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專欄

  • 搖滾世代
  • 影集共和國
  • 愛科學
  • 公開說名書
  • 詩通訊
  • 樂手巢
  • 地圖會說話
  • 伊斯塔的房間
有些人活著,卻活得像死了一樣:Damso

2021/01/22 10:00

搖滾世代

剛果裔比利時饒舌歌手Damso經常思考人類存在的本質,他說:「我常捫心自問關於死亡的事情,但不是對於身體死掉,而是生活的死去。有些人活著,卻活得像死了一樣。他們不求努力進步,但我知道人生苦短,因為我見過一個人就那樣死在街頭。所以這個問題告訴我:我們怎能缺席自己的人生呢?」

同卵雙胞胎並非基因上真的一模一樣

2021/01/21 10:00

愛科學

同卵雙胞胎的基因差異可從胚胎發育初期開始,科學家認為這對先天還是後天影響的相關研究具有啟發意義。同卵雙胞胎是一個受精卵分裂成兩個,它們是重要的研究對象,因為人們普遍認為同卵雙胞胎的基因差異最小。這代表當同卵雙胞胎的身體或行為出現差異時,環境因素就是最有可能的原因。但發表在《自然遺傳學》期刊的新研究表明,在形成這些差異方面,基因因素的重要性被低估了。該論文的共同作者卡利‧史蒂芬森指出,儘管同卵雙胞胎確實很相似,但他們之間還是存在基因差異並非一模一樣。

破解雪花的形狀之謎

2021/01/11 10:00

愛科學

1611年,克卜勒向贊助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魯道夫送上了一份新年禮物:一篇名為〈六角雪花〉的文章。克卜勒寫道,他在穿越布拉格的查理大橋時發現衣領上有一片雪花,不禁對其幾何形狀產生疑惑:「為什麼雪會呈現六角星形,肯定有原因,不可能是巧合。」

蕾哈娜真的是個「黑人名字」嗎?

2021/01/10 10:00

公開說名書

1992年十月,一個12歲的女孩蕾哈娜‧巴侯(Rhianna Barreau)從位於澳洲的自宅附近消失。她最後去的地方似乎是附近的大賣場,因為遇上公車罷工,她走路離開家。巴侯去大賣場買給美國筆友的聖誕卡片,她的母親下午下班回家時,看到廚房桌上有個袋子,裡頭有聖誕卡,電視還開著,但女兒則無影無蹤。

像颶風那樣搖滾:〈Rock You Like A Hurricane〉

2020/12/31 10:00

搖滾世代

現在看來,〈Rock You Like A Hurricane〉的歌詞可能很政治不正確,但不可否認的是它巧妙結合了淫穢的性暗示與糜爛的巨星生活,使其在1984年2月剛發行時便立刻在全球引起轟動。

阿拉伯世界科幻之父如何催生Netflix隱藏冠軍《靈異調查員》

2020/12/24 10:00

影集共和國

當《靈異調查員》在串流平台首播時,它迅速登上了埃及的最熱門影集。埃及人不僅渴望收看串流平台上第一部埃及原創影集,而且好幾個世代的埃及人都是閱讀被譽為阿拉伯科幻之父的艾哈邁德‧哈立德‧陶菲克的袖珍版恐怖科幻小說長大,而這部影集就是根據這些小說改編。

最恐怖的其實是絕望:《今際之國的闖關者》

2020/12/21 12:00

影集共和國

許多Netflix的對外宣傳,都會強調「媲美好萊塢」、「突破日本動畫特效創出科幻新高度」。確實影集中許多浩瀚場景的後製特效都很到位,不管是洪水、猛獸、乃至雷射槍殺人的特效都堪稱出色。如果以動作片的角度來看,或許是不錯的作品。但是如果以讓人耳目一新的「死亡遊戲」的角度,卻未免感到莫名的失望。

英語作為強勢學術語言是不可改變的現狀嗎?

2020/12/14 10:00

愛科學

如果你要發表一篇對全人類有益的研究,你必須用英文書寫,或者至少找人把研究內容翻譯成英文。如果不這麼做,你就等於沒有發表過這篇文章。對於自己語言有驕傲的大國,譬如德國與法國的研究成果經常被低估,世界「大學排行」也比較低,這並不是意味著他們沒在好好做研究,而是他們沒有把所有研究成果都發表到英文期刊上。英文作為學術發表預設值的狀況,難道沒有任何妥協的空間嗎?

如何想像一個女總理:《Borgen》

2020/12/13 10:00

影集共和國

如果以人口跟國土來說,成為丹麥首相的焦慮感應該比不上擔任美國國務卿,丹麥沒有那麼多需要分分鐘馬上處理的棘手外交事務,沒有在那麼多國家出兵,也沒有對那麼多國家進行貿易制裁。但《國務卿女士》編劇讓每秒數十萬上下的伊莉莎白‧麥科德保有了婚姻,《Borgen》卻誠實地揭露女性從政的真相:能夠為了成全妻子的政治事業而犧牲自己事業的男人少之又少。

團名差點叫作老鼠沙拉的Van Halen

2020/12/11 10:00

搖滾世代

美國重金屬搖滾樂團Van Halen的團名好記易懂,以創團兄弟檔亞歷克斯和艾迪的姓氏為名,但其實在取這個團名以前他們並不叫Van Halen,而且也從沒想過以姓氏命名。

雙語真的會讓人變聰明嗎?關鍵在於使用的方式

2020/11/30 10:00

愛科學

「雙語」或「學習外語」能促進腦部活動,但雙語是否讓大腦變聰明,科學家沒辦法給出「是」或「不是」的明確答案,因為大腦是否以及如何適應多種語言取決於使用的方式。

搖滾藍圖:搖滾樂如何演變為今天的樣貌?

2020/11/26 10:00

搖滾世代

我們都知道沒有藍調就沒有搖滾,但兩者之間的關係並非一對一的直接影響,在設計公司「Dorothy」製作的「Rock and Roll Love Blueprint」可以看見一幅仿照吉他音箱電路圖繪製的搖滾史地圖,上面呈現「1400名音樂家、藝術家、詞曲創作者和製作人,以及對廣義搖滾樂演變所發揮的關鍵作用」。

Sex Pistols狂野不羈的首次演出

2020/11/12 10:00

搖滾世代

1975年11月6日,一小群觀眾踏進了聖馬丁藝術學院的多功能教室,大多數人是前來觀賞「Bazooka Joe」的演出,但負責為表演暖場的「Sex Pistols」後來為龐克音樂史寫下新的篇章。這場演出是剛成立的Sex Pistols首次表演,但事情從一開始就不太順利,後來更引發兩個樂團之間的肢體衝突。

當我塑膠做的?只要塑膠不是塑膠就能拯救世界

2020/11/09 10:00

愛科學

現在,全世界每年生產超過一億噸的聚乙烯,它的價格便宜、用途廣泛,而且具有抗分解性,因此可用於製造水管乃至耳機等各類物品。但正因為難以分解,也造成日益嚴重的塑膠垃圾問題:每年約有超過1300萬噸塑膠流入海洋;根據美國環境保護署的數據,單單美國就製造了1400多萬噸的塑膠垃圾。不過,與其強迫人們改變生活方式來根除聚乙烯,不如讓聚乙烯本身變成可製造更多化合物的資源,也就不需要刻意減少使用。科學家正嘗試改變常見塑料中的配方,希望拯救地球免於塑膠垃圾的侵襲。

女性打造的狂暴杜鵑窩──《拉契特:黯衣天使》

2020/11/05 12:00

影集共和國

2020年由Netflix首播的《拉契特:黯衣天使》,就其概念有點像是作為經典電影《驚魂記》的前傳《貝茲旅館》。同樣是以非常可怕的反派視角作為出發點,重新建構跟詮釋電影中提出的世界觀。70年代知名電影《飛躍杜鵑窩》中的反派「護士拉契特」,曾經被評為電影史上第二名的壞女人,她的邪惡程度只輸給《綠野仙蹤》裡的西方女巫。

紓解憂鬱的腸道益生菌真的能夠問世嗎?

2020/10/27 10:00

愛科學

很多受到憂鬱所苦的人也長期感覺到腸胃不適,但究竟是因為情緒影響了腸胃功能,還是腸胃反過來影響了情緒呢?過去,腸胃健康與心理健康是完全不相干的兩件事,專家更對腸道細菌影響心理健康的觀點嗤之以鼻,許多人視其為邊緣理論;但現在越來越多研究顯示,腸道細菌似乎會影響人的情緒,並且塑造我們的思想與行為。

悲傷女孩的蛻變:Sasha Sloan

2020/10/22 10:00

搖滾世代

很多人第一次聽到莎夏‧斯隆(Sasha Sloan)的名字是在串流音樂平台的播放清單上,2019年莎夏憑藉單曲〈Older〉主宰了Spotify,瀏覽量超過2500萬次,人們被她充滿青春焦慮、帶有絕望色彩的音樂深深吸引。莎夏經常藉由歌詞將內心想法娓娓道來,以簡潔但飽富情感的作品與聽者連結,重現出社交焦慮的時刻、某些時期的傷感,以及膚淺愚蠢的好萊塢。

圖片太花小孩更笨?

2020/10/20 10:00

愛科學

閱讀是學習的必經之路,一項研究發現,過於花俏的兒童讀物因為有太多不相關的圖片讓孩子分心,導致他們對內容的理解變差。由於市面上不少繪本或童書都以精美圖片和豐富細節為傲,研究結果也引起了爭論。

吉他就像西部時代的槍:《Desperado》

2020/10/01 10:00

搖滾世代

對弗雷來說,美國西部的過去與現在唯一區別在於武器的選擇,他於1973年說:「今天,當一個孩子在商店櫥窗裡看見一把吉他,那種感受彷彿回到西部拓荒時代,孩子看見那把槍一樣。這是一個既能發家致富和揚名立萬,同時又對傳統的社會期待嗤之以鼻的新標誌。」

謝謝巴諾布猿,我們發現了新品種的結晶松露

2020/09/28 10:00

愛科學

科學家在剛果觀察吃松露的巴諾布猿時,認識到新品種的結晶松露。這種松露經常被剛果人拿來誘捕小型哺乳動物,而瀕臨絕種的巴諾布猿也特別喜歡食用。科學家表示,新品種的松露意味著該地區可能還存在更多未發現的真菌種類。

破碎的時候總是方塊狀

2020/09/15 10:00

愛科學

科學家發現,無論是冰山、岩石、冰塊、水泥或各種固體物品,一旦破碎就容易變成方塊狀的立方體。這個發現表明,微觀和宏觀的破碎存在一種普遍規律。

聽說在冰島每個人或多或少都真的認識Björk:Daði Freyr

2020/09/10 10:00

搖滾世代

2020年,住在德國柏林的冰島音樂家 Daði Freyr 本應帶著在網路瘋傳的熱門歌曲〈Think About Things〉代表冰島參加2020年的歐洲歌曲大賽。但很顯然,這件事不會發生:歐洲歌曲大賽因武漢肺炎取消。

愛就是愛,真的嗎?一項語言學研究探求人類情感的文化差異

2020/09/07 10:00

愛科學

愛就是愛,但真的嗎?在某些語言中,「愛」也有憐憫的意思。「愛」與「憐」在華語文言文中為同義字,而在完全不同的文化裡也有類似的情況,例如「hanisi」在斐濟北方的羅圖馬語中,既指愛也指憐憫。但英語與其他語系的使用者則很驚訝,愛怎麼跟憐憫會同一個意思?難道人類的情感並不是跨文化共通嗎?

瘟疫時期的救贖:Hurts

2020/08/27 10:00

搖滾世代

「過去幾年對我們兩個來說都很難熬,我極度渴望將這些情緒宣洩出來。〈Voices〉是一首古怪且偏執的流行歌曲,並不是你常聽到的那種音樂,聚焦在思緒如何同時成為一股善的力量與一股惡的力量。我們有很多音樂都非常情緒化,但似乎還能挖掘更深層次的東西,〈Voices〉對我來說或許就是最原始的情感。有段時間,我真心覺得自己無法再繼續創作,而我希望人們能看見它,這也能讓他們更親近我們。」

殘忍的孩子:腦部掃描嘗試了解人類攻擊性的來源

2020/08/24 10:00

愛科學

一項研究針對9至11歲兒童進行腦部掃描分析,試圖找出攻擊性與反社會行為可否被提早阻止。賓夕法尼亞大學的麗蓓嘉‧沃勒和佛羅里達國際大學的撒母耳‧霍斯的研究探討了這個問題,特別針對那些表現出冷酷無情特質的孩子,沃勒說:「早期行為問題確實是家長擔心的問題。我們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觀察兒童在發生更嚴重的犯罪行為以前,他們的大腦反應是否有所差異。」

我不想再感受到那股恐懼:Asaf Avidan

2020/08/13 10:00

搖滾世代

Asaf Avidan的祖父母是羅馬尼亞猶太裔難民,父親為以色列的外交官,他自己也服完以色列嚴格的兵役規定,但他在2015年3月法國《世界報》的訪談中表示:「我不覺得自己是以色列人。我沒有辦法感受以色列,在以色列團結我們的是恐懼,我們永遠是被迫害的那群。所以我不想再住在那裏,我不想再感受到那股恐懼。」

尼安德塔人的基因讓你更容易覺得痛

2020/08/06 10:00

愛科學

尼安德塔人生活的時代很艱難:冰河時期在歐亞大陸西部的狩獵採集者,必須依靠獵捕猛獁象、野牛和其他兇悍的野生動物才得以勉強活下去。自從2010年的「尼安德塔人基因組計畫」,科學家發現部分現代人身上傳承著過去一度認為已滅絕的尼安德塔人基因,但這究竟意味著什麼呢?有些研究指出,尼安德塔人的基因不少是因為不利於生存,逐漸在演化過程中被淘汰。最近的研究則顯示,帶有尼安德塔人的基因可能讓人對痛覺更加敏感。

但那不是我心的形狀:史汀〈Shape of my Heart〉

2020/07/30 10:00

搖滾世代

「我就像是用自己的音樂生涯打一場牌局。重點不在有沒有破銷售紀錄、被葛萊美提名或賺很多錢。對我來說真正重要的是創作這件事,這是一場牌局——但這是一場非常嚴肅認真的牌局。」

如果你愛鯨魚,拜託不要去看牠

2020/07/20 10:00

愛科學

當船距離鯨魚100公尺時,最高可以達到172分貝,這讓鯨魚的休息時間少了30%,呼吸頻率增加了一倍,游動速度增加了40%。170分貝的噪音究竟有多震耳欲聾?家用吸塵器的聲響大約70分貝,氣動鎚的聲響大約110分貝,170分貝已經非常接近火箭升空時的巨大轟鳴聲。

傳說中,白人學不來的歌:〈The Click Song/Qongqothwane〉

2020/07/14 10:00

搖滾世代

南非的第二大當地語言科薩語,含有大量奇妙的搭嘴音,科薩人在婚禮喜慶上唱一首歌,稱為〈Qongqothwane〉,西方世界則稱為〈The Click Song〉,據說因為搭嘴音太特別又密集,是「白人學不來的歌」。

反孟德爾法則的挑剔卵子

2020/07/03 10:00

愛科學

長久以來,科學家一直認為成功授精的精子身份很隨機,而卵子則是被動地等待著。但卵子並不是靜靜地等待精子游泳比賽冠軍跑來,而是會自己篩調它不喜歡的精子。

中世紀版本的〈Creep〉和〈Bad Romance〉

2020/06/23 10:00

搖滾世代

近年網路吹起了一股名為「Bardcore」(或稱為Tavernwave)的中世紀曲風熱潮,其中又以赫德嘉‧馮‧布林根的作品最為亮眼,分別對 Foster the People 樂團2010年的熱門歌曲〈Pumped Up Kicks〉、Lady Gaga的〈Bad Romance〉和Radiohead的經典歌曲〈Creep〉進行改編。

科學家解答了貓薄荷吸引貓咪的原理

2020/06/15 10:00

愛科學

貓薄荷因為特別吸引貓咪而聞名,貓薄荷影響了大約三分之二的家貓與野生貓科動物(包括獅子、老虎和豹貓),並誘發嬉戲的行為,例如翻身、摩擦臉頰與伸出爪子,兇手就是貓薄荷所散發的環烯醚萜化合物「荊芥內酯」引起。

新世代靈魂歌手:YEBBA

2020/06/02 10:00

搖滾世代

「Yebba」是本名「Abbey」的倒寫,這是母親為她取的暱稱。在母親過世後,艾比為了紀念母親開始以「Yebba」之名演出。儘管每次演出有些不同,但有一點不變:她對音樂的熱愛轉化成富感染力與張力的歌聲,獨特的嗓音就是她最大的特色,聽起來有如愛黛兒與艾美‧懷斯的混合體。

水獺拿石頭玩雜耍可能是因為肚子餓無聊

2020/05/28 10:00

愛科學

英國艾希特大學的研究人員對水獺玩雜耍的原因進行了廣泛研究,這種遊戲通常被稱為「石頭雜耍」:水獺躺在地上把石頭拋向空中,然後接住石頭,再把石頭滾到胸前和脖子。專家過去猜測,這種行為可能有助於水獺練習覓食,但最新研究顯示,肚子餓可能才是水獺玩石頭雜耍的主要原因。

混合多位音樂家曲風的人工智慧Jukebox會帶來什麼?

2020/05/19 10:00

搖滾世代

人工智慧研究實驗室「OpenAI」最近展示了一款新的生成模型「Jukebox」,它能製作新的音樂,儘管成品聽起來像一些熟悉曲目的變異版,但在技術上仍然令人驚艷。據OpenAI的發文指出,研究者選擇音樂是因為其複雜性,即使成果很難稱得上真正的音樂,但依然令人印象深刻:它們有可辨識的和絃、旋律和歌詞。

考古遺跡充滿了狗便便

2020/05/05 10:00

愛科學

古老糞便可以存留數千年,甚至保持原本的形狀和顏色。考古學家通常依據大小和其他特徵來區分人類或動物糞便。但事實證明,狗和人類的糞便難以區分——科學家想釐清古代人的飲食結構,卻被這個問題難倒。現在,沃林納和同事開發出以人工智慧判斷的新工具,能準確分出人類和狗的「古代糞便」。在分析橫跨數千年的十幾種樣本後,他們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考古遺跡裡到處都是狗糞。

難道你不知道什麼是愛?〈I Want To Know What Love Is〉

2020/04/28 10:00

搖滾世代

「那天夜裡,我只弄好曲名、開場和絃和副歌的部分,但這已經足夠讓我走回臥室,告訴未婚妻我剛寫好一首名為〈I Want To Know What Love Is〉的歌曲。結果她用奇怪的眼神看著我,然後(生氣地)說:『你是什麼意思?難道你還不知道什麼是愛?』」

熱門青少年影集為何紛紛走上復古懷舊風格?

2020/04/27 10:00

影集共和國

Netflix近年推出的青少年三大神劇《去X的世界末日》、《性愛自修室》乃至最新的《這樣不OK》主題明明很現代,但場景與衣著卻都離奇地設定在80年代左右,而且手機與網路好像根本不存在。裡面沒有YouTube、沒有網紅、沒有氣候暖化危機,而且很少提到現代科技。而我們對此感覺到異常的舒適安心。

然後古代人類變得可以發出ㄈ的音了

2020/04/20 10:00

愛科學

古代人類從何時發出ㄈ的音呢?或許得歸功於農業和軟的食物。隨著農業的普及,我們的祖先開始大量食用加工食品,牙齒的磨損也隨之減少。這改變了顎骨的生長,牙齒從對切咬合(上下門牙對齊)變成過度咬合(上門牙前傾)。在數千年的時間內,輕微的過度咬合讓農耕文明的人類更容易發出像「f」和「v」這樣的唇齒音,為語言開創出新的世界。

但故事沒有任何意義,如果你沒有人可以傾訴:Brandi Carlile

2020/04/16 10:00

搖滾世代

布蘭迪‧卡莉可說是美國鄉村音樂界的奇蹟與異數,她是罕見的出櫃女同志鄉村歌手,但確實有很多「鄉村」的部分,譬如彈木吉他和創作寫歌,歌詞簡單卻有令人感同身受的看法。2007年發行的專輯同名歌曲〈The Story〉是卡莉的成名之作,這首歌聽起來非常私人,甚至像情感宣洩,所以她肯定是憑個人經驗所寫,對吧?事實上,不是。

「看」音樂:穿錯衣服,女樂手扣分

2020/04/03 10:00

愛科學

如果古典音樂演奏者不穿正式的演奏禮服,人們還能同樣辨識她的才能嗎?英國雪菲爾德大學的心理學家格里菲斯做了一個實驗,測試衣著如何影響人們對於音樂表演的評價。她發現人們對音樂的評價無可避免的被視覺所影響,而且具有先入為主的成見。身為女性在音樂表演上,未必真的加到分──除非她穿對衣服,擺對儀態。

長頸鹿的顏色決定牠的社會地位

2020/04/02 10:00

愛科學

澳洲的新研究表明,雄性長頸鹿的顏色揭示了牠們的行為與社會地位:與顏色淺的長頸鹿相比,顏色深的長頸鹿具有更高的社會地位,但行為也更孤僻。此外,長頸鹿的顏色不僅是一種基於年齡的特徵,還可能是一種第二性徵,與獅子鬃毛的功能類似。

我呼吸,想停止說話:烏克蘭電音民謠樂團ONUKA

2020/04/01 10:00

搖滾世代

在過去一年中,烏克蘭民族電音樂團Onuka在國內和歐洲都取得了成功,她們的專輯《Vidlik》已經登上10個國家的音樂排行榜。不過,主唱娜塔‧斯琴科的最大成就或許是將烏克蘭傳統與現代電子音樂結合,她們不僅使用民族風的唱腔,還大量使用烏克蘭傳統樂器「班杜拉」、「索琵卡」(模仿森林鳥聲與蟲鳴的木質樂器),並對時代議題做出回應。

逃離家族阿茲海默詛咒的女人

2020/03/23 10:00

愛科學

遺傳基因的命運將阿茲海默症降臨在龐大的哥倫比亞家族中,但這個家族有一名女性逃過了詛咒,她的逃脫或許是阻止乃至預防阿茲海默症的關鍵。

性別不平等導致女性創作的音樂比男性更有創意

2020/03/09 10:00

搖滾世代

最近一項針對音樂產業的新研究調查了「創意製作人產業環境內的結構與文化差異」,他們發現女性參與藝術、音樂和文學等創意領域的比例高於男性,而且通常比男性更富有創意。研究者從1955年至2000年創作與發行的25萬首歌曲中提取數據分析,結果顯示男性和女性在創意製作的產出方面「沒有顯著差異」。然而,如果將音樂類型的性別構成與創作者的合作網路規模列入考量時,結果發現女性音樂家其實比男性音樂家創作了更多新潮的歌曲──音樂性更脫俗、也更不同以往的作品。

成名在望與女力烏托邦:蜷川實花《華麗追隨》

2020/03/08 00:00

影集共和國

《華麗追隨》由攝影家蜷川實花與Netflix首度合作,除了極度蜷川實花的色彩配置之外,觀眾可能也好奇:她是否能駕馭長達九集的影集故事?畢竟,在她跨界執導電影《惡女花魁》、《人間失格》之後,大家不免有一種感覺,蜷川實花或許根本不適合拍任何比MV長的東西。

狗狗,略懂數學

2020/02/20 15:00

愛科學

感知「數量」的能力似乎是與生俱來的,新生兒能分辨相同數量與不同數量的物體,這種不涉及抽象思考或學習、對數量粗略地感知被稱為「數量感」。過去的研究表明,猴子、魚類、蜜蜂和狗可能都有數量感。然而,以前絕大部分的動物行為研究都是使用訓練過的動物,答對給予獎賞並進行多次測試。這留下了另一個問題:這些物種是否跟人類一樣「天生」有數量感,還是受到科學家引導或訓練後產生的結果。最近一項新研究證實,狗「天生」就有數量感,而且不需經過人類的訓練。

海灘兔初試啼聲:Beach Bunny

2020/02/18 10:00

搖滾世代

2017年,崔菲莉歐聚集了Beach Bunny的現任成員,為的是參加芝加哥的樂團比賽。樂團成功掌握住自己的音樂風格,他們不但登上「Coachella」音樂祭演出,也與影響崔菲莉歐很深的偶像、明尼蘇達獨立搖滾樂團「Hippo Campus」合作演出,並且憑藉2018年單曲〈Prom Queen〉一夕爆紅(點擊量超過七百萬次),這一切都發生在樂團發行首張專輯以前。

生理期同步的迷思為何無法破解

2020/02/06 10:00

愛科學

許多人相信,住在一起的女性室友或長時間相處的摯友最後生理期會同步,原因是賀爾蒙互相影響。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研究者發現有些女性相信,當一群朋友長時間相處後,她們的月經週期會跟隨某個特定女性同步,通常是群體裡佔「主導地位」的人,彷彿向日葵「自然」面向太陽那樣:「雖然在我看來這些想法很奇怪,但它也符合人們思考群體互動與社會動態的方式。我們的文化確實對於支配、階級和社會群體之類的東西想得特別多。」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Scroll
最新文章最新文章
主題總覽主題總覽
成為粉絲
在IG上追蹤
RSS訂閱
合作提案
贊助我們贊助我們