毫不在意赤身露體的半遊牧民族。

 

  跟隨第一艘造訪巴西的葡萄牙艦隊的航海家佩羅‧卡明哈(Pero Vaz de Caminha),在1500年致信給國王曼紐一世(King Manuel I)時提到:「他們看起來是如此天真單純,任何我們期望賦予的印記都能很容易地印上。」雖然卡明哈在信中讚揚了巴西的「地廣人稀」,但葡萄牙人對她並不是立刻產生興趣。根據1494年教皇亞歷山大六世調解兩大航海強國,西班牙帝國和葡萄牙帝國瓜分新世界規則所簽訂的《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Treaty of Tordesillas)內容,巴西海岸線確實屬於葡萄牙。

 

  對葡萄牙人來說,巴西最吸引他們的是沿大西洋海岸生長的巴西木,它類似於亞洲的蘇木,也能製造出高貴誘人的紅色染料。葡萄牙皇室很快地奪走了進口巴西木的壟斷地位。由於這些茂密豐富地樹木沿著海岸生長,這讓葡萄牙能夠沿線派遣船隻開採原木,而不必在當地定居。而在此之前,巴西出口的東西只有像鸚鵡、猴子和罕見原生物種,這種僅供王公貴族賞玩的裝飾品。

 

1555年法國人Guillaume le Testu繪製的巴西地圖。

 

  導致葡萄牙人在巴西建立根據地的原因是由於其他國家的競爭,其中最主要是因為法國人不斷劫掠其海岸資源,才使葡萄牙開始重視巴西。1510年代開始,許多來自法國布列塔尼和諾曼第的水手紛紛造訪巴西收集木材,他們用飾品、金屬工具和武器換取當地原住民的勞動力。而到了1520年代這類活動逐漸增加:光是1529年的上半年,就有大約兩百噸的巴西木材運到了法國的翁夫勒港。隨著時間推移,法國商人也開始出口像巴西胡椒木這類植物。雖然原則上這類航程都屬於私人經營,但法國皇室對此事也有些顧慮和不安,畢竟他們從未承認過《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的合法性。

 

  隨著法國人在巴西的商業活動變得更加明目張膽,葡萄牙人也採取了應變措施,葡萄牙皇室呼籲法國國王法蘭索瓦一世(François I)阻止國民侵佔,並在巴西海岸線派遣巡邏船取締。最著名的是馬丁‧阿方索‧德‧索薩(Martim Afonso de Sousa)在1530至1532年間所率領的巡邏隊,他們不但登陸建立了巴西第一座城鎮「聖維森特」,還上岸向內陸勘察了七百多公里,最後在接近巴拉圭河附近發現了黃金和白銀。船隊在離開後向葡萄牙國王約翰三世(João III)匯報了探勘結果。

 

十六世紀所繪製的「美洲的巴西人」。

 

  阿方索遠征內陸的行動讓巴西進入了新的階段:歐洲人從海洋爭奪到大陸的轉變。1532年約翰三世採取了殖民計劃,透過發放領土鼓勵葡萄牙人前往巴西淘金;而為了鞏固經濟和政治力量,葡萄牙人粗略且未考慮現實地貌將土地劃分為十五條橫線:每條廣度約為240公里,從海岸線延伸到不確定的內陸地區。這些區塊被分配給十二名受資助的臣子、軍人和探險家治理。而儘管葡萄牙人極力保護自身利益,但殺頭賺錢的生意總有人做,法國船隻仍不斷前來搶奪木材。

 

  法國的競爭導致巴西木在歐洲市場上價格下跌,進而影響皇室收入。因此葡萄牙國王於1548年派遣了托梅‧德‧索沙(Tomé de Sousa)前來擔任首任皇家總督,建立設防城市以打壓當地起義和驅逐外來「海盜」。

 

  而法國商人也不甘示弱聯合了圖皮南巴(Tupinambá)部落,該部落佔據了瓜納巴拉灣及周邊許多地區,法國人與他們建立了良好的貿易關係:法國人需要開採巴西木的勞動力,而圖皮南巴人則希望藉由歐洲先進的武器裝備,擊敗鄰近的敵對部落。1555年,法國探險家尼古拉‧迪朗‧德維蓋尼翁(Nicolas de Villegagnon)在瓜納巴拉灣中部為同胞建立了一個法國殖民地,雖然法國國王亨利二世(Henri II)沒有公開支持他們的行動,但私下提供了兩艘船和一萬名特赦囚犯加入他們。

 

里約熱內盧建立於1565年3月1日。

 

  法國建立在里約的殖民地觸怒了葡萄牙,約翰三世更派遣使者向亨利二世抗議,但由於雙方宗教不同(葡萄牙信奉天主教,而法國信奉新教)和日益加劇的利益衝突,矛盾始終無法解決。終於,1556年葡萄牙國王將里約的皇家總督換成了門第沙(Mem de Sá),他耗費整整九年時間才透過武力解決紛爭,並實際控制了整個瓜納巴拉灣。

 

  門第沙於1568年5月離開里約熱內盧,並將皇家總督的位置留給了表親薩爾瓦多‧科雷亞(Salvador Correia)。他離開時斷言今後此地將會是「和平與寧靜」,而這個說法的確印證了絕大部分的情況:雖然法國和圖皮南巴仍在卡布弗里烏駐紮直到1574年,但里約再也沒有受到嚴重的威脅。接任的科雷亞則在短短幾年內於戈韋納多島建立了莊園,開始生產和培養食糖產業。1570年代,里約熱內盧短暫地成為整個巴西南部的首都;而兩個世紀後,她再次獲得同等的地位。

 

  1808年葡萄牙遭到拿破崙入侵,約翰六世便將王室遷至巴西,而里約也升格為葡萄牙帝國的首都;1821年約翰六世應國會要求趕回葡萄牙,並留下兒子佩德羅(Pedro I of Brazil)作為巴西攝政王。而佩德羅在當地人民的擁戴下,便領導了巴西踏上獨立之路。最終在1822年正式加冕為巴西皇帝,此後脫離殖民完全獨立於葡萄牙。

 

佩德羅一世領導了巴西獨立。圖為1831年4月7號他遞出退位信的畫像。

 

 

 

圖片出處

WikipediaHistory TodayRyanMBevan@Flickr

既然您在這裡… 您知道MPlus這些年來一直都是非營利網站嗎?我們秉持「思想自由」與「價值共享」的信念,希望打造一個不受商業操控、專注在讀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認同我們正在努力呈現的觀點,請您點擊以下的贊助連結。只要新台幣50元,您就可以支持我們,而且只需要您一分鐘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