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專欄

  • 搖滾世代
  • 影集共和國
  • 愛科學
  • 公開說名書
  • 詩通訊
  • 樂手巢
  • 地圖會說話
  • 伊斯塔的房間
長頸鹿的顏色決定牠的社會地位

2020/04/02 10:00

愛科學

澳洲的新研究表明,雄性長頸鹿的顏色揭示了牠們的行為與社會地位:與顏色淺的長頸鹿相比,顏色深的長頸鹿具有更高的社會地位,但行為也更孤僻。此外,長頸鹿的顏色不僅是一種基於年齡的特徵,還可能是一種第二性徵,與獅子鬃毛的功能類似。

我呼吸,想停止說話:烏克蘭電音民謠樂團ONUKA

2020/04/01 10:00

搖滾世代

在過去一年中,烏克蘭民族電音樂團Onuka在國內和歐洲都取得了成功,她們的專輯《Vidlik》已經登上10個國家的音樂排行榜。不過,主唱娜塔‧斯琴科的最大成就或許是將烏克蘭傳統與現代電子音樂結合,她們不僅使用民族風的唱腔,還大量使用烏克蘭傳統樂器「班杜拉」、「索琵卡」(模仿森林鳥聲與蟲鳴的木質樂器),並對時代議題做出回應。

逃離家族阿茲海默詛咒的女人

2020/03/23 10:00

愛科學

遺傳基因的命運將阿茲海默症降臨在龐大的哥倫比亞家族中,但這個家族有一名女性逃過了詛咒,她的逃脫或許是阻止乃至預防阿茲海默症的關鍵。

性別不平等導致女性創作的音樂比男性更有創意

2020/03/09 10:00

搖滾世代

最近一項針對音樂產業的新研究調查了「創意製作人產業環境內的結構與文化差異」,他們發現女性參與藝術、音樂和文學等創意領域的比例高於男性,而且通常比男性更富有創意。研究者從1955年至2000年創作與發行的25萬首歌曲中提取數據分析,結果顯示男性和女性在創意製作的產出方面「沒有顯著差異」。然而,如果將音樂類型的性別構成與創作者的合作網路規模列入考量時,結果發現女性音樂家其實比男性音樂家創作了更多新潮的歌曲──音樂性更脫俗、也更不同以往的作品。

成名在望與女力烏托邦:蜷川實花《華麗追隨》

2020/03/08 00:00

影集共和國

《華麗追隨》由攝影家蜷川實花與Netflix首度合作,除了極度蜷川實花的色彩配置之外,觀眾可能也好奇:她是否能駕馭長達九集的影集故事?畢竟,在她跨界執導電影《惡女花魁》、《人間失格》之後,大家不免有一種感覺,蜷川實花或許根本不適合拍任何比MV長的東西。

狗狗,略懂數學

2020/02/20 15:00

愛科學

感知「數量」的能力似乎是與生俱來的,新生兒能分辨相同數量與不同數量的物體,這種不涉及抽象思考或學習、對數量粗略地感知被稱為「數量感」。過去的研究表明,猴子、魚類、蜜蜂和狗可能都有數量感。然而,以前絕大部分的動物行為研究都是使用訓練過的動物,答對給予獎賞並進行多次測試。這留下了另一個問題:這些物種是否跟人類一樣「天生」有數量感,還是受到科學家引導或訓練後產生的結果。最近一項新研究證實,狗「天生」就有數量感,而且不需經過人類的訓練。

海灘兔初試啼聲:Beach Bunny

2020/02/18 10:00

搖滾世代

2017年,崔菲莉歐聚集了Beach Bunny的現任成員,為的是參加芝加哥的樂團比賽。樂團成功掌握住自己的音樂風格,他們不但登上「Coachella」音樂祭演出,也與影響崔菲莉歐很深的偶像、明尼蘇達獨立搖滾樂團「Hippo Campus」合作演出,並且憑藉2018年單曲〈Prom Queen〉一夕爆紅(點擊量超過七百萬次),這一切都發生在樂團發行首張專輯以前。

生理期同步的迷思為何無法破解

2020/02/06 10:00

愛科學

許多人相信,住在一起的女性室友或長時間相處的摯友最後生理期會同步,原因是賀爾蒙互相影響。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研究者發現有些女性相信,當一群朋友長時間相處後,她們的月經週期會跟隨某個特定女性同步,通常是群體裡佔「主導地位」的人,彷彿向日葵「自然」面向太陽那樣:「雖然在我看來這些想法很奇怪,但它也符合人們思考群體互動與社會動態的方式。我們的文化確實對於支配、階級和社會群體之類的東西想得特別多。」

Radiohead的線上圖書館成立

2020/02/04 15:00

搖滾世代

2020年初,Radiohead坦承舊官網的不足,它「令人惱火、缺少資訊也很難用」,接著,他們為樂迷打造一個完整的線上檔案資料庫「Radiohead公共圖書館」,樂迷還能自行印製獨一無二的圖書證。對樂迷來說,這肯定是一次相當好的體驗。

如果妮娜西蒙轉生為鋼琴男子:Benjamin Clementine

2020/01/10 10:00

搖滾世代

《I Tell a Fly》的主軸圍繞在「愛」,這是班傑明童年所欠缺的情感。專輯靈感源自精神分析學家唐納德‧溫尼科特的理論:無論在童年或成年後,人們生活都需要「玩耍」。溫尼科特認為,人們在玩耍的時候能展現「真實的」自我──發現真實的自我可以讓我們更親近他人。假如父母沒有培養孩子表達情感,「虛假的」自我就會取而代之──一副體面的面具,一種防衛機制。

人類的普世之歌:研究顯示世界歌曲兼具獨特性與共同性

2020/01/03 10:00

愛科學

一項大規模研究探討全世界人類的歌曲,結合現代數據科學與音樂錄音和民族誌記錄,試圖找出歌曲背後是否存在共通的規律性。他們發現儘管每個文化的音樂有其獨特性,但也有不可小覷的一部分是共通的原則。

你是自己版本假新聞的創造者

2019/12/30 10:00

愛科學

除了有心人士或特定國家、組織的惡意攻擊之外,還有另一種假新聞來源──你自己。新研究發現,人們在面對爭議問題時(如同婚、墮胎、移民等),即使已經看過準確的統計數據,往往也會因偏見將數據記反,進而塞進傳播的訊息中。

大提琴手的愛荷華之夢:Arthur Russell

2019/12/19 10:00

搖滾世代

大提琴手亞瑟‧羅素活躍於1970年代中到1990年代初,他是個充滿想像力的音樂創作者,更是堅持不懈的音樂探索者。羅素成長於愛荷華州的鄉下,從小就是個安靜的孩子,喜歡到圖書館借閱關於極簡主義與迷幻藥物的書籍。十八歲時,他帶著大提琴與好奇心搬到了舊金山,在音樂學院裡學習當代實驗作曲與印度傳統音樂。羅素的羞怯性格成為了他的力量,是他細膩內省的源泉,也因為受佛教深刻的影響,他所創作的音樂不分國界且平靜沉穩,包括失戀的民謠、後迪斯可舞曲、古典音樂,以及真摯動人的流行樂。1992年,年僅40歲的羅素因愛滋病併發症離開人世,留下許多令人驚嘆的美妙音樂,但或許是由於完美主義的個性,實際發行的作品數量很少。

狗狗無法控制自己墜入愛河

2019/12/13 10:00

愛科學

狗為什麼演化成為人類的幫手與伴侶?是因為牠們願意服從嗎?是因為牠們聰明嗎?是因為牠們懂得察言觀色嗎?研究者指出,也許以上理由都不足以解釋為什麼狗如此特別。讓狗與其他物種有所不同的,是牠們「容易產生感情」的天性,不僅是對人類,對其他一起長大的生物也是如此。

美夢是這樣構成的,我又憑什麼不同意:Eurythmics

2019/11/28 10:00

搖滾世代

「那時我們負債累累,我感覺身處在一個夢境裡,無論我們再怎麼努力追求也永遠不會實現,這些情感全都注入了〈Sweet Dreams (Are Made of This)〉裡。從第一行開始,這就不是一首快樂的歌,而是黑暗陰鬱的。我感到非常脆弱,而這首歌也表達出我那時的感受:絕望與虛無。」

你的注意力更像是濾鏡,而非聚光燈

2019/11/11 20:00

愛科學

我們可以在嘈雜的房間裡彼此交談,或是從雜亂無章的雜物中找到鑰匙。儘管周圍有其他大量的資訊刺激感官,但我們仍能專注於眼前重要的事物。神經科學家過去認為注意力就像舞台上的聚光燈,沒有照到的地方陰暗,而照到的地方明亮顯眼。但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剛好相反,大腦其實是用「過濾」的方式先批次篩選掉不重要的事物,使我們注意到重要的事物。也就是說,大腦是在「抑制資訊」而非「增強資訊」。

1979年,狂野致命的「搖滾世界大賽」

2019/11/01 10:00

搖滾世代

1979年7月28日原本是個美好的夏日,幾個世界級樂團齊聚俄亥俄州克利夫蘭,進行為期一天的搖滾音樂節。然而,那天結束的時候,體育場一片混亂,樂團成員撕破臉,還有兩名樂迷意外身亡。

吉姆‧巴格特:多重宇宙論扣人心弦,但這是科學嗎?

2019/10/28 10:00

愛科學

由於沒有公認的標準區分科學、偽科學還是胡扯,讓各種偽裝成科學的形上學有機可乘。科學作家作家吉姆‧巴戈特撰文寫道:「這是『後經驗主義』科學,真理不再重要,而且可能非常危險。」

我們也許比想像中的還要相似:MUNA

2019/10/21 10:00

搖滾世代

洛杉磯樂團MUNA的音樂好奇,如果用龐克理念創作流行音樂聽起來會是什麼模樣,而對於總是覺得自己與別人不同的人來說,又會是什麼感覺。因此,她們的曲風雖然有些飄忽不定,但就像製作它們的團員那樣,音樂本身似乎在不同之間找到了共通點。

上古的人類嬰兒就已經在喝獸奶了

2019/10/15 10:00

愛科學

你以為只有現代人類才會喝牛奶嗎?布里斯托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上古時代的人類已經會使用類似奶瓶的器具餵嬰兒喝動物奶。這種容器以陶土製成,最早出現在新石器時代的歐洲,並在青銅和鐵器時代變得越來越普遍。

家庭主婦是黑道最好的掩護:《乖乖女》

2019/10/04 10:05

影集共和國

家庭主婦是黑道最好的掩護,她們幫孩子烤餅乾的雙手,沒有人會相信也能用來洗錢;她們因為家務而矯健的身體,沒有人會相信也能用來搶劫;而那無辜而疲憊的雙眼,會藏著殺人分屍的祕密嗎?Netflix影集《乖乖女》由《廣告狂人》裡頭讓人印象深刻的「超級秘書」克莉絲汀娜‧罕德列克主演。行政秘書跟家庭主婦是類似的工作,沒有了她們,組織會運轉不了,但當她們做得太好的時候,其他人卻會以為她們什麼都沒在做。

孤獨先生之死:Phil Lynott

2019/10/03 10:00

搖滾世代

菲爾‧利諾特瘦弱的身體全身插滿醫療設備,病懨懨地躺在病床上,分居的妻子卡洛琳在病床邊露出焦慮神情,站在她身旁的父親、電視主持人萊斯利‧克勞瑟則緊緊握住她的手。作為硬搖滾樂團Thin Lizzy的靈魂人物、詞曲創作者和貝斯手,曾經主宰舞台的利諾特這時已經被酒精與毒品摧殘得不成人形。

名字中的聲音如何決定人們對你的第一印象

2019/09/30 10:00

愛科學

語言學研究發現,如果名字裡有較多「響音」(例如Anne或Owen)人們會認為你的個性比較隨和、情緒化和有責任感。相反的,如果有比較多「不帶音的塞音」(例如Kate或Kirk),就會被認為是外向、開朗,或許難搞的人。

你想在自己的葬禮上播哪首歌?

2019/09/12 10:00

搖滾世代

你希望在自己的葬禮上播哪首歌呢?英國最大的殯葬禮儀公司「Co-op Funeralcare」日前公布2019年「葬禮音樂排行榜」的數據顯示,紅髮艾德和法蘭克‧辛納屈的音樂是近年英國葬禮上最常見的選擇,甚至比傳統詩歌還受青睞,音樂家與名人的葬禮音樂選擇又是哪些呢?

運動可以逆轉老化嗎?

2019/09/02 10:00

愛科學

有運動習慣的老年人身體比較好,甚至可能好過沒有運動習慣的中年人。不過這不表示運動可以「防止」或者「逆轉」老化。人體的結構在數萬年前演化成適合狩獵跟採集的樣式,因此,保持運動習慣確實可以讓健康狀況維持得比較好,但體能還是會隨著時間下降。因此,「健康老人」現象顯示出來真正的問題其實是:那些沒運動習慣的年輕人身體太差了啦!

滾石樂團與禁忌的〈Brown Sugar〉

2019/08/23 10:00

搖滾世代

〈Brown Sugar〉的禁忌歌詞涉及奴隸制度、跨種族性愛與強暴等主題,傑格向溫納坦承歌詞確實有點過火,他說:「真的是一鍋大雜燴,所有醜陋不入流的題材都融為一體。如果以後還要再寫些類似的東西,我可能得先自我審查。」儘管歌詞經常引起關注和爭議,但〈Brown Sugar〉卻意外受到歡迎,發行不久後便迅速竄升至美國單曲排行榜榜首,成為樂團的經典歌曲之一。

「一回老家,就回老家」定律:芬蘭犯罪影集《邊城勇探》

2019/08/10 12:00

影集共和國

北歐犯罪主題的創作類型被稱為「Nordic noir」(北歐黑色),描寫日復一日平靜風景底下潛藏的社會問題:厭女、強暴、謀殺、種族主義。《邊城勇探》可以視為非常典型的北歐黑色作品,而與其他北歐國家最不同的,恐怕就是芬蘭不幸與俄羅斯大幅接壤,因此擁有更為嚴重的「鄰國問題」。

Kurt Cobain對抗「厭女暴力行為」的聲音:〈Polly〉

2019/08/08 10:00

搖滾世代

〈Polly〉是一首不容忽視的歌曲,它收錄在當時最有影響力的樂團的暢銷專輯中,而柯本終其一生都無法忽視這些性暴力與仇女文化。他曾在精選輯《Incesticide》內頁裡發表了一份嚴肅的聲明:「如果你以任何方式仇恨同性戀、有色人種或女性,請幫我們一個忙:他媽的滾開,不要參加我們的演出,也不要購買我們的專輯。」

一種痛苦的繼承:父母的情感創傷可能在生理上影響子女

2019/08/05 10:00

愛科學

「個體經歷可能改變其後代的細胞與行為」的假設在20年前或許會被嘲笑,但在今天已被廣泛接受。老鼠實驗初步證實,父母所受的情感創傷,會用生物學的方式遺傳給下一代。

今晚你能感受到愛嗎?艾爾頓‧強與《獅子王》

2019/07/18 10:00

搖滾世代

艾爾頓‧強創作的《獅子王》配樂享譽全球,並在1994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原創歌曲獎。然而,整個製作過程其實面臨了重重困難,包括持懷疑態度的保守派老闆、劇本安排的分歧,以及〈Can You Feel the Love Tonight〉差點沒有放回電影中。

《權力遊戲》中的「命名日」其實真的存在

2019/07/17 12:00

公開說名書

在著名影集《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中有一個特殊的節日被稱為「命名日」 (Name day),等於維斯特洛大陸上「生日」的概念。孩子在出生時會被取一個名字,所以人的年齡是從命名後開始計算的,但若是野人的孩子剛出生時不取名,直到滿兩歲時才會給予名稱。事實上「命名日」在歐洲、拉丁美洲的天主教與東正教地區十分蓬勃,只是它的意義與劇中並不相同。

你的器官細胞年紀可能彼此不同

2019/07/15 10:00

愛科學

胰臟的一部分「胰島」被科學家視為連結年輕細胞與年老細胞的神秘地帶。在這裡,一些釋放胰島素的β細胞終生進行複製且相對年輕,另一些細胞不分裂且壽命較長類似於神經元,而另一種δ細胞則完全不分裂。胰臟是年齡鑲嵌現象的顯著例子,一群相同的細胞卻有不同的壽命。

登陸月球的配樂:Pink Floyd〈Moonhead〉

2019/07/04 10:00

搖滾世代

1969年7月21日,英國觀眾緊盯著電視螢幕見證歷史,那是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而負責為直播配樂的正是傳奇搖滾樂團Pink Floyd。

長跑太遠讓腦縮小

2019/06/20 10:00

愛科學

運動被認為對大腦有益,可以預防憂鬱和癡呆,但研究發現當長跑距離太遠時,大腦會暫時萎縮。研究人員不確定為何長跑後大腦會萎縮,但他們推測可能只是極度疲勞與營養不足的結果。

後搖滾發明者:Talk Talk的《Spirit of Eden》

2019/06/13 10:00

搖滾世代

從商業角度來看《Spirit of Eden》失敗透頂,但在藝術方面並非如此。在專輯發行後的幾年內,以Talk Talk理念為基礎的音樂類型「後搖滾」開始在音樂界大放異彩,確立了霍利斯是個有遠見的音樂家,而不是拒絕接受現實的失敗者。這支樂團更受到Radiohead、Elbow、Mogwai、St Vincent、The 1975、No Doubt等音樂人的推崇。

我愛她?我不愛她?當下的想法改造了愛的記憶

2019/06/03 10:00

愛科學

我們對於一個人的情感,許多時候是基於記憶與當下互動所決定。如果當下的互動會導致記憶被改造成配合當下的情緒,久而久之我們對一個人的愛的記憶也會改變。

《先見之明》:是爛科幻還是好科幻?

2019/05/31 12:00

影集共和國

《先見之明》最近在Netflix上推出第二季,這部影集原本宣傳關鍵詞主打「科幻」,但如果是抱著傳統科幻影集的心態去看的話,可能會跟一些美國科幻劇評人一樣給出「爛劇」的結論。《先見之明》應該要用「驚悚」、「神祕主義」來介定,如此一來才能理解這部影集的吸引力。

表演必須繼續:Queen與Adam Lambert相遇

2019/05/24 10:00

搖滾世代

2009年初,布萊恩‧梅列出了一份可能接替保羅‧羅傑斯擔任皇后樂團主唱的歌手名單。就在這個時間點,亞當‧藍伯特在選秀節目《美國偶像》試鏡時清唱了皇后樂團的經典歌曲〈波西米亞狂想曲〉。雖然梅沒有看這部影片,但他很快就會知道他的名字。

有誰陪在他身邊:瑞典犯罪小說改編影集《流沙刑》

2019/05/18 00:00

影集共和國

瑪亞‧諾堡在一場煙塵揚起的空白中瑟瑟發抖,身上覆滿鮮血。全副武裝的警察衝了進來,將她拖離現場。瑪亞被送進醫院,但她的身分瞬間從傷患轉成了嫌犯──瑪亞極有可能是高中校園槍擊事件的兇手。在那場多人死傷的校園槍擊案發生前,瑪亞在父母和眾人眼中,都是個品學兼優的好女孩。她來自幸福美滿的中產階級家庭,成績優秀、個性開朗又有自信。

搖下去!跟著野獸的節拍走

2019/05/13 10:00

愛科學

長久以來,人類一直認為生物學解釋了我們獨特的音樂天賦,但這種差異可能更多源於文化而非生理差異。近年來,科學家開始對許多物種進行測試,他們發現除了鸚鵡和大象這類「聲音學習者」能學習或模仿聲音,海獅和倭黑猩猩等「非聲音學習者」物種也具有節奏感。

歌比人紅也無所謂:Portugal. The Man

2019/05/04 10:00

搖滾世代

你可能沒聽說過「Portugal. The Man」,但你肯定聽過他們的音樂。這支樂團其實來自美國阿拉斯加,2004年他們用第一個想到的國家為樂團命名。經過十幾年努力,直到最近才獲得樂迷的目光。

耳垢跟你祖先的關係

2019/05/02 10:00

愛科學

如果你擁有白人或黑人血統,可能會產生黃色黏稠的耳垢;如果你是東亞人或美洲原住民,可能會產生白色乾燥的耳垢。一項針對高加索人與東亞人耳垢的新研究表明,黏稠的黃色耳垢比乾燥的白色耳垢散發更強烈的臭味。

Buzzcocks如何發明獨立音樂

2019/04/29 10:00

搖滾世代

四十多年前,一支曼徹斯特樂團推出了一張重新定義流行音樂的專輯。在沒有產業支援的情況下,他們自行壓製和販售迷你專輯掀起了一場革命。

為什麼壓力大會讓人掉頭髮?

2019/04/15 10:00

愛科學

壓力會破壞頭髮的生命週期,使頭髮過早脫離生長期。根據皮膚科醫生科特‧斯坦恩的說法,壓力讓頭髮沒有按照自己的節奏生長,而是同時經歷其它階段,導致一次掉髮的數量比平常還多10倍。

〈Pour Some Sugar On Me〉如何讓威豹樂隊起死回生

2019/04/13 10:00

搖滾世代

威豹樂隊於1987年發行的專輯《Hysteria》雖被譽為巔峰代表作,但其實這張專輯一開始讓樂團陷入了地獄般的境地,最後才靠著一首單曲起死回生。經歷三年的演出中斷、製作人被解雇和倒楣運氣,威豹的第四張錄音室專輯剛發行時的慘況,有如槍與玫瑰《Chinese Democracy》的八O年代版本。從1984年初開始錄音的那一刻起,據估計他們已經吞下500萬美元的支出。

大腦安排概念和記憶就像空間一樣

2019/04/02 10:00

愛科學

人類總是在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之間經歷著一種奇異又深刻的聯繫,尤其在記憶方面。我們擅長記住地標和場景,如果我們把記憶放在一個語境或情境中,重現記憶就會變得更容易。為了記住長時間的演講,古希臘和古羅馬演說家會想像自己漫遊在「記憶宮殿」裡,現代記憶大賽的冠軍仍使用這種方法來「放置」長串的數字、名字和其他資訊。越來越多證據顯示,我們的抽象想法會用空間的方式存放在大腦之中。

《逃離夢幻島》:麥可傑克森性侵幼童指控國外評論全整理

2019/03/21 10:00

搖滾世代

「我真正在乎的是繼續探討我們崇拜誰且為什麼崇拜,讓人們瞭解整個故事的真實模樣。麥可的音樂天賦毫無疑問,但某個人非常有才華,並不代表他們不會是掠食者。」

《ABC謀殺案》:脫歐的時刻,來自比利時的英國大偵探白羅

2019/03/16 12:00

影集共和國

《ABC謀殺案》背景設定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1933年的英國內部分歧,人們互相猜疑和高漲的反移民情緒,街頭海報上寫著仇恨的字眼:「我們必須遏制外來移民潮。」然而,白羅本人也是移民到英國的難民,並成為出色的偵探。他的移民身分某程度對當時的戰爭氣氛,跟現在英國的脫歐問題互相輝映,揭示了人們如何對待「他者」的古老問題。

揭開牆上的布幕:Billie Eilish

2019/03/08 10:00

搖滾世代

Billie Eilish的床邊有面被布蓋住的牆,牆上畫著過去幾年她用黑色麥克筆紀錄的情緒和想法,她說:「當你把布揭開,你會看見完整的噩夢。如果你在別人家看到那面牆,你會想盡快逃離。」她解釋說:「這是我的腦袋——我對所有事物的靈感。」

沒有足夠證據顯示防曬用品會讓珊瑚白化

2019/02/22 10:00

愛科學

你可能看過防曬用品危害珊瑚礁的資訊,但事實上沒有足夠證據顯示防曬用品會讓珊瑚白化。曬太陽不擦防曬無法幫助珊瑚,只會讓你更容易得皮膚癌。因為防曬用品不是全球珊瑚白化的原因,氣候暖化才是。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Scroll
最新文章最新文章
主題總覽主題總覽
成為粉絲
在IG上追蹤
RSS訂閱
合作提案
贊助我們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