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乞丐時代:什麼都可以來群募

茱蒂絲‧紐曼寫道:「曾經有段時間,當我們有需求也有慾望時,能分辨它們之間的差異。但現在呢?我不敢這麼肯定了。」

 

 

  美國名記者茱蒂絲‧紐曼(Judith Newman)觀察近年來引發熱議的群眾募資現象,寫下了她的看法和其中令人詬病的問題;茱蒂絲‧紐曼所提及的個人募資網站「GoFoundMe」和「YouCaring」,與一般我們所熟知的「Kickstarter」募資平台不全然相同。前者著重在個人計劃或生活方面的提案,除了沒有時間限制和金額上限,更沒有針對該目標正當性的限制;後者則著重在科技研發或專案性質的提案,通常具有完整具體的規劃和時程,金額及時間都受到限制。

 

  茱蒂絲‧紐曼的一個朋友對她抱怨說道:「今天一早醒來,我就被四個人問到,要不要在各不同的四個群眾募資平台上資助他們。其中一個人是即將舉辦婚禮的前保姆,他只告訴我可以在平台上把禮金給他,卻沒有邀請我參加婚禮。」

 

  在舊金山開裱框店的老闆海蒂‧諾都(Heidi Knodle)表示:「我會把錢捐給真正的慈善機構:醫學研究、學校基金或紅十字會等等。我已經厭倦人們要我資助他們休假、辦婚禮或是大學學費。」而犯罪小說作家馬克·埃布納(Mark Ebner)的電子信箱裡,則塞滿了各式各樣尋求資金的信件,他總結這樣的現象說:「在網路上乞討,已經變成一種新的經濟模式。」

 

群眾募資的概念是近幾年來盛行的募資型態。

 

  茱蒂絲‧紐曼本來以為他的朋友都在誇大其辭,但她實際造訪「GoFoundMe」及「YouCaring」的網站後發現,真的有許多需要幫助的人們:有些人的家園因為自然災害被破壞殆盡,需要資金重建;或是沒有醫療保險的罕見疾病患者,必須負擔高額的醫療費用;失去雙親的孩子,試著籌錢以支付父母的葬禮費用;父母患有重病的孩童,想一圓去迪士尼樂園的夢想;寵物生病卻負擔不起獸醫費用的人。

 

  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很多不同類型的募資者。

 

  其中一名女性已經成功地減輕了體重,但卻向朋友又借了八萬元去做雷射皮膚緊緻手術;還有一個女孩希望能募得兩萬元,為了實現她的「個人成長之旅」。茱蒂絲‧紐曼認為,雖然她要求的金額沒有很多,但是她已經夠美了,為什麼不把自己「成長」為模特兒,來賺取這些錢呢?

 

  接下來,還有更多光怪陸離請求資助的需求。

 

  像是一位母親希望能募得孩子上花式溜冰課程的贊助,原因是她才剛裝修完廚房;一名居住在紐約的男子,要為藝術家、作家和音樂家在他家的後院舉辦派對,他希望群眾能贊助資金以購買發電機;某個傢伙想買一台全新的Macbook,只因為有人把飲料潑到了他的筆電上;一個女人想要六十萬元做整容手術,因為她生完孩子後體型被朋友議論。

 

  或是著名的情色片導演Larry Paciotti(變裝皇后Chi Chi LaRue)最近的募資頁面,他想要募得120萬元以延長他待在勒戒中心的時間。網站上一名自稱沒有打算捐款的人,在這個募資頁面寫下:「惡劣的濫用名氣,Larry明明就擁有充足的個人資源,足以自己支付這筆費用。」

 

個人募資網站「GoFoundMe」上,充滿各種類型和目標的募資提案。

 

  研究像是Indiegogo和Kickstarter這類線上募資網站的華頓商學院助理教授伊森‧莫利克(Ethan Mollick)解釋:「如果你只是將募資看做資金籌措的一種手段,那可就看錯重點了。」

 

  他接著說道:「令人驚訝的是,在一個以現金報酬為基礎的募資提案中,金錢往往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人們利用Kickstarter或是Indiegogo這類的募資平台,不只是為了得到專案所需的金錢,而是要藉此衡量提案是否有人注意,才能建立一個社群,並得到大眾重視。雖然沒有人認真地研究過個人募資網站,但我猜那裡也存在同樣的道理。」伊森‧莫利克教授認為,比起獲得金錢,個人網站實際上希望得到更多的關注。

 

  茱蒂絲‧紐曼在最後寫道:「曾經有段時間,當我們有需求也有慾望時,能分辨它們之間的差異。但現在呢?我不敢這麼肯定了。」

 

 

 

圖片出處

Chicago TribuneNew York TimesGofundme

 

分享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