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製造流行偶像:《音樂重工》(The Song Machine,2015)

《紐約客》雜誌特約撰稿人約翰‧西布魯克所寫的《音樂重工:金曲工廠內幕》,毫無保留揭露他所知的音樂產業核心秘密。

 

 

編譯|Mumu Dylan

 

  除非你是在音樂產業工作,或是緊密地關注音樂消息,不然很可能你永遠都不會聽過勞倫‧克里斯蒂(Lauren Christy)這個名字,她是音樂創作團隊「The Matrix」的一員。2003年她曾因為《滾石雜誌》的採訪引起譁然,她在採訪中提到The Matrix和流行偶像艾薇兒(Avril Lavigne)曾共同寫作的歌曲〈Complicated〉、〈Sk8er Boi〉和〈I'm With You〉,這三首歌是艾薇兒在《Let Go》專輯中最紅的幾首金曲,而且銷售超過兩千萬張。

 

  克里斯蒂說:「艾薇兒會來唱幾句旋律,然後改一些歌詞,像是在〈Complicated〉裡,她不想用『脫掉你愚蠢的衣服』而是改成『校園制服』。」而艾薇兒在英國的《每日鏡報》上反擊說:「那些流言蜚語並不正確。我是一名創作者,而且我並不欣賞別人試圖想從我這拿走作者的署名。」

 

  克里斯蒂承認,創作歌手竟然和別人合寫歌曲,顯然是個不可饒恕的罪過。你原本以為這些創作歌手全都是自己寫歌,但如果她的說法戳破了你的幻想泡泡,也許你該閱讀這本書:《紐約客》雜誌特約撰稿人約翰‧西布魯克(John Seabrook)所寫的《音樂重工:金曲工廠內幕》(The Song Machine: Inside the Hit Factory),毫無保留揭露他所知的音樂產業核心秘密。

 

  所以,事實是這樣:即使是泰勒絲(Taylor Swift)或蕾哈娜(Rihanna)這類經常參與自己專輯創作的巨星,她們也會與業界一些專門寫歌的團隊合作。像The Matrix、Dr. Luke、Timbaland與馬克斯‧馬丁(Max Martin),或是Ester Dean這樣的作詞人,他們都在「音樂生產」中佔有一席之地。

 

瑞典DJ兼製作人的Denniz Pop,在1990年代中期開發出一種名為「音軌與鉤子」的高度專業化製作過程。

 

  雖然樣本唱片(Demo model;由創作者錄製的歌曲初稿,經過經紀人與藝人貨比三家後,才會在錄音室由藝人重新錄製)在1960年代就已經出現,但一群來自瑞典的詞曲作者與製作人,在1990年代中期重新設計了它的作業流程。DJ兼製作人的Denniz Pop,開發出一種名為「音軌與鉤子」(track and hook)的高度專業化製作過程:他們會生產幾十種歌曲版本,再將每首歌的前奏、副歌和橋段(intro、chorus、bridge)不斷重新排列組合,直到他們得到完成的「音軌」。接著一個被稱為「Topliner」的歌詞專家會走進錄音室填寫歌詞,這就是所謂的「鉤子」。(hook;顧名思義就是最容易抓住聽者的部件)

 

  短短幾年之間,由於兩股勢不可擋的力量(美國電台整合至大型的國家聯播網與瑞典金曲製作人馬克斯‧馬丁)改變了流行音樂圈。清晰頻道通信公司(Clear Channel現已改名為iHeartMedia)與無限廣播公司(Infinity Broadcasting)建立了橫跨美國東西岸的地方電台,並精簡其電台播放清單的製程,而這些播放清單開始大量地收錄馬克斯‧馬丁所製作的歌曲。


  1994年馬克斯‧馬丁所屬的樂團解散,他搖身一變成為音樂製作人,並寫了新好男孩(Backstreet Boys)的〈We've Got It Goin' On〉這首歌,這首歌雖然從來沒有出現在美國音樂排行榜上,但在歐洲卻十分受歡迎。

 

  西布魯克寫道:「這首歌融合了ABBA的流行和弦與脈絡、Denniz Pop的歌曲結構與力道、八O年代搖滾舞台上的大合唱團,和九O年代初美國R&B的流暢律動。」馬克斯花了三年的時間,將它們融入一首接一首的流行金曲中:新好男孩的〈Quit Playing Games (With My Heart)〉、蘿蘋(Robyn)的〈Show Me Love〉、超級男孩('N Sync)的〈I Want You Back〉和小甜甜布蘭妮(Britney Spears)的〈... Baby One More Time〉。

 

1994年馬克斯‧馬丁所屬的樂團解散,他搖身一變成為音樂製作人,十多年來寫下多首流行金曲。

 

  近年來,創作者和製作人將「音軌與鉤子」的生產模式轉變成像夏令營和快速約會般的製程,他們拿著音樂素材組裝與變化來為特定歌手寫歌,然後就可以坐等退休了。2007年蕾哈娜的金曲〈Umbrella〉就是進入Dean、Ne-Yo和Stargate這群頂級寫手和製作人的營隊所生產出來的;2010年蕾哈娜在告示牌單曲連續蟬聯五週的冠軍單曲〈Rude Boy〉,同樣是在這個夏令營孵化出來的。

 

  《音樂重工》這本書雖有明確的立場,但在它問世前的兩年間,音樂產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們從西布魯克所寫關於Spotify的那篇文章中,可以找到數位音樂造成傳統音樂產業劇變的線索,他寫道:「也許需要幾年的時間才能完全轉變成新的模式。但隨著CD的銷售數字連年下降,串流音樂將領導音樂產業的變革,已經是現在進行式了。」

 

  另外,雖然西布魯克在此書中,將馬克斯‧馬丁在九O年代的斯德哥爾摩與好萊塢描寫得非常出色,但他並沒有注意到他在過去的幾年內,生產帶有嘻哈與R&B色彩的流行音樂也獲得了佳績,其中包括四首冠軍金曲,堪稱2015年葛萊美獎的最佳生產者。

 

 

書籍資訊

書名:《音樂重工:金曲工廠內幕》(The Song Machine: Inside the Hit Factory

作者:John Seabrook

出版:W. W. Norton & Company

時間:2015

 

參考報導:Chicago Tribune

 

既然您在這裡… 您知道MPlus這些年來一直都是非營利網站嗎?我們秉持「思想自由」與「價值共享」的信念,希望打造一個不受商業操控、專注在讀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認同我們正在努力呈現的觀點,請您點擊以下的贊助連結。只要新台幣50元,您就可以支持我們,而且只需要您一分鐘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